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论中国兵法谋略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中华文史网 胡星斗 参加讨论

    胡鱼问弟子:'我让你们研究中西兵法著作,有心得吗?' 
    黄白答:'我遍检兵书,开始时头昏脑胀,一片模糊,后来慢慢地清晰起来,有了线索。' 
    洋弟子菲耳士答:'我读了不少西方著作,其大略与中国的一致。' 
    胡鱼:'只有深入了解各自的民族性、战争的特点,才能看出区别,有所收获。' 
    司马义说:'关于用兵的政治经济背景,中国人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强调得民心、得人,西方人强调正义、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譬如,曾国藩曰:凡觇军事之胜败,先视民心之从违。周恩来说:不怕战争失利,最怕战争失了人心。毛泽东说: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敖放说:'司马穰苴曰: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姜太公最懂得人心的重要,他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独占)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故利而勿害(施利于民而不要加害之),成而勿败(成全人民而不要破坏之),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他又说: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故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罗其英雄,则敌国穷。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故获地裂之(把土地分给别人),获财散之。得而勿有(不自己独占),居而勿守,拔而勿久(不应久战),立而勿取(给别人,自己不取)。从上可见,中国军事家重视作为群体的人心,主张弃个人小利,谋长远大利。尽管我们经常视个体的人为草芥,但对整体的国民是不敢轻视的。' 
    于梅说:'孙膑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孟子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老子曰: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至少在征战时应当如此不嗜杀,如刘邦、朱元璋所做的那样,待开国以后再杀不迟。这就是中国人的虚伪之处。' 
    菲耳士:'西方人十分强调战争与政治、经济的互补相成。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又说: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拿破伦说:如果没有军队,就没有政治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尼克松说:只有军力优越,才能在谈判桌上达到目的,并否定敌人的意图。科林斯说:军事力量可作为达到经济目的的主要手段。普鲁士的麦克斯·耶恩斯说:军事的基础首先是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而中国人很少意识到战争与经济的关系,特别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只知道每开一战,就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西方人打仗往往是为了掠夺资源,控制贸易要塞,争夺市场,中国人打仗往往是为了争夺权力,稳固疆土,没有什么经济上的考虑。' 
    欧阳忍:'关于武德,中国人推崇保家卫国的品德,以及智、信、仁、勇、严等素质。于谦说:一片丹心图报国。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祸福避趋之。尉缭子说: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营忘其亲,援桴而鼓忘其身。诸葛亮说: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志而已。蔡松坡说:带兵如父兄带子弟。黄石公云: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孙子说: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就是决策是否英明,天就是天时、时机,地就是地利、地形、地势,将就是将帅素质,法就是法纪、组织,这五个方面是为胜之本,是将帅应多加考虑的。' 
    胡鹿儿:'古人有关武德的论述很多,与外国军事家的思想大同小异。拿破仑的元帅约米尼说:一个将才的最重要的条件,永远只有下列两条:1、精神上的勇敢,能够负责作重大的决定。2、物质上的勇敢,不怕任何的危险。克劳塞维茨说:没有胆量就谈不上杰出的统帅。曼施泰因说:假使所有的指挥官在他认为他的地位已经是毫无希望时,就马上投降,那么谁都不会赢得一个战争了。艾森豪威尔说:关心他人是成功的关键。巴顿说:士兵有兴趣的一切,将官也必须有兴趣。总之,西方人也认为,将领必须具备勇敢、坚毅、得众等素质。' 
    刘毅然:'中国的内战最多,对战争的思考也最早。所以,中国自古留下了众多的兵书和言论,其蔚为大观,西方不能比。军事之发达,或许这正是国人的悲哀和无奈吧?' 
    司马义:'是呀,有关将帅的素质,古人也谈得很多。还说:武有七德,禁暴、戢兵(平定战乱)、保国、定功、安民、和众(能团结部下)、丰财者也。夫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将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讼,能纳人(容纳人才),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去险难,能制(控制)军权。又说:将者,勇、智、仁、信、必(说到做到)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人,必则无二心。曾国藩曰:用兵之要,贵得人和,而不尚权势;贵求实际,而勿争虚名。蔡松坡说:司令官以闲静为治事要则。拿破仑云:主将之心应澄清似镜。' 
    '我记得魏征说:丈夫应死中求生,败中取胜。洪秀全说:自古怕死就会死,几多贪生不得生。可见,军人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怕死的决心。'菲耳士插话道。 
    司马义:'是呀,军人要勇敢,但古人还强调不可逞匹夫之勇。古人说: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曹操说: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强勇,一匹夫敌耳。《三略》中讲,要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老子讲: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我不敢为主而为客(后发制人),不敢进寸而退尺。善为士者,不武(不逞凶),善战者,不怒。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知其雄(雄大),守其雌(宁守雌弱);知其白(耀眼),守其黑(暗昧);知其荣,守其辱。老子还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善有果而已(有成果就可以了),不以兵强(逞强)天下。果而勿矜(有成果不要矜持),果而勿伐(自得),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用兵是迫不得已)。物壮则老(事物壮大了会衰老,走向反面)。这些是中国式的战争谋略,西方人不可得。' 
    胡鱼:'大家说说关于军事原则,东西方有什么说法呢?' 
    '老师,我们西方人认为战争是科学,同时是艺术,必须重视对战史、战例的研究,必须出其不意,集中用兵,主要打阵地战、歼灭战,还必须不断革新战略战术和武器装备;而中国人主张谋略胜敌,相对来说忽视实力,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也几千年不变。你们是打游击战、运动战的高手。'菲耳士说着,见老师点点头,便继续说:'约米尼说:一切战争艺术的理论,其唯一合理的基础是对战史的研究。克劳塞维茨说:光辉的战例是最好的老师。又说:一切行动都是或多或少地以出其不意为基础的;即使不能取得绝对的优势,也要巧妙地使用军队,以便在决定性地点上造成相对的优势。拿破仑说:在战争中,胜利属于懂得怎样在决定性的地点集中最大兵力的一方。他还说:把力量团结在一起,不留丝毫破绽,于紧要点迅速集中---这些都是保证胜利的原则。马克思说:战略的奥秘就在于集中用兵……。当然,西方人也主张随机应变,使用诈术,不过没有中国人的名堂多。蒙哥马利说:在作战中,指挥艺术在于懂得没有一个情况是相同的。每个情况必须当作一个全新的问题来研究,作出全新的答案。伏龙芝说:指挥员的本领也就是善于从各种复杂的方法和手段中,选择当时当地最适合的方法和手段。现代空战之父杜黑说:能顺利取得胜利的永远是那些善于革新传统斗争形式的人,而不是那些生搬硬套这些形式的人。美国的杰克逊说:首先要使敌人感到神秘莫测,引诱他们走上错误途径,然后再把他们打个措手不及……。相对来说,善于谋略的中国人这方面的论述更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