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宫哲兵(1949-),山东蓬莱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宗教人类学与道家、道教研究。 【内容提要】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各种学派的道论。只有在老子的道论体系中,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老子的道超越了天、上帝等一切权威。老子曾在多处直接使用了唯道的概念,因此将老子的道论称之为唯道论,是以老子自己为根据的。唯道论的基本观点是:万有唯道所生,万有唯道所成,道在万有之中,万有唯道所主。唯道论的理论突破是:突破天、帝信仰,创新为泛神论;突破泛道德主义,创新为自然主义;突破人道的视野,创新出宇宙生成论;突破务实的文化精神,创新出超越的文化精神。陈鼓应先生提出,“中国哲学史以道家思想为主干”,笔者认为,唯道论就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 道是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老子的哲学理论都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过去几十年,哲学界长期争论老子的道是物质还是精神?老子哲学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其实老子的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是什么呢?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即宇宙本根。老子哲学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是什么呢?是“唯道是从”的唯道论。过去已有一些学者将老子哲学概括为唯道论,如许地山先生在《道教史》一书中称道家的理论为唯道论。*1但这些学者对于什么是唯道论?未加以论证与展开。笔者在本文中将对先秦道论的兴起、老子唯道论的创立、唯道论的基本观点、唯道论的理论渊源等等,给予比较系统的论述。 一、道的渊源 1、金文中的道 到目前为止,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道字。由于甲骨文并没有全部破译,所以我们现在还不能说甲骨文中没有道字。没有道字,那么在甲骨文中,道路的意思是怎么表达的呢?有人考证,道路用途字来表达。甲骨文中有途字,见于《殷虚书契前编》与《殷虚书契乙编》等。途有道途与屠杀两种意义,其中道途为本义,屠杀为引伸义。 金文中已确认有道字,而且不止一处。西周时的铜器上的铭文有道字,《貉子卣》上的道字,由行与首两个部件组成。《散盘》上的道字,由行、首、止三个部件组成。春秋战国时的器物铭文上也有道字,见于《曾伯簠》、《侯马盟书》等。这两处金文道字的形体看上去与西周的相似,大概就是从西周金文道字沿袭下来的。金文中的道字,一般是道路的意思。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道的解释是:“从行从首,一达谓之道。”按一定方向去到达的就是道路。 2、古文献中的道 “十三经”是中国先秦十三部儒家经典著作,包括《易经》、《诗经》《书经》《左传》《国语》等战国以前的古文献,是研究先秦文化的重要资料。在十三经中,道字为句首的有86处,道的含义多种多样。一是指道路。如《易经》:“履道坦坦。”《诗经》:“道阻且长”。二是指谈说。《国语·晋语九》:“道之以文,行之以顺。”三是指某种主张。《论语·宪问》:“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四是指伦理。如《礼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五指道义。如《谷梁传》:“道义不外公也。”六指治理。如《周礼》:“道国之政事。” 七是指引导。《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2还有其它的含义,不一一举例。 古文献上记录了一些隐士,如《论语》中讽刺、嘲笑孔子的长沮、桀溺、石门晨门、接舆等“楚狂”,又如被孔子称赞的蘧伯玉、虞仲、夷逸等“逸民”。这些隐士“以道抑尊”,“以德抗权”,属于早期道家,或与早期道家关系密切。这些人大多精通天道——天文天象之理,也精通人道——经邦治国之术,但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论语·微子》:“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些隐士以道为他们的政治理想,道是公道、道义的意思。老子也是隐士,《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隐君子也。”老子着《道德经》,其思想肯定受到过这些隐士的影响。*3 3、道:道路与行路 道有行路、运行的意思。《释名·释道》:“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行路之谓道。《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段玉裁注说:“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也就是行路,引申为运行。现在研究道的学者,多将道的原始含义仅作为名词——“道路”理解。根据以上数据,道的原始含义还可以作动词来理解——行路或运行。“十三经”中以道路为句首的有四处:《礼记》:“道路不通”,又“道路男子由右”,《周礼》:“道路用旌节”,《左传:》:“道路无雍”。《国语》中有道、路连用多处。如《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周语中》:“道路若塞。”《晋语四》:“今子于了圉,道路之人也。”。*4这里面有一些道是动词,即“蹈”“行”义。“道路以目”,即行路以目,或行道以目。 这里特别指出道的原始含义有名词与动词之分,是为了说明道在成为哲学概念以后,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思索它的涵义。如果我们仅仅把道作为名词理解,我们就只会问:是什么?如果我们还把道作为动词理解,那么就还会问一个问题:怎样运行?前者主要是一个静态宇宙观的问题,后者主要是一个动态宇宙观的问题。