“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三字经》人们耳熟能详,这“教子一经”的故事说的就是西汉邹鲁大儒韦贤的典故。 据《汉书·韦贤传》记载,韦贤(公元前143年-前61年),字长儒,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熟读诗书,时称邹鲁大儒,因学识渊博被朝廷征为博士,前71年官拜丞相,5年后致仕回乡,皇帝赐黄金百斤。逝后,散尽黄金,留子经书。24年后其四子韦玄成复以明经历位至丞相,人称“父子丞相”。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一经传家的故事在韦贤故里山东省邹城市流传至今。 明经入仕 这是韦贤的读书时代,也是韦贤从政的起点。汉书记载,韦贤祖籍彭城(今徐州),五世祖韦孟时举家搬迁至孟子故里邹城,以耕读为本,诗书传家。韦贤从小生活在崇文尚礼的邹鲁圣地,家族又是书香门弟,自幼浸染圣人思想的熏陶。他以当时研究《诗》、《春秋》的江公、许公为老师,熟读钻研,精通《诗》、《礼》、《尚书》,时称邹鲁大儒。在当时,习儒是一种风尚。思想对人心的教化是最有效的统治。儒家思想在汉朝经过董仲舒的改良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统治者心目中扶摇直上,成为治国安邦的利器,自汉武帝时广征五经博士,建思想智库。从邹鲁大儒这一称谓反映两点,一是韦贤熟读诗书,固有其先祖书香传家的熏陶,也与当时的社会独尊儒术有密切关系。读书习儒是韦贤可以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条件。二是称谓“邹鲁大儒”,说明韦贤对《诗》《书》造诣深厚。因为孔子因为孟子因为董仲舒,邹鲁这片土地在世人心目中地位高尚,可谓圣地。能够在邹鲁一带被尊为大儒,韦贤的学问之好是毋庸置疑的,才能是出类拔萃的,也因此声名鹊起影响广泛。这是韦贤可以从政的个人努力。因为学识渊博,满腹经纶,韦贤被西汉朝廷征为博士,由此进入政坛,走出了读经入仕的第一步。 讲经上位 韦贤进入政坛的官职是博士,这在当时主要是从事经学研究的工作。因为韦贤对诗对春秋的造诣深厚,被安排了一个给事中的差使,主要任务是在宫中给昭帝讲《诗经》。能够给皇帝当老师,韦贤对汉朝的政治是有一定影响的,也由此一步步走向政治核心。随后,韦贤升迁为光禄大夫(掌管议论之职,相当于现宣传部长)、詹事(掌管皇后太子家事,相当于皇后、太子家庭总管),元凤五年(前76年),任大鸿胪(掌管礼宾事务之官)。前74年,赐爵关内侯,并给予封地,后又调任长信少府。本始三年(前71),代蔡义做丞相,封扶阳侯,食邑七百户。从平民到赐侯拜相,从史书记载中没有找到具体的事件过程,但无疑韦贤达到了许多读书人一辈子也达不到的高度。从史料记载,韦贤以诗书为仗,成为皇上的老师,对皇帝的影响很大。汉昭帝8岁当皇帝,21岁驾崩,在位13年,正是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阶段,既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也有安邦治国的努力,需要良师的指引,韦贤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自明:“贤因是先帝之师,很受尊重。”昭帝无子,侄刘询“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即位为汉宣帝。韦贤“因为参与谋议,安定宗庙有功,赐爵关内侯,并给予封地,后又调任长信少府。”这是有从龙之功的大臣,且是世称大儒,汉宣帝自是倚重,所以到了三年后,封为丞相。宣帝于前74年至前49年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卓著。昭帝宣帝时期,汉朝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经济繁荣的局面,史称“昭宣中兴”。韦贤自前76年任大鸿胪、至前71年任丞相、至前67年致仕,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可以说是韦贤伴着昭帝、宣帝一步步成长的,所以皇帝对韦贤有着很深的感情,也通过跟韦贤学诗、学经、学儒,体会以经治国的道理。