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立济南师范学校大门 王祝晨(1882—1967)是民初山东四大教育家之一,山东齐河人,名世栋,字祝晨,绰号“大牛”。教过小学、中学、师范和大学的他是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家,也是山东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曾因在大会上演说过于激进,险些被山东督办张宗昌杀头;又因卷入曲阜“子见南子案”,几遭封建势力加害;抗战军兴,他在知天命之年,率学生队伍南下,备尝跋涉流离之苦。1967年9月,这位一生坎坷,愈挫愈勇的教育泰斗在忧患中逝世,临终他最担心的是教育断层问题。 鲁籍学子海外留学助推人 1915年7月,王祝晨被任命为聊城省立二中校长。他去之前,二中毕业生只有少数到本省几个专门学校上学,去省外升学的几乎没有。他鼓励大家不仅要在本省,还要出省学习,更要敢于出国留学。他组织英文教师带领英文较好的学生,去东关教堂与外国传教士练习英语会话,为以后出国做准备。 1918年9月,王祝晨当选为省议会议员。是年,他和济南省立一中校长赵同源同赴北京,拜访蔡元培、李石曾等,接洽留法勤工俭学办法。一师、一中及二中的不少毕业生因此得到了自费留法机会。他还与齐鲁大学教务长、美国人德牧师商谈在美国是否也可以仿办。后经德牧师从中斡旋,二中学生孙清晨由王祝晨和省议员聂湘溪资助,赴美留学。这是山东留美勤工俭学第一例。 翌年3月,王祝晨联合鞠思敏、聂湘溪、王乐平等议员,提出了增加山东官费欧美留学名额的动议案,几经周折,在省议会获得通过。山东留学欧美公费生由16名增至34名,还增加留学欧美补助费生100名。这里所说的“官费”留学,实际上是“省费”,留学经费需由本省自出。因此,在留学及其考试问题上,省议会有着充分的话语权。是年秋天,省教育厅组织了留学考试,录取名单上报北洋政府教育部复核,四名鲁籍北大学子傅斯年(东昌府)、杨振声(登州府)、何思源(曹州府)、赵太侔(青州府)以优异成绩获得英、美留学资格。 王祝晨不仅帮助鲁籍学子海外留学,还鼓励子女出洋深造。其长女王非曼、长子王弘和三子王浩先后考取公费或半公费(即补助费生)留学赴美,分别成为旅美学者、好莱坞电影导演和世界知名的美籍华裔数理逻辑学家。 推行新文化运动是王祝晨一直积极倡导的事情。因为胡适的推介,北大学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傅斯年和杨振声来济拜访王祝晨时,他们曾连续几个晚上在灯下长谈,商定提倡新文化办法,具体包括组织新文化社团,出版新文化刊物,创办书报介绍社等。 在教育界刮起飓风的同时,王祝晨又与鞠思敏等树起新文化的大旗。他们组织“尚学会”,创办《新文化介绍》。是年,王祝晨独立编辑的文学号、教育号、哲学号出版问世。其中的文学号,不但风行全省,外省亦纷纷来函索购。王祝晨还在一师创办书报介绍社,与王乐平组织的齐鲁通讯社并驾齐驱,成为传播革命及新文化的两大火炬。 山东的守旧势力,都骂王祝晨是山东教育界的妖孽;而广大的青年学生,却称赞他是“山东的胡适之”。 1920年9月2日,第一堂白话文课开讲 五四运动后不久,时任济南省立一师教师兼附小主任(校长)的王祝晨,首先在山东实行白话文教学。 前一年,他赴京接洽留法勤工俭学办法时,结识了最早的白话文倡导和实践者——北大教授胡适。为上好山东白话文教学第一课,他写信给胡适,探讨有关白话文教学和新式标点符号的问题。他约同省城各小学教职员自费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小,观摩白话文教学及女教员讲课;回济后,组织课余演讲会,向济南市各小学做宣传介绍;又向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发出加急信,要求速派女教员来济;赶印白话文教材,帮助印刷厂购进新式标点符号铅字并教给工人排版;拟定男女同校的招生简章。 女教师授课和男女同校在当时都是破天荒的举动。