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主张先了解敌我情况,充分估计形势,加以分析,然后制定出作战方案。他说:'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己之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己所有余','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 孙膑认为作战方案制定后应作军事上的充分准备。他告诫:'事备而后动','兵弗如,勿与持久;众弗如,勿与接和(交战)'。 孙膑重视人的关键作用,指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得众,胜;左右和,胜','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同时,他要求将帅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将者不可以不义','不可以不仁','不可以无德','不可以不信','不可以不智胜'。 孙膑强调兵势的运用,称:'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其巧在于势','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因此,孙膑主张得势时'赞师'(增加力量),无势时'让威'。还应努力促成形势的变化,'避而骄之,引而劳之','营而离之,并卒而击之'。 孙膑主张'胜不可一'(不固守一种方式),应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他指出:'奇正无穷,分也。分之以奇数(奇谋术数),制之以五行','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 周敬曰: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丰富的军事谋略理论,而古希腊、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未闻有此,足见中国战争之酷烈、人性之机变;而且,政治寓于军事之中,兵法实为政法,两者的原则是一致的,可见中国的政治家亦如军事家,多为多谋善变、玩弄权术之辈,他们根本不知诚实、正义为何物。几乎可以说,中国自古多是政客,少有政治家!还有,中国人把兵法运用到人生处世,自古就有《三十六计》《人生兵法》《处世韬略》之类的书,人人不学自通,这样,中国社会的确成为战场,不讲规则,唯以取胜为鹄的。 鬼谷谋略 弟子袁弘道研究鬼谷子谋略有成,撰文道: 鬼谷子是游说学、谋略学大师,他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劣根性,能灵活地运用'钓人之网','欲取反与'、'揣摩'、'权谋'之术。 (一) 鬼谷子说:正如对事物的考察要经历从今到古、从古回今的过程,对人的试探也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回答。好比投石问路,不断地收集对方的信息,观察他的反映。特别是要诱导对方多多说话,让他情不自禁地说出真情。也可以你先开口说几句简单的话,静听对方的反映。如果对方已进入角色,就随时诘问他,让他打开心扉。说话时最好引述各种实例,给人以具体的形象,以刺激对方的发言欲望。 别人讲话是处于动态,自己静听是处于静态。以静待动,以安待哗,对方的气势莫不衰竭,对方的实情莫不透露。以无形的技巧钓有声的语言,如果他所说又与事实相符,那么其人的真情毕至。一位政治家对此道熟谙深察,那么他就掌握了打开人心的钥匙。 但是,常拿'钓人之网'套人语言,对方终究会发现自己的上当而不再应答,这时,就要以诚挚的语言感动他,作为对他袒露心迹的报答。如果对方的感情随之而动,就加紧引导和控制。自己不断地追问,对方不断地应答,言语具体又能推理,那么大事可定。如此反反覆覆,一切事情都可游说。高明的人以此诱导无论是智者还是愚者,都能得到真情实事。 老子声称:'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欲富贵,不妨从贫贱开始;欲高大,不妨从低下开始)。与此类似,鬼谷子提出:'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取反与'。这就是利用事物相反相成的规律,从反面达到正面的方法。 三国时期,曹操麾师百万进攻江东,诸葛亮智激孙权抗曹,采用的便是从反面促成的方法。一天,诸葛亮一见孙权的面便说:你应该尽早投降。孙权说:刘备为何不投降呢?诸葛亮答道:刘皇叔是皇室宗亲,有勇有谋,天下归心,怎么能北面称臣呢?一席话,气得孙权拂袖而去,终于下定了联合抗曹的决心。 将老子和鬼谷子的欲夺先与的策略运用到军事上,则可收到奇效。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曾称霸一时,权臣智伯贪得无厌,向另一权臣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桓子大怒,而他的部下任章却说:'不妨暂时割地给他,他定会不断向人提出领土要求,然后各诸侯联合起来,他必死无葬身之地'。后来果然智伯被各领主追杀,被迫自尽。 从上可见,鬼谷子亦堪称兵家之师矣! 不过,鬼谷先生讨论的重点还是说服术。他认为,谈话的内容可以是这件事,也可以是那件事,可以是有关侍奉君主的,也可以是有关管理百姓的。从这些谈话之中可以识别真假,了解相同点和差异点,进而判断真情与伪诈。一个人的言谈动作反应出心声,透露出喜怒哀乐的规律,这是性情决定了的法则。