正是后面一个问题,是道家哲学始终不变的主题,也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4、道路神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道教中,道就是神,道神合一。很少有学者注意到,道在春秋时期已具有神性,它是无人格的道路神。《礼记·曾子问》:“道而出。”孙希旦先生集释:“道,祭行道之神于国城之外也。”非常难得的是,孙先生还具体记录了古代祭道路神的仪式:“其礼,以菩棘柏为神主,对土为軷坛,厚二寸,广五尺,轮四尺,既祭,以车轹之,喻行道时无险难也。” 《左传·昭公七年》:“梦襄公祖。”注:“祖,祭道神。”疏:“祖与道为一,知‘道’是祭道神也。”道是道路之神,祖也是道路之神。黄帝之妃嫘祖,一度成为道路之神的人格形象,被祀为道神或祖神。《宋书·礼志》注引崔实《四民月令》:“(嫘)祖,道神也。黄帝之妃嫘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云笈七签》卷100《轩辕本纪》:“(黄)帝周游行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为祖神。”这是嫘祖的第一次被神化,没有定型。嫘祖第二次被神化为蚕神,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持续到今天。*5 二、道论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局面。道成为诸子百家都频繁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围绕着道,形成了各种学派的道论。比较重要的有儒家的道论、道家的道论、《易传》的道论、法家的道论、兵家的道论、墨家的道论等。 1、孔子的道论 儒家的道论,由孔子所开创。孔子非常推崇道,《论语》中道字出现大约100次,比《老子》中道字出现的60余次还要多。他说:“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把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自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立志于弘道是最重要的。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道因人的弘扬而彰显。孔子道论的主要内容是仁,他把道分为仁与不仁两个方面,主张仁道而反对不仁之道。孟子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仁的核心是爱人,故道表现为爱人、忠恕、孝悌等品德。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里仁》)他的弟子曾参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道论的特点之一是,道不是本体意义上的,而是在政治伦理意义上的,是人道而不是天道。特点之二是,道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并不是最高概念,那么最高概念是什么呢?天或天命。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又说:“五十而知天命。”(《为政》)在孔子心目中,天或天命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者。 2、《易传》的道论 《易传》是对《易经》的注释与阐发,《易经》中有一些道的概念,《易传》有丰富的道论思想。《易经》:“复自道”,“履道坦坦”,“有孚在道”,“反复其道”,几处道字,皆指道路。道在《易传》中出现大约100次,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易传》的道论,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它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太极之道、阴阳之道、形上之道、三材之道等。《易传·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中国哲学史上一种重要的宇宙生成模式。宋代周敦颐在太极之道的基础上形成了《太极图》宇宙生成模式,成为宋明理学的宇宙观。《易传·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学说是道的重要内容。阴阳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基本的一对概念,表达宇宙间刚柔相济、相反相成的两种力量。阴阳之道在《易传》中得到比较系统的论述,故《庄子·天下》说:“《易》以道阴阳。” 《易传·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对道的一种很好的说明,道与器物不同,道是形而上的,它具有本根的性质。《易传·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里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三材之道,尤其对道教的影响很大。《易传》的道论与老子、庄子的道论也有相异之处。道在《易传》中并非最高哲学范畴,与它同样重要的范畴还有天、太极、易等。在有的地方,易比道是更根本更高的范畴。 3、法家、兵家、墨家的道论 法家的前期人物有申不害、慎到、商鞅等,提出了因天道而任法的思想。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深受老子道论的影响,他在《解老》一文中将道理解为自然界的总规律,又提出一个新概念——理,表示万事万物的特殊规律。他说:“道者万物这所以然也,万理之稽也”(《韩非子·解老》)韩非道论的主要内容是因道全法的思想,道为法之根,法因道而设。他说:“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韩非的道论与孔子不同,兼言天道与人道,更接近道家。但他与老子的道论也不同,一是老子重天道,韩非重人道,而人道就是法。二是老子的道是宇宙的产生者,而韩非的道是宇宙的规律,法的规律,后世出现了法律这一概念。 兵家有自己的道论,称为兵道。孙武是春秋末期的兵家代表人物,《孙子兵法》是兵家的代表作。