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论中国兵法谋略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中华文史网 胡星斗 参加讨论

    战备粮草论。主张居安思危,备兵教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求大量储备粮食,同时食于敌国。《易经》中说:'王公设险,以守为国。'《虎钤经》中说:'善用兵者,防乱于未乱,备急于未急。'《将苑》中说:'军无习练,百不当一。'《登坛必究》中说:'练兵之法,当先练心。'俞大猷说:'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关于粮草军械等,孙武说:'凡用兵之法,带甲十万,千里馈(运送)粮,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故善用兵者,役不再籍(兵员不再次征集),粮不三载(粮草不多次运送),取用于国(就地取粮),因粮于敌。''智将务食于敌,胜敌而益强(既要打败敌人又要使自己更加强大)。'又说:'军无辎重(武器装备)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储备)则亡。''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放弃一些军力)而争利,则辎重捐(舍弃)。'曾国藩说:'行军以粮路为第一要务。'诸葛亮说:'军以粮为本,兵以奇正为始,器械为用,委积为备。'李筌说:'军无辎重,则举动皆缺。' 
    胡鱼说:'好!'又听菲耳士说: 
    中国的军事思想史源远流长。黄帝战蚩尤采用逐步后退的战法,周武王平定天下,以车战为主,姜太公柔远人、怀诸侯,老子主张以奇用兵、用人(借用他人)之力。《武经七书》以及孙膑兵法、诸葛亮兵法等等相继出世。 
    中国的军事思想重在用谋、用计、用间、攻心、奇正、应变,这与中国人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不团结,不守信,人际关系异常复杂等等,是一致的。 
    西方的军事思想也随战争一起产生,可追溯到古希腊。但成熟的军事理论出现很晚。直到十八世纪,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1712~1786)著《战争原理概论》,强调突击、机动;法国的基柏特(1743~1790)著《战术总论》,主张运动战,以战养战,反对防线、堡垒;约米尼(1779~1869)著《战争艺术概论》,主张集中用兵、各个击破,以及运动战、心理战,重视切断敌军交通线。他成为近代军事思想的第一人;与约米尼同时的克劳塞维茨是西方军事之父,他所著的《战争论》认为战争不是科学或游戏,而是要用全部国力来打的暴力行动,他说'战争是一种强迫敌人遵从我方意志的暴力行动。'又说'战争不过是政治用其他手段的延续。'克劳塞维茨之后,西方军事家人才辈出,马汉、杜黑、麦金德、科林斯、哈特、富勒、鲍德温、朱可夫、伏龙芝、拿破仑、福煦、鲁登道夫、古德里安、巴顿、隆美尔……。 
    下面,我谨比较一下中国与西方的战略战术的相同与相异之处。 
    中国人注重谋略,西方人重视实力,但西方人偶尔也讲到计谋。克劳塞维茨曾说:'任何一次出其不意都是以诡诈(即使是很小程度的诡诈)为基础的。'腓特烈大帝曾说:'在战争中,狐狸皮有时也和狮子皮同样的需要,因为当实力失败时,而狡计反能成功。'马其顿的菲力普曾说:'诡计放在实力的前面,而最后才使用实力。' 
    中国人更强调遇时不疑,抓住时机;西方人更强调突击、闪电之战。利德尔·哈特说:'突然性是战略的本质。'拿破仑说:'所谓的战术是,抓住最重要的时刻,把最强大的力量施展出来。' 
    中国人更强调出奇制胜,正奇结合;西方人更强调集中用兵。福煦说:'同时不得求二战,必须努力集中兵力。'卡尔大公说:'在兵力对比完全相等的地方不可能取得任何良好的战果。'鲁登道夫说:'陆上、海上和空中的统帅艺术,在于在数量上和武器的威力上造成对敌的优势,这就是说要形成一个打击的重心,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地点和在获得胜利后就会使敌人彻底失败的方向上挫败敌人。' 
    中国人主张攻守转化,既讲究先发制人、先声夺人,又讲究后发制人、柔以制刚,而西方人对后者不太用心。约米尼说:'让我们记着,要克服征服者的野心,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适当的时机,先发制人。'又说:'实际上,假使要说战争的艺术,最主要的就是应该把我军的主力,投掷在决定点上。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其必需的手段就是争取主动。'尽管克劳塞维茨也说:'迅速而猛烈地转入进攻是防御的最光彩的部分。''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就其本身来说比进攻这种作战形式强。''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拿破仑也说:'战争的全部艺术就是一个非常合理而十分谨慎的防御,则继之以一个迅速而大胆的攻击。'这些思想有点中国式。 
    中国与西方都重视对地利、地形的研究。《六韬》中说:'凡深入敌人之境,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谨守关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孙子兵法》中说:'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曰:涂(道路)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我们西方的约米尼说:'假使一位将领想在一幕伟大的战争戏剧当中,充任一个成功的演员,那么他第一个职务就是要审慎研究作战的场所(舞台),这样他就可能看清楚敌我双方在形势上的优劣利害。'腓特烈说:'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步兵,数学公式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亨利·劳埃德说:'地形,这是一本伟大的、独一无二的兵书。' 
    中国人不如西方人重视武器特别是新武器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人以将为本,西方人以武器为本。富勒说:'现在我相信机械化战争,也就是相信装备机器的军队,这种军队只需要少量的人和强大的机器。'古德里安说:'假使除了普通的用奇以外,而又再加上新的兵器,则奇袭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加。'什捷缅科说:'突然地大量使用新式武器,可取得巨大效果。' 
    中国人没有直接谈到一些具体的战术,如占领城池与消灭敌人的关系,如何迂回进攻等。而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说:'消灭敌人军队才是真正有效的行动,而占领敌人地区不过是消灭敌人的后果。没有消灭敌人军队就占领敌人地区,始终只能看作是迫不得已的下策。'普鲁士的腓特烈说:'这是战争中的一条万古不易的公理,确保你自己的侧翼和后方,而设法迂回到敌人的侧翼和后方。' 
    总之,中西军事思想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中国人干得很出色,只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中国的暴力对抗太激烈了、太残忍了,使得生灵涂炭。可以说,军事是古代中国人最能发挥计谋特长的领域,正如科学是西方人最能发挥逻辑思维特长的领域一样。 
    胡鱼及众弟子一日无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