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夺取了皇权。当时赵匡胤虽捷足先登披上了龙袍,但公卿将相并没有放弃野心,而是日夜缮甲治兵蠢蠢欲动。面对这一形势赵匡胤没有采取“杀”的政策,而是千方百计地笼络旧臣。赵匡胤下令对后周旧臣一律全部录用,官位依旧,甚至宰相也仍由王溥、范质、魏仁浦三位旧相继任。 有的新朝权贵对旧臣恃势无礼,赵匡胤则对之严加处理。京城巡检王彦升就以检查为名,半夜去敲宰相王溥家的门,吓得王溥“惊悸而出”。结果,王彦升被贬。 在安抚优待旧臣的同时,赵匡胤对新贵则“杯酒释兵权”。为了安抚被剥夺兵权的石守信等人,他“约婚以示无间”,将女儿延庆公主、昭庆公主,妹妹燕国长公主下嫁给了石守信之子、王审琦之子和高怀德。 韩非特别强调,上下级之间要和谐,只有君臣相宜,才能使出力的人自觉地服从法度,竭尽全力,务求能像大力士任鄙那样;战士们出生入死,情愿像勇士孟贲、夏育那样;维护法治的人都怀有忠贞之心,抱定伍子胥尽忠守节那样的献身精神。出力的人都像任鄙,战士们都像孟贲、夏育,维护法治的人都心如金石,做君主的就可以高枕无忧,而确保国家政权的原则也就完备了。 去私行公,君主本身要无私 韩非认为君主的公义与为臣者的私心是对立的,遵循为臣者的私心则国家混乱,行君主之公则天下大治。君主的职责就在于使为臣者自己去私行公,而实现这种政治之道的根本前提仍然在于君主本身能否大公无私。 韩非主张公私相分、公私相背,提倡尊公废私,认为人是趋利避害、好利恶害的,需要往“公”的一方引导。韩非要求以“去私心行公义”的最高原则来统帅忠、孝、仁、义等具体道德规范,并且把去私行和尽力守法联系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