孙子认为,道为“安国全军之道”,是治军用兵的原则。在治军方面,他提出以道为首的五事原则:“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兵法·计篇》)在用兵方面,他总结出胜败之道的原则:“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地形》)对于战争的一般规律,他有所总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兵者,诡道也。”(《计篇》)孙子的道论是有系统的,但仅限于人道中的兵道,缺少系统的天道思想。 墨家在先秦百家中与儒家、道家的地位相当,但在道论方面不够系统,也不够形而上。墨子是墨家创始人,他的理论体系中,最高的概念是天志,而不是道,或者说他的天志相当于老子道的地位。他的整个理论体系是以天志为中心设立的,天志即天的意志,或有意志的上帝。《墨子》一书中用了很多道的概念,大体上都属于人道范围。有的具体,如“舟车之道”、“衣裳之道”;有的抽象,如“有与无之道”;有的涉及政治,如“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暴人之道”;有的涉及文化伦理,如“儒之道”、“知者之道”、“君子之道”、“人臣之道”。这些人类社会的规范,都来自于天志与上帝,都服从于天志与上帝。 三、唯道论的创立 1、道唯一,道最高 诸子百家纷纷创立各自的道论,各种道论互相争鸣又互相吸收,导致道论的丰富与发展。先秦道家的创始者、主要代表人物老子,他创立了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道论。他的道论在当时无疑是最成熟而且影响最大的,否则为什么各家都有道论,而以道命名的道家只是落到了老子创立的这一学派的头上。老子道论与其它各家的道论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显著的区别是,老子道论体系中,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 有的学派也将道作为最高的范畴,但道只局限于人道或人道的某个层面。如兵家之道局限于军事战争层面,法家之道主要运用于政治、法律层面,而老子的道包括人道、天道、一切层面之道。有的学派也将道作为最高的范畴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最高范畴。如《易传》中,易、太极都是与道一样的最高范畴。在老子的理论体系中,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甚至于其它学派中常常使用的天道、地道、人道、君子之道、用兵之道等,老子认为它们都是“可道”之道,不是自己创立的唯一的最高的“常道”之道。所以《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由此可见,老子的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它道论是不同的,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所以他的道论可以说是唯道论。 2、道高于天,道先于帝 在诸子百家的时代,道家并不是影响最大的学派。影响最大的学派是儒家与墨家,史称儒墨为显学。儒墨显学的最高范畴是天,又称天命、帝、上帝。天是墨子学说中的最高范畴,墨子对天有着无限的崇拜与信仰。李绍昆先生说:“墨子所谓天,是指主宰天地万物的最高神明。”*6李震先生认为墨子天的本质是:天是唯一的,天是全知全能的,天是至高贵者,天为超越宇宙万有的赏罚者。*7天也是孔子学说中的最高范畴,孔子对天有着无限的敬畏与无奈。相比墨子所信仰的人格之天、意志之天,孔子所敬畏的是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老子学说的最大贡献,也是最大特点,是用最高范畴道,取代了人格、意志、主宰、命运之天。老子认为天没有意志与仁爱,让万物自生自灭。《老子·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认为天是与地相对的天空,是自然之天。《老子·23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一书中,反复说明的一个主题,是道高于天。《老子·25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宇宙四大之中,道最大,是大中之大。老子为最高范畴道起名字的时候,按古代习惯,是有名有字,名为大,字为道。《老子·25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对于上帝的权威,老子也是否定的,认为道先于上帝,《老子·4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的道具有很大权威,超越了天、上帝等一切权威,所以他的道论可以说是唯道论。 3、老子提出了唯道的概念 “唯道”这个概念不是我们创造的,而是老子自己的概念。《老子·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老子》又称《道德经》,可见道与德都是老子学说中的最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认识德与道的关系,德必须从属于道,道是唯一的,最高的;二是在实践行为中,德绝对服从道,德被道主宰。《老子·41章 》:“夫唯道,善贷且成。”帛书乙本作“善始且善成。”这里是强调道的唯一性,唯有道能够使万事万物善始善终。《老子·77章》:“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朱谦之案:傅本作“孰能损有余而奉不足于天下者,其惟道者乎”。谁能把自己多余的财物奉献给穷人,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有道的人。《老子·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老子曾将道“强命之曰大”,故“唯大”似可理解为唯道。老子在以上这些地方都强调了道的唯一性,至高性。他在两处直接使用了唯道的概念,还有两处虽未直接使用唯道的概念,但有明显的唯道观念。我们将老子的道论称之为唯道论,是以老子自己为根据的。 4、唯道之道是什么 唯道之道,不是可道之道,而是常道。