譬如,一个人话不离己,则表明他是自我主义者;喜欢对别人的事寻根问底,说明他是好奇心强烈的人;交谈中常用'但是',是有理论兴趣、能言善辩的表现;被人注视时,便立刻移开眼光,是自卑感的反映;经常抚摸、抓挠下巴,则透露出理智老练,等等。总之,从交谈中的些微动作变化,就可以观察到对方的感情所托。采用这个权术,首先自己要平静,才能鉴貌辨色,明察秋毫。 所谈论的内容不一定是当前的事情,但是从其他事情的细微征兆中,可以知道这类事情的发展规律。这样,虽不与人交谈很多,就能很快见其真情。犹如从阴知阳,从圆知方。比照类推,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可以知道事物的全部轨迹。 '象比'之法(类比法)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推理方法。它根据两个事物之间某些相同或形似的属性来推出它们其他的属性也可能相同或形似。在说服别人时,要随机应变地巧妙地运用这种'象比'的方法,从而达到化被动为主动,使对方心服口服的目的。 春秋时期,晏婴使楚,面对楚王的凌厉攻势和语言侮辱,巧妙地使用类比推理方法,使得楚王不得不折服。 某一天,楚王设宴欢迎晏子。他故意绑了一个齐国人从晏子面前经过,然后问道:'他是干什么的?'官吏答道:'他是齐人,因偷盗被抓'。楚王于是面对晏子说:'又是齐人!难道你们齐人生来爱偷东西吗?'晏子从容答道:'桔树长在淮河以南是桔树,长在淮河以北便是枳树,这是水土不一造成的。齐人在齐国从不偷盗,一到楚国便成了小偷,莫非是你们楚国的风俗使得人善偷吗?'这一席话,晏婴把个楚王说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二) 鬼谷子说:君臣之间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离得远反而亲近,近在咫尺反而疏远;主动求职不被重用,毅然离去却穷追不舍;每天侍奉在前不受欢迎,距离遥远却引起相思。 这是为什么呢?是一个人的内在意志在起作用。而内在意志从见第一面时就开始形成:或者给人的印象是有德行,或者给人的印象是可以成为朋友,或者给人的印象是看重钱财,或者给人的印象是喜好美色,人的性情,不一而论。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见面时的第一印象是情感化的,我们常据对方的风度、姿态、表情、言语将人分类,作出判断并引起相应的情绪体验。第一印象容易形成对他的固定看法,即所谓'刻板印象',这种习惯性偏见将影响以后的交往过程。特别是语言交谈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 通过你来我往的不断接触,我们就逐渐掌握了一个人的性情特点,于是根据其人的特点来对付他,采用合适的说服策略,那么'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鬼谷子还说:古代进言强调从《诗》《书》等经典说起,谈论其中的精华与糟粕,然后谈到当今的用与不用、行与不行、去与就、正与反等政策。无论怎么做,都必须明白其中的道理,揣测即将发生的事情,从而在遇到疑难危险时能够迅速决策。只要策略上没有过失,就可'立功建德'。而且,'治名入产业',将扬名的念头融入事业之中,这才是有心计的表现。如果君主昏庸无道,臣下作乱不悔改,此时不可与之同流合污,这正是树立自己形象的大好时机。如果对方内心接受了进言,但不肯于外表表现出来,你就'说而飞之'――用声情并茂的控制性语言打动他。只要你早就在准备效力,君主迟早会下诏委以重任。但是,如果你的说辞、见解不利于君主,说服时态度生硬,不懂策略,让君王下不来台,那么你的前程未卜仕途黯淡。 当然,即使有朝一日,你扶摇直上,高居要职,鬼谷子提醒你也不要忘了'退为大仪'(急流勇退为上策)。因为功高震主、权重倾国这是缺乏法治的社会之大忌。韩信被杀时的哀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永远成为专制政治中的警钟。 (三) 语言交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面。语言使用得当,就会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语言行为可以吸引、感染和控制一个人。 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语言交往有四种类型:1、和谐型。交往双方旨在建立和谐融洽的沟通关系。2、感情型。交往以亲情、热情和共同喜爱为特征。3、理智型。交往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4、控制型。交往是基于支配别人的想法。不是运用权力,而是运用语言权术和技巧,以达到控制别人的目的。 鬼谷子所阐述的就是控制型语言交往。他认为,游说一个人,既要让对方发言,又要运用'飞箝'控制其发言。'飞箝'的'飞'就是启人口齿的意思,'箝'就是钳制、诱导和控制的意思。在与人交谈时,应尽量赞扬别人,引起对方的发言兴趣。但又不可让人漫无边际地讲下去,应随时抑制一下对方的话头。总之,有时应抬高对方,有时应贬损对方,有时应刺激对方,有时应压抑对方,在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手段,随机应变,始终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运用诱导的言辞使对方一吐真情,无形中就控制了他。诱导对方的话有时是相同的,有时是不同的,应使用最能打动对方心理的语言。