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 在一带一路中独具优势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中国孔子网 何中华 参加讨论

    【按】 “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一带一路”不仅要有经济内容,还要在文化上有所作为。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中国孔子网特设专访,聆听名家对于“一带一路”战略中文化建设等相关问题的智慧之声。以下是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教授的独到见解,共飨读者。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何中华
    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独特优势
    我个人以为,应该把“一带一路”战略应该放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的大背景下定位和理解。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带一路”不过是全球化背景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实现路径。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有“和而不同”的观念,既反对抽象普遍性的同化,也反对纯粹异质性的分化,而是秉持和中有同、同中有和的辩证思维。据说近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其实,我们完全也可以说,“世界上同样没有两片绝对不同的树叶。”“和而不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这两个命题的扬弃。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其开放性、包容性,既尊重差异,又能够寻求差异基础上的一致性。应该说这是文化存在与发展中的一种最为稳定,也是最具有可持续性的方式。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和而不同”的观念,一定能够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如果在不同文化之间达成“和而不同”的格局,就既能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兼容,同时又在更深刻的层面上证成了中国文化理念。
    文化认同是软性的 有着更持久的作用
    文化认同是有层次的,民族的族群认同、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中国文化认同,可以并行不悖。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类的这种社会性,要求每一个个体的人都不能不归属于某个特定的共同体。而且这种归属关系,必须在人的自觉意识的层面上体现出来。它既是一种情感取向,也是一种认知取向。人如果变成离群索居的孤独的个体,就会找不到归属感,更难以获得生存条件。这种归属感在不同的共同体单位那里表现为不同的层次,譬如按照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社群关系、国家关系、文化关系等得以表达和实现。它们完全有可能存在着交叉和重合,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乃至强化的可能性。这种认同感虽然是软性的,但却有着更持久的作用。它对于维系共同体的整合和延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强化“中学西传” 引发了解中华文化的诉求
    文化交流、文化沟通、文化合作有多种可能的路径,譬如语言的学习和培养、互派留学生、促进旅游事业发展、加强商业贸易拓展,都是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有效途径。单纯从文化层面说,我认为应该强调“中学西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宏大的历史场景来看,中学和西学的交流长期以来是不对等的。这同西方的殖民统治格局有直接关系。晚清以来,“西学东渐”无疑是主导性的趋势。今天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要求我们格外注重“中学西渐”,就是强化中学西传。这一要求可以借“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这样一个历史机遇进一步提上日程。当然,这项工作涉及的方面很多,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了解有关情况。我临时想到的大概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著作的译介力度,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重新考虑,提出新的推展战略;二是继续扩大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学院的数量,不断提升质量,以中国文化魅力赢得口碑,扩大亲和力、影响力、辐射力、传播力;三是兴办更多的中国文化节,吸引各有关国家的民众更积极广泛地参与,引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诉求;等等。
    文化艺术是“一带一路”的润滑剂和粘合剂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同时也是文化层面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艺术作为“软实力”,可谓是“一带一路”的“润滑剂”和“粘合剂”。经济的底蕴是文化。例如,“肯德基”和“麦当劳”表面看上去不过是一种食品,但它的背后却隐含着对效率的偏好。所以,经济从来都不是文化中立的,而是有其特定文化负荷的。再比如,中国传统的青花瓷,有的图案就带有伊斯兰文化所特有的符号。当我们使用这类器物时,就潜移默化地会受到它的影响。它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伊斯兰文明的好奇心,诱使我们追问它意味着什么,又来自哪里?如此等等。而且艺术作为审美形式,它虽然有民族性,但在欣赏艺术、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能够有不需要翻译的共通性,从而更有利于跨文化的传播。这是艺术形式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其实,软实力与硬实力、经济与文化艺术之间是互动的关系。硬实力的发展为软实力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产业化离开了物质条件就是一句空话。反过来也一样,没有软实力的配合,硬实力也走不远。赢得文化上的尊严和尊重,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软实力。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或者“经济搭台,文化唱戏”,都有各自的道理。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