可道之道是老子之前人们经常谈到的道,如《老子·9章》的“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77章》的“人之道”,《老子·81章》的“圣人之道”等。常道在《老子·25章》中讲得很清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谁之子,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当今许多学者对老子的道提出了解释,笔者比较欣赏的是道教界前辈任法融道长对道的理解。任道长说:“道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8 笔者尝试一种多学科立体透视的方法,探索道的奥秘。从哲学上看,道是宇宙的生生之元,道与始基、本原是比较接近的概念。从科学上看,道是宇宙大爆炸从无生有的创造过程,道与宇宙总能量是比较接近的概念。从宗教学上看,道是泛神论的自然性的神,在修行层面,道与气(神秘的活力或泛生命力)是比较接近的概念。从文化学上看,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道与逻各斯是比较接近的概念。*9 四、 唯道论的基本观点 1、万有唯道所生 西方科学是一种构成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由原子或基本粒子所构成。中国哲学是一种生成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皆由一种无形的存在者所生。这种无形的存在者,有些人认为是天,有些人认为是气,而老子认为是道。万有唯道所生,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中国哲学最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老子·42 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不仅说明万物唯道所生,还说明了道生万物的过程。万有是比万物更广泛的存在者,如伦理、规律等。《老子·38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里隐含着人之伦理均源于道的意思。《老子·1章》:“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就是规律,表现在不同领域,老子称为“天之道”“人之道”“圣人之道”“长生久视之道”等。这一类的道不是常道,而源于常道,由常道所生,常道即老子之道。 2、万有唯道所成 万有唯道所成,是说任何一种存在者,它的本性,或它的特性,来源于道,由道所成就。假定没有道的成就,它将失去它的本性或特性。《老子·39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正)。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贞将恐蹶。”据高亨考证:“一者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万物、神灵、河谷、君王的统治,都是因为有道而得以存在,得以保持它们的特性。一旦没有了道,天地万物将不能存在,甚至连宗教之神灵、政治之统治也无法维持。老子将道称为一,是因为道是天下唯一的,举世无双的,道有创生万有之功,成就万有之德。 3、道在万有之中 当道创生出宇宙万有,又成就了宇宙万有之后,道与宇宙万有的关系是如何呢?道在万有之中,成为万有的本质,成为万有的活力。《老子·28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老子有时用朴表示道,道散寓于万有器物之中。寓于万有器物之中的道称为德,“常德乃足”是活力充沛的意思。庄子与东郭子有一段对话,说明万物皆有道,道在万物中。《庄子·知北游》:东郭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稗稊。”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这段话是说,不论动物、植物、无生命的器物,也不论贵贱,莫不有道寓于其中。 4、万有唯道所主 宇宙本原的问题是万有由谁所生,宇宙本体的问题是万有由谁所主。道既是万有之创生者,也是万有之主宰者。《老子·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万有的宗主。《老子·32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37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朴就是道,道能够让天下归顺,让万物服从。 道对万有的主宰是非常特别的方式,这种主宰不是命令式的,而是自然的。《老子·51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对万有的主宰是间接的,创生以后就由德去培养和支配万有。《老子·51章》:“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对万有的主宰是无为的,无欲的,它不自以为主宰而成其为主宰,它不自以为伟大而成其为伟大。《老子·34章》:“大道 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以上只是老子唯道论在哲学上的基本观点,远远不能概括唯道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丰富内容。而且,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唯道论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理论形态与哲学体系。 五、唯道论的理论突破 1、突破天、帝信仰,创新为泛神论 中国古代宗教始于商代,商代宗教的核心是对帝的崇拜。商代统治者把帝看成是天上与人间、自然与社会的最高主宰。不仅天体运行、刮风下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现像是帝的意志体现,社会的兴衰、战争的胜败、国君的权力也都是帝决定的。甲骨文中留下许多有关帝的记载。如《卜辞通纂·第364片》:“帝隹(唯)癸其雨。”(帝令癸这一天下雨。)《卜辞通纂·第373片》:“王封邑,帝若。”(国王建都城,帝答应了。)周人灭商之后,普遍认为是天帮助周文王夺取了天下。