因为诗书而成就了韦贤,因为韦贤而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孔孟是儒学的代表,孔子讲仁,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君君臣臣定规矩明秩序的礼法,期望以一人之力治天下之能事,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思想;孟子继承扩展了孔子的思想,由仁政而爱民,并提出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是进一步如何通过统治者的修身养性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至西汉,经过董仲舒、公孙弘的优化改良,更便于统治者接受,更有利于政权巩固;宋朝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宋明理学更是把儒家思想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儒家思想以对人心把握而治国理政的实践在中国历史中起着思想统治的作用,韦贤以诗、书、春秋达到丞相的高位。 谙经辞官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韦贤任丞相的5年,国家发生了不少事。公元前67年,韦贤已经77岁了,年老多病。对于一个居庙堂之高的老人来说,经历了昭帝、宣帝两代皇帝,见惯了朝中大臣的兴衰,渐渐的觉得力不从心了,与其在位终老不如主动让贤。于是他向皇帝“以老病乞骸骨”,提出申请,请求辞职。皇帝虽是不舍,但也尊重实际,无奈只得答应。为表达不舍之情,赐于韦贤黄金百斤,在当时可是恩重厚赏。韦贤这一创举开启了丞相致仕的先河,史称“史上告老还乡第一宰相”。 传经教子 公元前61年,韦贤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年八十二岁,薨,谥曰节侯。韦贤留给子孙的不是黄金,而是诗经传家。对于儿孙的前程韦贤深思熟虑,物质的财富是一时的,精神的财富才是长久的,韦贤深知一个家族要想长盛不衰必须有一种信念作支撑有一种思想作引领,而个人一生的经历告诉他:儒家思想就是这个可以引领家族前进的思想,以儒修身就是信念支撑。韦贤做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决定:把黄金散尽,让儿孙学诗经习做人明道理谨惕戒。也正是这一举措,韦氏日渐繁盛:“贤四子:长子方山为高寝令,早终;次子弘,至东海太守;次子舜,留鲁守坟墓;少子玄成,复以明经历位至丞相。”至贤孙韦宣泽徙家京兆杜陵,成为名门望族;东汉韦修、韦著精读诗书,为当时名儒;三国时韦昭精通经史,以写作著称,后世称“后汉名贤”;唐朝韦氏达到鼎盛,唐朝前后369位宰相,其中韦氏16人,太后、皇后、贵妃3人,太守、刺史100多位,县令等官职不计其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当是韦氏写照。 韦贤死后,葬于邹县东部,现西苇水库一带,其墓在1958年建水库时被毁遗失。据附近村的老年人介绍,当年韦贤墓还在,记忆中碑文中有“西汉丞相扶阳侯韦大人墓”字样。至今,在邹城市大束镇有一个村庄内有条韦家街为韦氏后人集中居住地,在韦贤墓旧址的周边散布着大西韦、小西韦、赵家东韦、杜家东韦、张家东韦等村落,还有人们不时忆起韦贤墓的情形,给孩子们讲起一经传家的故事。 韦贤逝久矣,后世常述之。史学家文学家多有记述:班固《汉书》有《韦贤传》、刘向《后汉书》称“名儒”、韦氏后人以韦贤为第一名人。宋王安石在《谒曾鲁公》中写到“老景已邻周吕尚,庆门方似汉韦贤”,把韦贤与周朝姜子牙相提并论。宋王之道《一经堂为王亦颜题》对韦贤教子一经发出慨叹:“何如散籯金,人遗以一经。韦贤不可作,高风看典型。”宋释英游邹峄山留有诗句“纪王祠,韦贤墓,千年陈迹存何处”;金杨奂在东游记中记述“下瞰纪侯之重城,汉相之故冢”。韦贤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邹鲁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诗书继世人称诵,千古一经说韦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