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18)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左手韩非子右手道德经 newdu 参加讨论

    荀子提出的“以公义胜私欲”,是韩非子“去私心行公义”原则的渊源。但是荀子把公义同礼联系起来,韩非子则把公义同法联系起来;荀子讲的公义是指封建等级和国家的整体利益,而韩非子讲的公义仅是封建君主一己的利益。
    如果把韩非与其他法家诸子的公私观比较不难发现,韩非一贯主张的“公私相分”与“公私相背”其实是与前期法家思想一脉相承的。商鞅把公私提升到了国家治乱存亡的高度,认为“为天下治天下”是公,“擅一国之利”是私,其“公私相分”的观点已非常明显。慎到则明确提出了公私相背的主张,认为君主应该废私立公。可见前期法家在公私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即主张“公私相分”,尊公废私。这种公私观对韩非的影响非常大,而其对公私问题的阐述则愈显深刻和集中。
    韩非讨论“公私相背”的理论基点在于“君臣异利”。正是由于君主与大臣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因此韩非提醒君主注意这点,反对公私不分,是非不明。
    人性既有公义,又有私心,一个好君主就要善于引导臣下。当臣下以“公义”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时候,君主自然不用过于操心,因为这个时候的臣下行为公正,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作为一国君主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当臣下的私心膨胀的时候,怎样去管理,也就是怎样管理好臣下的私心。一个好君主在管理国家时,就要利用人性二重性,使臣下守公义而去私心。
    私心是人的本性,如果一个君主认为能够通过一些手段去除私心,那也未免太天真了。但君主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利用这些私心,尽量减少人的私心对国家的损害。一个好君主一定是一个体恤臣下的人,管理臣下既要做到秋风落叶一般的严厉,又要做到春风化雨般的关怀,这真是所谓恩威并施的用人之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