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生于湖南长沙,籍贯今江西修水县,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者。 他出身于名门世家,留学于欧美各国,学识渊博,通晓十几种语言,却没有一张文凭。在没有任何学术成就时,就被邀请成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另三人为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更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 50多岁后双目失明,依然坚持学术研究。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被称为现代四大史学家之一(另三人为钱穆、陈垣、吕思勉)。 他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的猴神哈奴曼,而华佗是来自印度的医生。华佗本意是印度风神“伐佗”(Vāta),而伐佗是猴神哈努曼的父亲。他是第一个将文学与历史互证的学者,大大拓展了史料的使用。 名门世家的子弟 1890年7月3日,陈寅恪生于湖南长沙,祖籍江西义宁(今修水县)客家人。出身名门世家,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湖湘三公子之一的陈三立。恪字为家族字辈,关于“恪”的读音,常读作“què(确)”,这是客家人的发言。用普通话时,“恪”读作“kè(课)”。从陈寅恪发表的仅有的两篇英文论文中,署名为“Tschen Yinkoh”来看,他自己认为读音是后者。 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8岁时,戊戌政变后,父亲和祖父双双被革职。10岁,祖父去世,一家迁居江苏金陵(今南京),父亲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在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自小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底子。 (江西修水的陈家故居) 没有文凭的留学生 1904年秋天(14岁),陈寅恪随长兄东渡日本,自费入东京弘文学院就读。1905年,辍学回国,后就读于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20岁),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学习。1914年(24岁),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回到中国。 1918年冬(28岁),获得江西教育司官费资助,再度出国深造,在美国哈佛大学学梵文和巴利文。后因时局不稳,官费停寄,生活非常艰苦,餐餐都吃炒腰花(因便宜)。1921年(31岁),转往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包括中亚古文字、蒙古语等。颇具意味的是,陈寅恪四处求学,学贯东西,通晓十余种语言,可一生中没有一张文凭。 教授的教授 1925年3月(35岁),再次回到中国,在梁启超的推荐下,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教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共称为四大导师。他主要讲授佛经翻译文学、两晋南北朝隋唐史料和蒙古史料研究等课程。当时名家如吴宓、朱自清、冯友兰等都来旁听,郑天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 1928年(38岁),到上海与原台湾巡抚孙女唐筼(30岁)完婚。1937年(47岁),卢沟桥事变后,父亲陈三立(85岁)绝食五日而死,陈寅恪悲恸过度,右眼失明。后随清华大学南逃,任教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主要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等。自视甚高的刘文典认为西南联大文学院真正的教授只有“两个半”,陈寅恪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自己只能算半个。昆明期间撰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1939年秋,陈寅恪一家人避难香港) 双目失明的教授 1941年(51岁),受香港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许地山所邀,任职客座教授,讲授隋唐史,仅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其才识渊博,令人称奇。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寅恪闭门治学,撰《唐代政治史略稿》。1942年,逃离香港,任教于广西大学。 1943年12月(53岁),前往燕京大学。1945年,左眼失明,前去英国治眼疾,但为时已晚,仅一眼能见微光。1946年,再任清华大学教授。 1948年底(58岁),解放军逼进北平,陈寅恪举家乘飞机至南京,再赴上海,最后在广州岭南大学任教,没有去台湾。1950年,写成《元白诗笺证稿》。1952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自此一直担任中山大学教授,为历史系、中文系讲授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等三门课程。 (中山大学的陈寅恪故居) 无处安葬的再生缘 1954年(64岁),陈寅恪写成《论〈再生缘〉》,油印稿流传到香港。余英时写文《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认为陈先生是在大陆政治环境下,感怀个人身世,一时轰动海外,议论纷纭。郭沫若打算出版陈端生著和他校订的十七卷本《再生缘》,以回应海外议论。但由于《再生缘》涉及东征朝鲜,全都搁置,陈寅恪的书最终也未能出版。 1962年(72岁),陈寅恪滑倒于浴盆内,右腿折断。1964年,以口述方式,由助手记录,写成《柳如是别传》。助手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此书是陈寅恪生前最后一部巨著,前后写作了10年。 1969年10月7日(79岁),在广州病逝,享年79岁。次月21日,妻子唐筼逝世。两人相继逝世后,骨灰先是寄存在火葬场,后改存银河公墓,竟一直不得安葬。直到34年后,2003年才安葬在江西庐山植物园。 (位于庐山植物园内的陈寅恪墓) 孙悟空的父亲是华佗? 陈寅恪学贯中西,学富五车,常有新论。陈寅恪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即《罗摩衍那》中的猴神哈奴曼,“大闹天宫”故事源于两个不同的印度民间故事,而在传入中国之后合二而一,最终形成《西游记》。 另外,他还认为华佗是印度医生,精擅汉医完全不懂的外科手术,并能熟练运用印度植物曼陀罗花提取液“麻沸散”。古印度人喜欢尊称医生为“伐佗”(Vāta),到中国讹传为华佗。伐陀是印度风神的名号,是一位风一般奔走治病的善神,也是猴神哈努曼的父亲。 (印度风神伐陀的儿子猴神哈努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