开学前夕,两名青年女教师从南京来到济南,当地报纸却用《教育界荒唐举动》的文章迎接她们。而且,有人对她们围观、谩骂,在其宿舍门上涂粪便,窗户上挂破鞋。两位女教师难以忍受,便想打退堂鼓。王祝晨真诚地希望她们留下来,给山东带来新风气,甚至恳求她们只待一年就成。两位姑娘明理识体,撕碎了辞职书。王祝晨的家也成为泄愤的目标,大门被人贴上白纸对联:“丢祖忘宗缺道德;弃忠抛义无廉耻”,横批“败类之家”。甚至有谣言说王祝晨与女教师通奸,有人还写了呈文告到教育厅去,要驱逐王祝晨出山东。 1920年9月2日,山东教育史上第一堂白话文课在一师附小开讲,一师校长于明信、正谊中学校长鞠思敏等教育界人士也前来助威。本来,这第一课应由两位女教师来上,谁知前一天她们又遭到一群报社记者的围攻与谩骂。两位姑娘怯场之下,便恳请王祝晨亲自主讲第一课,然后她们再讲,王祝晨一口答应。 他在答记者问时宣称:“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学科层出不穷,使我们不知如何追赶。可我们山东的孩子只学一门‘经书’,都在重复古人的话。改教白话文,是训练今天的人能直接传达今天的思想。我们仍保留古文课,但只精选古文精华。白话文与文言文都要遵循几个共同条件:一要有时代思想;二要有感情;三要有充实的内容。如果文言文没有上述的那几个条件,就要弃之垃圾堆。”课堂上,王祝晨向坐在一起的男女同学,讲解了白话小说《老残游记》中的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第二天,两位女教师走上讲台,用国音(标准语)授课,令人耳目一新。王祝晨晚年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这哪里是教育改革啊,分明是一场战斗!打到我身上的‘子弹’,现在还隐隐作痛哩!” 省立一师出色的“掌门人” 1922年,王祝晨出任济南省立一师校长。时值学校风潮之后,学生浮嚣,秩序混乱。他铁腕治校,辞退劣等教员,开除了为首的七八名捣乱学生,处分了全校近一半的学生,为树立校风作了一次肃清工作。因辞退教员,他被师范同学所忌恨;因开除学生,他被一位后来当记者的学生,在报纸上足足骂了十年。 他认为,“校长的唯一急务是聘请好教员。好教员好像学生的亲娘,是教育效率的第一条件。”他请教员,是不讲关系和情面的,只要你的学问好,在功课上胜任,就是他的仇人都可延聘;否则,即便至亲好友,他也不会买账。他曾说过:“师范教师为人师之师,少才无能,少德鲜耻,岂能教人?”他聘请教员,不光看道德学问,还要视其来路。国文教员一定要请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英文教员,一定要聘请沪杭诸地教会大学毕业的;教育、体育、心理等科教员,也要从沪宁等地的大学毕业生中聘请。 当时,一师教员聚在一处,谈起话来南腔北调,宛如置身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为开阔学生眼界,他特聘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校的名教授来校,作一星期以上、一月以内的专题演讲。哲学方面有梁漱溟、刘伯明、胡适之、王星拱、朱谦之等;文学方面有沈伊默、周作人、张凤举等;教育方面有黄炎培、陶行知、庄泽宣等。临时来校演讲的外国学者也请来不少,包括美国植物学家柯脱博士,教育学家柏克·赫斯特女士和杜威博士,印度哲学家、诗人泰戈尔等。 他根据山东基层教育严重缺乏音乐、体育、图画等学科师资的情况,在一师增设了音乐专修科、体育专修科和艺术专修科;为适应国内科学事业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需要,增设了数理专修科、农业专修科和英语专修科。另外,设立了以白话文为主的国文专修科。 诗人臧克家说:“我是第一师范的一个老学员,我感谢母校对我的教育,感谢王祝晨先生的办学精神,使一师优良校风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