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论中国兵法谋略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中华文史网 胡星斗 参加讨论

    曾国藩谋略 
    弟子赵风起撰文论述曾国藩道: 
    '誉之则为圣相,谳(贬)之则为元凶'。近代以来,曾国藩成为颇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杀人如麻,被人称为'曾剃头';还有,他'借洋兵助剿',在处理'天津教案'时被人骂为'卖国贼',另一方面,他创办江南制造局等,开中国近代工业之先河;他严于修身,廉洁自持,被人誉为'古今完人'。蒋介石最喜读《曾文正公全集》,视曾国藩为楷模。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也说过:'愚(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在谋略、修身方面影响深远。现对其思想略作评述。 
    治国统军谋略。 
    ·与人治社会的其他杰出政治家一样,曾国藩认为治国安邦、统军打仗首在'爱民'、'得人'。(实际上他们只不过是在邀买人心、利用人民而已。)曾国藩说:'为治首务爱民','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又说:'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兵事以人才为根本'。可见,他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体会到了民众的力量和人才的可贵。他感到最为痛心的便是'民心涣散'、'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他要求:'养民以为民,设官亦为民'(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从而达到收拾人心的目的。对于领导人才,他则要求做到'公'、'勤'、'廉'、'明'、'敬'、'诚'、'恕'。(其实,中国人哪有公心、诚心和恕心!有的只是私心、欺诈之心和世代复仇之心。)曾国藩还认为,选将重在四点:'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又说:'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不过,他认为对人才也不可苛求,因为'大抵任事之人,断不可有誉而无毁,有恩而无怨',所以,要'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可细苛,无因寸朽而弃连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 
    ·办事打仗皆稳扎稳打。曾国藩主张,做事'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度',应当'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老到,又要精明'。为此,他'寸心兢兢,且愧且慎','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唯力尽人事,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扎硬寨,打死仗'。 
    修身处世谋略。 
    ·修身教子尊孔墨。曾国藩承儒家'三省吾身'之祖训,时刻不忘进德修身。他每天记'日课','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对于出现的问题,则勇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他'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念念欲改过自新',这样,最终达到'明德、新民、止至善'的境界。 
    儒家强调圣人治国,否定法治,所以,官员的个人品格、修养成为政治好坏的关键。中国社会又是欺诈成风,小人、恶人得势,因此,清官注重自省、自我批评,未尝不是好事。只是这种自省太脆弱了,也表明了国人的无奈和悲哀。 
    再者,中国人总是返回内心,寻找恶根,可是,社会并未变得清新、正义。 
    曾国藩还尊崇禹墨精神,主张劳动、吃苦、节俭和平民化。在教子家书中,曾国藩一再强调:'勤理家事','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在家要种菜、养鱼、养猪、做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他还说:'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以做官发财为可耻','家事忌奢华,尚俭'。一般人都希望子孙做大官,可曾国藩说:'余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即使为官,也要'守寒素家风'。他称:'读书乃寒士本色,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 
    有位汉学家说:'中国官僚社会依靠被称作系统化的贪污来维持生存'。可见,古代官员贪污受贿是'正常'的。正因为做官与得势、发财紧密相连,所以,望子做官、官本位成为'基本国情'。而曾国藩一反世道,不求做官,不求发财,尽管有虚假欺人的成分,但也仍然难能可贵。 
    ·处世主张'敬恕'。曾国藩说:'敬以持身,恕以待人','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何为'敬',敬谨也,严于治己也;何为'恕',宽恕也,薄责于人也。曾国藩强调:'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同打仗,不可讥人之退缩;同行路,不可疑人之骚扰'。'先办一副平恕之心',便可与人'和舟共济'了。 
    ·顺境时功成身退,逆境时死中求活。曾国藩认为:'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因此,他主张在'易境'时学习道家,淡泊知足,功成身退,他说:'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功成身退,愈急愈好','功名富贵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受用'。他不仅提出:'现在但愿官阶不再进,虚名不再张,常保持无咎,即是持身守家之道',而且自己采取行动,请求注销封爵。在'难境'时,曾国藩则主张学习兵家,'死中求活','置之死地而后生'。他说:'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 
    纵观曾国藩的谋略,确实达到了人治社会的最高峰。他谨小慎微,克己知足,敬恕自持,同时要在猜忌、虚伪、因循、险恶的官场中有所作为,实属不易。他深得儒道墨法以及兵家的要领,成为老奸巨猾的大儒大官,令人敬佩,且扼腕而叹―――中国文化犹如酱缸,腐蚀力太强大了! 