《诗经·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周人以天崇拜补充了帝崇拜,形成了以天、帝信仰为内容的天命论。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变革与科学进步,重民重人的思潮兴起,天、帝信仰受到普遍地怀疑。如随国大夫季梁认为:“民为神之主。” 史嚣提出:“天依人而行。”天、帝、神并没有被否定,只是依人而行事,被民所主宰,具有了泛神论的萌芽。 欧洲近代哲学家斯宾诺莎说:“上帝就是自然。”认为神在万物之中,没有超自然的人格神主宰自然,他的哲学被称为泛神论。老子认为,道就是自然,近似于泛神论。他不否定天,但在道的面前,天失去了神性,天就是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不否认帝,但道比帝更重要,道先于帝,《老子·4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他不否定鬼神,但在道的面前,鬼神失去了神性,对人不起作用:“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道在春秋时期已具有泛神性,它是无人格的道路神。在老子《道德经》中,道也是有神性的。《老子·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神即是道,它具有“永生”的神性。《老子·39章》:“神得一以灵”,“神无以灵,将恐歇。”一就是道,它具有“灵”的神性。但是道的神性没有人格化,不是上帝,道的神性就是自然性。《老子·51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64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泛神论的神就是自然,对事物不直接加以主宰,道也是这样。《老子·34章》:“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先生引用了老子这几句话以后说:“这无疑是自然主义的泛神论。”*10 2、突破泛道德主义,创新为自然主义 西周是一个典型的宗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国家统治。周王是行政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周姓血缘家族的族长。他分封的诸侯都是他的家族内的亲属,政治统治又是家族统治。与这种家族政治与宗法社会相适应,文化上必然是伦理至上的观念,“以德配天”是西周最重要的理论。孔子以继承西周文化为己任,高扬仁义礼智,将伦理至上的观念发展为泛道德主义,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主要特点之一。泛道德主义并不只是对道德的肯定与重视,而是道德的泛滥与专制,以道德为唯一的价值,以道德来衡量一切,使哲学、科学、商业统统受到压抑。 老子非常尖锐地批判伦理至上的观念,突破了泛道德主义的厚重传统。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他说:“克已复礼为仁。”老子主张“绝仁弃义”,批判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孔子提倡学礼,他说:“不学礼,无以立。”老子反对学礼,认为“绝学无忧。”孔子崇尚西周“先王之道”,道是封建礼制与人伦规范。老子的道是比封建礼制、人伦规范更根本的自然原则。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泛道德主义扼杀了人的本性,消解了人的创造性,人成为僵化伦理的奴隶。只有道可以帮助人回到自己的本性——自然。泛道德主义导致道德虚伪与假仁假义,失去了人道、爱与怜悯,发展出了鲁迅所谓的“吃人的礼教”。只有道崇尚素朴无华,真实无伪,使社会回到自然状态。 西方多次出现自然主义思潮。有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自然主义,反对用非自然的力量解释自然现象。有欧洲19世纪下半叶的文学自然主义,主张科学地、真实地、客观地描写生活。有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自然主义哲学,提倡以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重视经验与科学知识。还有西方20世纪回到自然的生活运动,近年来席卷全球的保护自然生态的环保运动等。在这些自然主义的思潮与运动中,可以找到与老子自然思想非常接近的内容。中国从古到今也有着自然主义的传统,如魏晋玄学家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老子是中国自然主义的创始人,他对西方的自然主义思潮与运动,也发生过一定的影响。 3、突破人道的视野,创新出宇宙生成论 西方现代学人雅斯伯思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认为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时期,中国、印度、阿拉伯、希腊等各种文明大致同时发生了,成为人类历史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他说:“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另一学人帕森斯认为,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国家,大致同时经历了“哲学的突破”。在中国,实现哲学的突破的是老子代表的道家,而不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黑格尔认为,孔子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但老子“却说到了某种普遍的东西,也有点像我们西方哲学开始时那样的情形。”*1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文化突破的时代。例如孔子在教育方面突破了官学,开创了私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法家突破了贵族特权制的传统,邓析作《竹刑》,李悝编《法经》,子产将刑法铸于鼎上公布于市,开创了以法治国的局面。老子在哲学方面实现了突破,创立了唯道论。