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10)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左手韩非子右手道德经 newdu 参加讨论
       刘秀之失,失在静中看人。他被庞萌的假表忠迷惑了,竟认为他是“忠贞死节”的“社稷之臣”。这个事例告诫我们,冷眼观人,才不会看人走眼。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一个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观察时,其耳朵不会被堵塞,眼睛不会被蒙蔽,就会收集到有关这个人的真实信息。另外,忠诚是臣下的基本要求。择人当然要考察是否忠诚,但必须抛弃有害的忠诚。
    韩非主张察人要听其言,观其行。正如孔子所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也就是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的行为。齐景公问晏子说:“如何可得到贤良之士?”晏子回答:“用他说的话来判断是否举荐他,用他所做的事来考察他的才能,重用懂得治国之道的人才。亲近贤人要礼贤下士而不可怠慢,这就是得到贤人的办法。所以圣明的国君高居帝位应远离庸才,重用贤才,不讲求言辞华丽而看重办事的能力。”
    曾国藩善于识人用人。据《清史稿·曾国藩传》记载,每逢选吏择将,曾国藩必先面试目测,审视对方的相貌、神态,同时又注意对方的谈吐行藏,二者结合判断人物的人品才智。在他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着初识者的相貌特征和他对其人的评价,曾国藩正是依靠这些积累来用人的。
    但智者千虑也有一失,任你是火眼金睛,遇到蓄意欺骗者也无能为力。曾国藩也曾经受到“不忍欺”的欺骗。有个人冒充校官来拜见曾国藩,与他商谈雄辩议论风生,有不可一世的气概,曾国藩感到惊奇。当谈到用人须杜绝欺骗的事时,那人就正色大声地说:“受欺骗与不受欺骗,固然在于自己!我权衡当世的态度,略有自己的看法,像中堂大人至诚盛德,人们自不忍欺,左公(宗棠)的严肃正气,人们自然不敢欺。以至于谈到某某人,则人虽不可欺,还是怀疑他可欺,或许已经受欺而不悟到他受欺的人比比皆是。”
    曾国藩对他这番言论大为满意,把他当上宾看待,还没等对其德才详加考察,就任命他监造驳船。不久,这个被曾国藩器重的人居然携带工程款逃跑了。有关人员报告了曾国藩,并请他发急令追捕这个人,曾国藩沉默了很久说:“不用追捕他,他大概有事去了。”仍捋着自己的胡须说:“人不忍欺?人不忍欺?”左右的官员听到了都偷偷地发笑而不敢抬头看他。由此可见,识人用人非常不易,光听其言还不够,还应该看他如何做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