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清代骈文 汉魏风骨——浅议王闿运的骈体文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光明日报 吕双伟 参加讨论

    
    
    王闿运画像及其书法 资料图片
    骈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宽泛的文章体类,形式上的自足性和内容上的兼容性为其突出特征。一般认为,骈文在汉魏之际已经形成。随着时代的发展,骈文对骈俪、隶事、藻饰和声律等的要求也不同。以时而论,康雍间李绂就以对仗、句式、音韵等方面的不同,将骈文分为六朝体、唐人体、宋人体三类;光绪间胡念修进一步将骈文分为汉魏体、齐梁体、唐体和宋体四种。确实,六朝文只有在与唐宋文对举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整体才有其合理意义。就六朝文本身而论,除了重情、句式较为整齐外,魏晋文与齐梁文的差别较大。嘉道以来,骈散交融、骈散兼行成为文章领域的时代潮流。多用四言,句式整齐但不求工整对偶,较少使用四六隔句对,语言精练,风格雅洁的汉魏体(含晋宋)成为骈文的典范。晚清文学大家王闿运推崇八代文,骈文中汉魏体和齐梁体兼备,但其主要取向是典丽渊雅的汉魏文风。
    王闿运注意到汉魏六朝文学的阶段性特征,不是笼统视之,而是分开评价。论诗,他将汉魏晋宋视为一体,齐梁至隋为一体,前者为五古正宗,后者为律化变体。论文,其《与杨庄书》中认为自刘宋以后,日加绵密。至齐梁纯为排比,庾信、徐陵又加以抑扬,声韵弥谐,意趣却更俗。唐人渐同律赋,宋体更加雕琢,更加接近俳偶。在他看来,汉魏至宋朝的文章每况愈下。因此,他主张为文应该从模拟汉魏佳作而不是唐宋八大家入手,循序渐进,然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论文和为文不规避前人,而是大力宣扬模拟,从模拟中自立,这也是王闿运的独特之处。他强调先取东汉小简,熟谙诸葛亮、曹操手牍;同时学习《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体会汉魏文章的字句用法,达到心口调谐、整齐语句自然喷发的地步。然后再学大篇之文:先成传记,再作论说;先有绳尺,后始放纵。这同时需要熟谙周秦浩瀚之文,学其文气与行文往复之法,泯其端倪,融化自然,超越唐宋八大家为文有起伏痕迹的缺点,这样才达到“入古”境界。但入古不能沉溺于古,而是为了用更好的形式反映个人所处的现实,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更加有个性地表达自我的思想。
    王闿运没有命名自己的文集为“骈文”或“骈体”等,也没有单列,而是散见于《湘绮楼文集》《湘绮楼笺启》中。同时的王先谦《国朝十家四六文钞》《骈文类纂》共收录王闿运骈文12篇,包括《秋醒词序》《嘲哈密瓜赋》《上张侍讲书》《桂颂》《余世松诔》《吊朱生文》等,众体兼备,代表性强。其《秋醒词序》抒发主人公秋夜惊醒后,面对秋夜星空,庭院桂竹,听到蚊吟虫语,露滴鸡声,不禁感慨万千,心游万仞,对推移之时、积渐之势、迟速之效、穷达出处等生命哲学的话题作了诗意的思考。其中有曰:“嗟乎!镜非辞照,真性在不照之间;川无舍流,静因有不流之体。然则屡照足以疲镜,长流足以损川,推移之时,微乎其难测也。且齐有穿石之水,吴有风磨之铜,油不漏而炷焦,毫不坠而颖秃,积渐之势也。笋一旬而成竹,松百年而参天,迟速之效也。”全文文笔简洁,情思浓郁;句式整齐但少用隔句对,又杂以散句,文气流畅。《嘲哈密瓜赋》全文多用整齐的四言句式,但并不对偶,更不讲究平仄调谐,如讽刺哈密瓜的形状猥琐,曰:“其为状,则猥琐宛转,拥肿卷曲。堕似败絮,重赘多肉。皮则不坚不柔,非青非绿,以为黄,又不可熟。瓤则甜比败蜜,厥气生腥,榨之无浆,含之不冰,黏滞软涩,状譬胶饧。圃中南瓜,正可为兄。曾不自耻,而贡于京。”创作此文,是为了讽刺那些在“天下多事,夷狄侵陵”之时,仍沉迷于哈密瓜味道与香色的人。如果说这些重在抒发个体感受的骈文具有较为浓郁的藻饰色彩,齐梁体风格更浓郁,那么,其描写现实的骈文则语言更加清雅,情怀更加博大,句式更加散化,汉魏体的特色更明显。