    吸收借鉴其他文明优秀成分 充实和强化中华文化特质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独特价值,可以说它是在时间上不可重复,在空间上不可替代的。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所以,必须尊重这种多样性;当然这并不排斥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我认为,我们应该注意总结并借鉴历史上“丝绸之路”在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的丰富经验,特别是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文化流,多流汇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今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无疑会具有深刻的启示价值。对于域外文明的接触,似乎一般需要经过培养感情、引发兴趣、加深了解、在意识和无意识层面有所择取,潜移默化发生影响等步骤。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互动的,相互浸染、相互成就,这应该是文化交往的健全模式。文化霸权不可能持久。当然,这不是说文化交流就必然或应该走向文化的均质化,大家都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均质化将极大地妨碍文化多样性的格局,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存在和发展。对于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不是置换性的,而应该是消化的过程,是一个经过生命主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命主体本身不是被取消,而是得到强化。因此,中国文化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不是弱化自己的个性,而是通过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分,而日益充实和强化自身的特质。也只有这样,文化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双赢”。
    中华文化有足够韧性 其内在精神需准确而深刻地揭示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的确受到过若干次冲击和挑战,可谓是命运多舛。从佛教东传到西学东渐,再到“五四”时代国人的激进的反传统,都使中国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晚清以来,中国文化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五四”时代喊出的“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尽管被解释成仅仅是试图破除孔子的独尊地位,但一经变成一个流行语,那么在客观上就难免造成对孔子及其所象征的文化传统的蔑视和拒斥。
    我们应该看到,继“五四”时期对中国文化做出“重估”之后,今天需要做出一次“再重估”。这种“再重估”,应该着眼于新的历史语境,其中最值得注意者有二:一是我们今天是在后现代维度上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五四时代的历史语境是现代性的,在现代性的维度上,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会被视为落后的、愚昧的、不开化的,但当现代性的内在矛盾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被后现代解构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拯救价值就凸显出来了。这是我们今天获得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我们今天已经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于维系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性的意义,我们也开始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对于维系人类文明延续和反展的前提性意义。文化多样性格局的达成,有赖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参与,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大放光彩。
    其实,历史也已经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足够智慧的,我们中国文化是有足够韧性的。不论经历怎样的文化磨难,我们总是能够化解掉艰难险阻,使我们的文化延续至今而不衰。这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堪称奇迹。我们要复兴被我们遗忘或遮蔽了的文化因子,首先就要确立起一个自信的姿态。没有自信,就无法拯救,更谈不上复兴。其次,需要“从娃娃抓起”。应该看到,启蒙教育是会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很关键。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应该更多地纳入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当前,各个地方兴办起来的“国学班”、“文化班”,可以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很好的补充。再次,需要对文物古迹进行系统地保护性开发,文物古迹乃是传统文化的“信物”,它是“纪念碑”性的存在。作为浓缩和积淀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载体,其象征意味在于可以直观地见证传统。我们作为文明古国,反而有可能轻视文物古迹,但要看到,在传统文化面临断层危险的情境下,就必须高度重视这种保护和发掘工作。还有,就是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和阐释,把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准确而深刻地揭示出来,这无疑是一项基础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只有具备了这个前提,其他的工作才有一个可靠的凭借,譬如广泛的普及才能有内涵、有后劲、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国学媒体应在“一带一路”实施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孔子网有着足够的权威性和能力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我对此无力提出具体建议,仅从一个外行的角度谈一点初浅的想法,很可能有的也已经做了。可否考虑在网站上开辟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专栏或网页,一方面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脉络、独特的文化传统、当代发展的最新态势等等;另一方面介绍有关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以至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情况。这样可以吸引中外两方面读者的关注,增进彼此的了解,拉近彼此的关系,因为这是文化上的“礼尚往来”。当然,在条件成熟或许可的情况下,也不妨考虑办外文版,甚至包括多语种,这样可以更有利于扩大并深化对外交流,增进“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民对中国及其文化传统的认知,培养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理智认同。还有,能否考虑网站的互动功能,让读者有参与感,不再是作为“旁观者”角色,而是作为“参与者”角色进入,这样更有利于使他们“体认”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譬如虚拟场景、文化情景模拟感受、问答沟通等等。再者,还可以考虑与国外有关网站的交流和合作,形成文化上互补和互鉴,以便为文化合作的深化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和路径。当然,在对外宣传工作中,需要注意尊重对方的接受习惯和文化偏好。否则,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