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M]第564页 [2]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A1%E9%A0%AD%E9%90%B5%E5%BE%8B [3] 互动百科 http://www.hudong.com/wiki/%E5%84%92%E5%AE%B6%E6%96%87%E5%8C%96 [4] 汤一介.儒学的特质和基本精神.[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第3-7页 [5] 宋志明.论儒学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理念.[J]广东社会科学.2007(2).第76页 [6] 《孟子·滕文公下》 [7] 《孟子·尽心上》 [8] 宋志明.论儒学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理念.[J]广东社会科学.2007(2).第78页 [9]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572504.htm [10] 《论语·子路》 [11] 《颜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M]第40页 [12] 《论语里·仁》 [13] 宋志明.儒家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的培育.[J]教学与研究.2004(9).第30页 [14] 《孔子家语王·言解》 [15] 《左传·定公五年》 [16] 《荀子大·略》 [17] 《孟子?里仁》 [18] 《论语·为政》 [19] 《论语·为政第二》 [20] 《礼记礼·运篇》 [21] 《孟子·尽心上》 [22] 《孟子·梁惠王上》 [23] 《论语·卫灵公》 [24] 《论语 ·雍也》 [25] 《孟子·公孙丑上》 [26] 《论语·泰伯》 [27] 《论语·子张》 [28] 《孟子公·孙丑下》 [29] 《礼记哀·公问》 [30] 《申鉴·杂言上》 [31] 《论语·子路》) [32] 《孟子·离娄上》 [33] 《孟子万·章上》 [34] 《孟子离·娄上》 [35] 《孟子离·娄下》 [36] 《孟子·尽心上》 [37] 杜维明.儒学的理论体系与发展前景.[J]中华文化论坛.1999(1).第11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