如其《哀江南赋》《上征赋》都是用饱含深情之笔,书写动荡不安的现实。《哀江南赋》用庾信旧韵,描写洪杨之乱给东南七省带来的破坏,以文人之雄才,发史家之直笔。对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灾难,给文化带来的破坏,给人民造成的痛苦等作了深入的铺叙。全文句式整中有散,整散结合;内容丰富,情思深沉。《上征赋》则模仿蔡邕的《述行赋》,记叙了他咸丰八年(1858)从里门去北京途中,看到社会凋敝、民生艰难后的悲痛感受,颇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之遗意,全文纪实性和抒情性交融,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指出其《嘲哈密瓜赋》《吊朱生文》是出神入化之作;面目是汉魏人的面目,可是绝无因袭的痕迹;骈文的正宗到了王氏,可云绝响。萧艾《王湘绮评传》指出王闿运的骈文优点在于对偶中间杂散文句,骈散兼行,单复并用,直逼六朝。这些评价,都较为准确地指出了王闿运骈文的特征。
    王闿运一生虽然不以文人自诩,但重视“文”,强调经史注疏和考据之学,也需要有“文”的支撑。在骈文批评上,王闿运也精思独运,独具特色。
    前人多用骈体、散体来论文章,王闿运打破了传统的骈、散二分,用“单”“复”来追溯文章源流,主张“复者文之正宗,单者文之别调”。其《论文体单复》中指出,古今文体分单、复,六经已经如此。孔子演《易》,全用复体,《商书》多单,《周书》多寓复于单等。秦汉以后,虽形格日变,但没能再创他体。陈、隋的骈四俪六,古文所无,盖由宫体变化而来。晋、宋诸赋虽有偶句,但不是以骈四俪六为文。可见,王闿运对陈隋骈四俪六行文非常排斥,对当时四六隔句对成为文章的主体不满。徐陵、庾信之文运单成复,并非完全以骈四俪六行文,所以不能以“骈体”称之,称为“复体”更为恰当。这里的“单”“复”指的是一种行文方式,大约是指文章的句式是散句为主还是整句为主。“复”不是指骈四俪六的对偶句,而是指句式整齐的句子,主要为四言句。在《论文》中,王闿运再次详述其“单复”观,认为“文家则单复二法,单者顿挫以取回转,复者疏宕以行气势”:《战国策》《史记》、贾谊、晁错、刘向、曹操诸人能用单,《国语》《汉书》、东汉以至梁初诸家之文善用复;纯用单笔行文,始于北周,韩愈扬其波,赵宋承其流,至归有光、方苞而靡。复中有复,即叠用复笔,始于陈、隋,而王勃淈其泥,中唐后小变,至南宋汪藻、陆游而坍塌。元结、孙樵化复为单,庾信、陆贽运单成复。王闿运反对纯用单笔,也反对叠用复笔,而是主张为文单复兼备。在这种视角下,他认为汪中、恽敬、袁枚的古文体格不纯,气韵缺乏,洪亮吉、吴锡麒的骈俪不如律赋好。虽然王闿运从单复角度对历代文家的评价有些主观和武断,但他提出散句行文时需有抑折停顿,回旋转折,复句行文时应该注意文气流畅,不能凝滞呆板等,确实指出了单复行文的优缺点。这种以单、复论文的方法,王闿运的晚辈、朋友易顺鼎同样提到。其《〈国朝文苑传〉赞》中认为清代文备众体,众体皆工:复行之文力追六朝,单行之文力追于宋。其观点不能不说受到王闿运的影响。
    总之,作为清代骈文或者说清代文学的殿军,湖湘文学界的翘楚,王闿运倡导和践行汉魏六朝文,特别是汉魏文,推崇淳雅的风格,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嘉道以来推崇六朝骈文的传统,另一方面,对现代中国文人的魏晋风度和六朝散文的流行,也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自清末至民国初,章太炎、刘师培推崇魏晋或六朝骈文的正宗地位,特别是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详细论述汉魏之际、魏晋、宋、齐梁、陈代文学的不同,其阶段性论述六朝文学的方式和内容,都与王闿运有契合之处。民国初,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也推崇魏晋或六朝文,其散文也具有浓郁的汉魏六朝文的特征,这至少反映了王闿运的文学观念在现代文学上的延续。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