谨举两例: 苏秦面对犹豫不决、想投降秦国的韩王,他使用'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游说方针,指出:'你如果投降秦国,秦国自然要你献城。韩地有限,秦王的欲望无穷,迟早还是要起战火',韩王听如此一说,坚决表示'死也不降秦'。 苏秦为了使齐国归还燕国的城池,他在齐宣王面前'俯首以庆,仰首以吊',既道喜又吊丧,弄得齐王莫名其妙。苏秦解释说:'道喜是因为你又夺得燕国城池,吊丧是因为从此燕国与秦国结盟,一齐攻打齐国,齐国的命脉断矣!'一席话,使得齐王主动归还燕地。 鬼谷子作为苏秦的老师,对语言的运用更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如果用诱导之术达不到目的,就先给对方来一个下马威,然后再反复试探;或者先反复试探,然后使对方窘迫而一吐真情。或者在试探中夹杂着凌厉的语言,或者以凌厉的语言反复诘问'。 三国时,诸葛亮舌战群儒,采用的就是鬼谷子的上述'兵法'。 东吴张昭以刘备节节败退的事实,讥笑诸葛亮'言行相违',自比管仲乐毅,但'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诸葛亮听罢,哑然而笑道:'鹏飞万里,其志气鸟群哪能识得?就如人得了重病,需慢慢调理,然后才能恢复。刘备无兵无粮,无军无城,尚且使得夏侯敦、曹仁辈心惊胆裂,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而且兵贵在决胜而非屡胜,刘邦屡败于项羽,但垓下一战定鼎中原,这才是国家大计、社稷安危的主要谋略'。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无言以对。 座间又有一人问道:'孔明想效法苏秦、张仪之利舌,来游说东吴?'诸葛亮严辞答道:'苏秦、张仪都是人中豪杰,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出任秦相,皆有匡扶天下的谋略,非畏强凌弱、惧刀避剑的人可比。而你们一听曹军要到,便畏惧请降,还敢耻笑苏秦、张仪?!' 座上一人忽道:'请问孔明治何经典?'诸葛亮答曰:'寻章摘句,这是腐儒所为,哪能兴邦立事?古之伊尹、姜尚、张良、陈平之辈,都有匡扶宇宙之才,但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他们哪会像书呆子,在笔砚之间,舞文弄墨?' 诸葛亮如此凌厉的语言,终于使得存心刁难的江东官员由衷叹服。 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语言的魅力主要在于诚挚、幽默和出奇。诚挚可以给人信赖感,幽默可以调节气氛,出奇则可以震惊对方。鬼谷子、苏秦、张仪、诸葛亮等人十分重视奇言妙语的作用,因此,他们得以纵横捭阖,建功立业。 (四) 鬼谷子说:计谋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仪'。上谋是无形的谋略,它使事业成功但不为人所知;中谋是有形的谋略,它帮助成就事业但留下痕迹,不过,因为用得巧妙,大家都称赞它;下谋是迫不得已使用的下下之策,它也能扶危济困,但费力伤物。以上三种计谋,相辅相成,可以制定出最佳的方案,皆可称为奇谋。奇谋既出,所向披靡,自古而然。 鬼谷子还指出:应当根据对方的形势,去成全别人;应当根据对方的好恶,权衡策略。有时应略微恐吓而刺激对方,人一经刺激,便言不由衷,心慌意乱,马上会答应所有的条件;有时应将事情夸大拔高以打动对方,把事情提高到战略高度,往往容易使对方茅塞顿开,心眼俱活;有时应以微小的迹象加强例证,迂回类比,巧用逻辑推理;有时应以事实不断地验证……。鬼谷先生认为:'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公开的不如隐秘的,隐秘的不如结为一心),'正不如奇'(正规的计谋不如奇谋),所以,'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讲私情私利)'。齐国的靖郭君担任齐相时拜领薛地,打算在薛地筑城,为众谋士反对。于是,靖郭君拒绝会客,不听任何谏言。有一人在门口大呼:'我只说三个字,超过了愿受刀斧'。靖郭君破例接见了他。这人说完'海。大。鱼'三字便走,靖郭君忙拦住他,请解释。客人说:'大鱼无海不活。齐国即是你的海水,齐国如果灭亡,薛地何存!'于是,靖郭君停止了筑城计划。这里,谏客所采用的即是出奇制胜的战略。 鬼谷子又说:如果是自己人,但说些见外的话,两人就会疏远;如果是局外人,但探得内情,那么危在眼前。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中国官场,官员如果探得皇帝的某些隐情,那么他大祸将临。所以,聪明人处朝而不多问朝事,说话谨小慎微。汉景帝的御医周文从不谈政事,当皇帝问他对大臣们的看法时,他都说:您自己判断吧。这样,周文避免了不少灾祸。 鬼谷子强调:对方所不欲,勿强加于人;不要指出对方的错误而教导别人;别人有短处,就避而不说出来;圣人的谋略是秘密的,唯有愚蠢的人喜欢张扬外露。 …… …… …… 鬼谷子的谋略博大精深,深镢秘扃,为世人所揣摩运用。春秋战国时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苏代、苏厉、甘茂、淳于髡、鲁仲连、范雎、郭隗、公孙龙、虞卿、蔡泽、姚贾,汉时郦食其、贾谊、晁错、主父偃、蒯通、陆贾,三国时孔明、曹操,晋时袁悦,唐时魏征、赵蕤、张睿、李全忠,宋时洪迈、高似孙、赵普,明时刘基、海瑞,清时纪昀、阮元、卢抱经、俞樾,近代曾纪泽、张謇、丁汝昌等皆为纵横家之传人、实践者。可以说,鬼谷谋略既反映了中国人的聪明机智、深谋远虑,又代表了诡计多端、世故圆滑、隐晦内向的国民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