    吴起孙膑谋略 
    弟子周敬研究吴起谋略,写道: 
    吴起,古时与孙武齐名,为中国谋略之大家。他为战国时卫国人,出身殷富之家,少时周游四方,以舞刀击剑为乐。乡民造谣诽谤他,他便杀死30多人,与母亲起誓诀别道:不做卿相,就决不回来与母亲相见!于是,他投往鲁国,拜孔门弟子曾参(另说为曾参的孙子曾申)为师,日夜苦读,所学渐成。齐国大夫田居至鲁,嘉其所好,以女儿许之为妻。不久,吴起母亲病故,他想起誓言,没有奔丧,只仰天三号,旋即收泪,诵读如故。重视孝道的曾子知道后,与之绝交。吴起只好改学兵法,三年学成,在鲁国任为大夫。其时齐国兴师伐鲁,鲁穆公欲以吴起为将御敌,但由于吴起之妻为齐人,故犹豫不决。吴起知道后,回家取了妻子人头,献给穆公。穆公虽恶其残忍,但爱其才能,于是拜吴起为大将。吴子在军中与士卒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马,见士卒伤口未愈,便亲口吮其脓血,深为士卒所爱。及战,吴起先是示弱,然后突发制人,终于大败齐国。 
    此后,齐相国田和实施离间计得逞。他派使者张丑求购美女二人,加上黄金千镒,似馈吴起,名曰齐鲁通和。吴起贪财好色,见即收下。张丑出门后,故意到处宣扬,闹得沸沸扬扬。吴起怕治受贿通齐之罪,于是逃奔魏国,任西河守27年,创建'魏武卒',立下赫赫战功。魏文侯崩,吴起受到继位的武侯猜疑,于是又逃到楚国,不久任楚相。其时,他大胆变法,奖励耕战,抑制豪强,使得楚国迅速强大起来。但楚悼王崩,吴起被守旧的贵族大臣乱箭穿身而亡。 
    郭沫若称:吴起'是中国历史上永不会磨灭的人物'。 
    吴起的兵法谋略有: 
    立国战略。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两者不可偏废。吴起说:'修德废武,以灭其国家','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他指出,军事斗争必须以和谐的政治为基础:'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又说:'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练兵教战。吴起主张要对士兵'教'、'戒'、'励':'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凡治国制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又说:'故师出之日,明死之荣,无生而辱'。 
    严行赏罚。吴起认为领导者必须严格用法,树立威信,使'居则有礼,动则有威','夫发号施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做到:'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不从令者诛,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阵矣'。 
    爱兵重将。吴子指出,将军必须仁爱士卒,国家必须选好将才:'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以辱矣','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理者(组织完备,井然有序),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戒骄戒躁),虽克如始战;约者(简约),法令省而不烦'。 
    用兵谋略。吴子主张随机应变,刚柔变换,他说:'因其形,而用其权','兼刚柔者,兵之至也'。他像孙子一样,提出:'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用兵必须审度虚实,而趋其危'。他还主张:'用众者务平易,用少者务险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周敬评论曰:吴起的天性中有许多中国人的残忍暴戾、刻薄寡恩的成分,但他又有如历代明君,善于对士卒施恩,假仁假义,'爱兵如子',所以,获得成功;他不愧为大谋略家,既有谋略实践,又有谋略理论,比他略晚的孙膑也是这类谋略巨子。欲评论中国谋略,不能不了解他们。 
    相传孙膑曾与庞涓一起跟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自愧才能不如孙膑。后来,庞涓成了魏国将军,便将同学孙膑骗到魏国,假借法令对他处以膑刑(砍去膝盖骨的刑罚)。孙膑假装疯癫,最终逃到了齐国,被待为上宾。不久,齐国将军田忌赛马,开始时输多赢少,孙膑建议:'第一局用您的下等马同对方的上等马比,第二局用您的上等马对付对方的中等马,第三局用您的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较量'。三局赛毕,田忌两胜一负,赢得齐王的千两黄金。从此,田忌格外敬重孙膑,并将他推荐给齐王,被拜为将军。 
    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求教。孙膑避实击虚,围魏救赵,迫使魏军放弃了邯郸之围;接着,孙膑在桂陵设伏,截击回师的魏军,大获全胜。 
    公元前341年,魏国联合赵国出兵攻韩,韩国向齐求援。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军直取魏都大梁。魏将军庞涓急忙从韩国撤军,与齐军遭遇。孙膑遂向田忌建议:利用魏人向来轻视齐人的心理,示之以弱,减灶诱敌;假装败退,在退却中第一天挖灶十万个,第二天挖灶五万个,第三天减为三万个,让魏军误以为齐兵大量逃亡,因而全力来追。果然,魏军中计,一直追到马陵。庞涓刚看清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便遭万箭齐射,他中箭自刎而亡。齐军大胜,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孙膑的谋略在《孙膑兵法》中得以充分地体现。 
    孙膑强调用兵必须有良好的政治基础作保证,他说:'义者,兵之首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为政必须使民'素信',不可'伤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