老子之前,道已经成为诸子百家频繁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且越来越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如天道、地道的概念比较流行,越国范蠡说:“天道盈而不溢”,“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12兵家孙子讲“用兵之道”,“地之道”。但是,各学派的道论很难超出人道的视野,大家所争论的归根到底都是人伦与政治问题。所谓天道、地道最后也归结为人道。正如子产所言:“天道远,人道迩。”*13 只有老子的道突破了人伦、政治的视野,创立了宇宙生成论。道生宇宙万有,无生有,不论从普遍性看,还是从抽象性看,或者从形上形下看,老子的道都已达到哲学的高度。道不是任何具体的事物,而是一切事物的统一性基础。道不是任何具体时空的天道、地道、人道,而是最普遍的道。道就是生生不息地创生与发展,生是《老子》书中使用很多也很重要的概念,生成论是中国哲学突破时的特点,它与西方哲学突破时的特点——构成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www.taoismcn.com 4、突破务实的文化精神,创新出超越的文化精神 中国社会的主体是农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了中华民族“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的文化精神。儒家是务实精神的典型代表,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他的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14老子、庄子是楚人,浪漫主义的楚文化塑造出老子、庄子的超越精神,突破了由周人沿袭于中原的务实精神。梁启超曾分析过老庄学派与孔孟学派的区别:老庄崇虚想、主无为、贵出世、明哲理、重平等、明自然等;孔孟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等*15很明显,前者是超越的文化精神,后者是务实的文化精神。 孔子的视野局限于人伦的仁义礼智、社会的修齐治平,属于积极入世的“游方之内者”。老子超越于等级名分之上,视功名如粪土,视帝王如秕糠,是隐居山林的“游方之外者”。老子因超越精神而能将视野广及宇宙,发现宇宙的总动力——道。因超越精神而能发现人与天、地、道同大,肯定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道家的超越精神升华出老子的社会平等理想以及庄子的个人自由追求,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如果说孔子的务实精神奠定了中国政治、社会、伦理的基础,那么老子的超越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的特质与风格。 唯道论的理论突破是全方位而多领域的,并不限于以上四个方面。但仅从以上四个方面,就可以看出唯道论的丰富内容,以及唯道论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与巨大贡献。 自从老子创立唯道论以后,唯道论遂成为道家、道教的主要哲学形态。从战国时代庄子的“惟道集虚”*16之说,到20世纪新道家金岳霖的《论道》*17之作,唯道论不仅仅源远流长,而且推陈出新,理论形态不断更新。例如秦汉之际的黄老学、魏晋时期的玄学、隋唐时期的重玄学、当代的新道学等等。陈鼓应先生说:“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为主干,道、儒、墨、法诸家互补发展的历史。”*18笔者十分赞成,并且还认为,道就是中国哲学史的主题,唯道论就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儒、墨、法诸家都对唯道论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如法家韩非最早写《解老》《喻老》,开中国历代注解《老子》的先河。又如宋明程朱理学以及当代新儒家的道论,在政治伦理层面继承了传统儒家的理论与范畴,而在哲学思辨层面则与传统道家的理论与范畴关系密切,从儒家的角度丰富了唯道论的内容。 (作者:宫哲兵,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邮编,430072。电话,027—87235179) 注释: *1 许地山先生在《道教史》一书中说“在道教建立以前,古代思想家已经立了多门底道说,其中最重要而与道教有关系底是倡唯道论底道家。”另有一些学者也使用过唯道论的概念,如林清泉《太极之光》:“太极之道-------唯道论-------老子论道德。” 周力行:《唯道论》,孔孟月刊第20卷7期 ,1982。 *2、*4叶绍均编《十三经索引》第827--828页,中华书局,1983年。 *3 肖箑父先生对这一问题有精辟的论述,见《吹沙集》第143页,巴蜀书社,1991年。 *5 宫哲兵、周冶陶“嫘祖信仰与蚕神崇拜”,《炎帝神农与民族精神》第175页,东方红出版社,2002年。 *6 转引李震《人与上帝》第109页,辅仁大学出版社,1994年。 *7 李震《人与上帝》第109页,辅仁大学出版社,1994年。 *8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第2页,三秦出版社1990年。 *9 宫哲兵“道的多学科透视”,武汉大学海峡两岸当代道家首届研讨会论文, 2004年。 *10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第46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1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127-128页。 *12 《国语·越语》。 *13 《左传·昭公十八年》。 *14 《论语·公冶长》。 *15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全集》第19册。 *16 《庄子·人间世篇》 *17 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 *18 陈鼓应《老庄新论》第3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