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成(文并摄) 走进位于园博园南侧的北京博古陶艺厂,这里随处可见仿古泥塑制品,大到几米高的马俑、车俑,小到仅几厘米的彩色泥人,令人目不暇接。72岁的张铁成是这家陶艺厂的负责人,他打小就在父亲身边学习制作泥塑。与一般制作泥人不同的是,张铁成制作泥塑时,遵循古法,用陶制模,这种工艺,也使他成为当今国内为数不多的使用传统陶模做泥的手工艺名家。 谈工艺:泥也是有秉性的 其实,全国各地都有制作泥塑的手工艺人,不过,每家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张铁成制作泥塑独特的地方在于,对于一件泥塑作品,他按照家族传承下来的古法,首先会分段捏制“泥稿”。 泥稿可以说是陶模的前身。比如制作一尊佛像,要按比例分别捏制头、手、身子、底座等泥稿。泥稿分两瓣,两瓣合一,才能拼出一个完整的部位。而这个部位未来脱模后能否制作得神形兼备,全凭陶模的精益,而制作陶模,从和泥开始到最后成型,靠的是手工艺人的一双巧手。泥稿彻底干了之后,表面涂层薄清漆,之后,画上分制模线。按分制模线,逐步用泥进行包模。泥模完全阴干后,入窑烧制。因为做的是特色仿古泥塑,所以,最后一个步骤是在陶胎上进行仿古处理……至此,一件仿古泥塑制品才算真正完成。 张铁成说,陶模的工艺历史早在兵马俑上就得以广泛应用。除了手上的功夫外,泥塑所用的泥料也非常有讲究。“用捏泥稿的泥是不行的,必须用专门调制好的泥才可以。”至于原因,很简单,泥太硬,在包模的过程中,有的地方手压包不到位,会出现裂纹;泥太软,出模后挺不住就会变形;泥的沙性大了,包制时,细节部位会模糊不清,也容易开裂;泥的黏性太大了,粘到泥稿上,脱不出模来,泥稿也会毁了……总之,要做一件好泥塑,必须有好泥。 泥是有秉性的,好泥都是“训”出来的,就像木材开成板要进入烘房烘烤多日,才能做家具、金属铸铁要在外面风吹雨打三年才能用,泥也是一样,泥性需要去调教,只有当它充满了韧性,这样的泥才不会断裂,保存时间更长久。 谈匠心:希望把泥塑传下去 张家几代从事泥塑制作。张铁成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父亲张桂山做泥人是出了名的,后来名声越来越大,父亲的作品在全国各地展销,甚至卖到西欧等国家。张桂山的作品除了使用的是陶模制作外,他还素以手上功夫见长,捏制出的人物栩栩如生。多年前,张铁成曾随团到米兰参加展览,他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无意间就发现了父亲的作品。张铁成把这个消息非常肯定地告诉一旁的人,可是面对别人的质疑,张铁成说:“我父亲的作品要是都看不出来,就白跟他学这么多年了。他怎么用的模子,手上的那种精气神儿很熟悉。”随后,通过询问果不其然,这件泥塑正是早年前张桂山制作的。 如今,传统手工艺的没落和式微,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如何传承,不仅仅是泥塑制作这门手艺面临的问题。张铁成一直想着把祖宗留下来的手艺活儿传承下去,可现在的年轻人对老手艺的态度,大多是看热闹,无心门道。 在一次和自己女儿的交流中,张铁成内心十分沉重。他劝女儿多上手制作,真正继承家族的手艺。可女儿告诉他:“爸,学这个我能得到什么?我能买得起房子吗?如果我是小伙子,恐怕连对象都找不到。”女儿的话戳中了张铁成心中的痛点。的确,做这一行,收入不高还不稳定,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靠着这点小手艺,恐怕连自己都难养活。为了拓宽渠道,提高销量,张铁成做了很多努力。年年广交会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也正是因为不断地努力,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陶模泥塑。 张铁成感慨地说,这些年的经历也让他体会到,做事,需要像泥一样有韧性,禁得住锤打和历练。虽然时代在发展,工具在进步,从明朝时期石膏被引进中国,传承使用了几千年的陶模被替代,逐渐销声匿迹,但是,精华的东西必有它存在多年的道理。他相信陶模技艺会传承下去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