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11)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左手韩非子右手道德经 newdu 参加讨论
       韩非认为要锻炼和考验人才,看他办事的能力,就要看他在具体官职上的表现。这样一来,那些没有本领、德才不好的人就会原形毕露了。韩非讲了一个滥竽充数的故事: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有三百个人来同时演奏。南郭处士请求替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伙食待遇和那几百号吃官粮的同等标准。宣王死,湣王立。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他们吹竽,南郭处士便逃跑了。韩非子用这个故事说明:君主用人如果进行实际考察,无能之辈就会无法藏身。
    用人之先在鉴人。是否可造之材,是否可大用、重用以及用在什么位置,都基于对人的了解与把握。用人的前提在善于识人。芸芸众生,良莠不齐,任之以事,而愚智分矣。
    借智借力,君主要做决策者
    事物有它合适的用处,才能有它施展的地方。君主不必事必躬亲,而要善于利用臣下的力量与智慧,让臣下各展其能,从而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诸葛亮在蜀国担任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人们心目中,他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简直成了完美无缺的圣人。但实际上,诸葛亮在领导岗位上却做得不怎么成功,因为他不善于借智借力而事必躬亲。诸葛亮的事必躬亲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决策时,很难看到核心团队成员的决策参与,更多的是诸葛亮个人智慧的显现。其次,在诸葛亮身居丞相高位时工作多亲力亲为,没有注意培养下属。
    诸葛亮的事必躬亲造成了两个直接后果:第一,对于他个人来说,造成了身心疲惫,连其竞争对手司马懿都说:“孔明食少事厌,其能久乎!”果然不久诸葛亮就积劳成疾,与世长辞,空落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叹。第二,对整个蜀汉政权来讲,由于事事都依靠诸葛亮,因此有才之辈没有得到挖掘和提拔,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被动局面,最终导致“光复汉室”成为一句空话。
    诸葛亮的最大缺点就是不会授权,而同一时期的袁绍与诸葛亮相比,他的授权倒是要好很多。但是他有另外一个致命弱点:多疑,对下属不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自古皆然。多疑领导者的授权实质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授权,其对事业的危害性比事必躬亲的领导者危害更甚。
    据史料记载,官渡之战前谋士田丰曾对袁绍提出建议但并未被其采纳。兵败后,袁绍在回冀州途中非常后悔没有听田丰之谏。而前来接应的与田丰有矛盾的谋士逢纪却乘机诬陷说:“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昏庸的袁绍竟信以为真,派人持剑先往冀州狱中杀掉了田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