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表可以看出,《大象传》明确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持之以恒、改过迁善的君子之德;要求君子处于世间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有张有弛,于顺逆之境中保持君子的节操。《大象传》还树立了德行感召、教育教化、遵守礼仪、重视刑狱的国家和社会管理模式,在管理、教化、司法诸活动中,“以德为本”是其基本的理念。《大象》对于君子教育内容的全面论述,对于后世儒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都有深刻的影响。 《大象》的学习方法与创造性解释的文化习惯。 《大象传》由自然之象和卦象引申出如此复杂的君子教育内容,包含了德行、管理、司法和教育等等各个方面。但是,《大象传》的很多内容都是抛开《易经卦辞》和《彖辞》的原义加以引申,其引申意义已经超过了原卦中所包含的意义。比如《讼卦》本有争讼之意,《大象传》却引申出“君子以作事谋始,杜绝争讼根源”的意义。再比如,明夷本是凶卦,有受损艰难之意,《大象》却发挥出“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的管理智慧。《大象》的一个特点就是,只从正面立意,没有凶险之辞。 《大象》这种创造性解释的文化传统和先秦儒家的创造性解释经典习惯是一脉相承的。下面我们看看《论语》对于《诗经》诠释的记录。《八佾篇》有如下一段: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4] 子夏以《诗经·卫风》“硕人”中的一句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来问孔子,孔子依原意解释为“先有白底子,后有图画”,子夏对此句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认为此句象征“礼仪生于仁义之后”,孔子对此大加赞赏。此种解释风格在《毛诗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大象》对于《易经》的诠释方法和君子教育内容的推导,和孔子、子夏创造性的释《诗》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大象》体现了明显的儒家特色。 《诗》《易》都是源于上古和民间,《易》本来是 卜筮之术,《诗》里面也有部分仅仅是男欢女爱的民风的反映。先秦“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使人们相信天地自然之道和人伦道德是相通的,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儒家对《诗》《易》等经典进行创造性的解释,或离开原意、或借题发挥,将自然之象、日常之事引申比附到道德礼制,用之教育民众,形成了丰富的儒家文化和儒家教育思想。 -------------------------------------------------------------------------------- [1] 周文王、孔子等著,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以下《周易》原文均引该书,不再注释。 [2] 《周易》出现的“师”多做“军队”,此处为“教师”之意。师保是古代负责交习贵族子弟的师长,《礼记文王世子》:“入则为保,出则为师,是以教育而德成也。” [3] 上下体指构成六十四卦的两个“八卦”,在上之三爻为上体,在下则为下体。 [4] 孔门弟子 撰述 来可鸿 注解《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参考文献: 1、周文王、孔子等著,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孔门弟子 撰述 来可鸿 注解《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3、郭齐勇 等 主编 《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4、孔子 编定《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5、洪湛侯 著 《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6、朱伯崑著 《易学哲学史》第一卷 华夏出版社1995年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