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高考试卷密封线谁发明的? 源于武则天时期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中国纪检监察报 郑学富 参加讨论

    现在的高考试卷上面都有一条密封线,考生的信息填写在密封线之上,交卷后,由监考人员进行密封。其实此法起源于武则天,在北宋形成制度。
    唐代的科举试卷刚开始不仅不实行密封,反而在阅卷时,还要参考由推荐人递上来的“行卷”,以检验考生的综合素质。“行卷”是指考生们把平时写得最得意的诗赋文章写成卷轴,请求朝廷权贵或者社会名流向主考官推荐。白居易当年“高考”就得益于“行卷”,当主考官看到他平时写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大加赞赏。“行卷”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病,但是也为作弊开了方便之门。
    武则天当政时期,因吏部选举多有不实,因此下令使用“弥封”法,即用纸糊上考生姓名,暗考以定等第。此法遏制了作弊行为,但是并没有形成制度坚持下来。
    北宋初年,沿袭了唐代的科举风气,达官贵人可向主考官推荐人才。考生被录取后,还要谢恩,称主考官为“师门”“恩门”,而自称“门生”。为了防止权贵干扰科举考试、师生结党,赵匡胤规定不准拜师门。
    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宋太宗淳化年间,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糊住姓名、乡贯,决定所录取的试卷后,才拆开弥封,避免了考官阅卷时徇私舞弊。
    实行弥封制不久,朝廷又发现一些考生在试卷上暗作记号,有时考官还可以辨认字体。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朝廷专设誊录院,派书吏将试卷抄成副本,考官评卷时只看副本。
    因为试卷弥封和誊抄制度,还产生了一次误会,致使苏轼与状元擦肩而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到东京汴梁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以清新洒脱的文风获得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本来想评其为第一,但又一想,世上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非自己的弟子曾巩莫属,选自己的学生当第一,难免会引起风言风语,于是忍痛割爱,将此文评为第二。没想到此文正是苏轼所作。
    根据《宋会要》记载,为防止利用亲戚关系舞弊,宋真宗曾下诏“别头试”,即让与考官有亲戚关系的考生换一个考区参加考试以避嫌。考官在此期间,住在贡院,等考试结束后再回家,以杜绝托关系、递条子、走后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