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老庄之间 相比于儒家的孔孟之间,道家的老庄之间的传承更不清楚。 由于《史记》关于老子的传记突出了所谓“犹龙”的特点,老子其人和他的时代长期是争论的焦点问题。郭店简本《老子》的存在,至少把《老子》成书在《庄子》之后的一派说法排除了。 根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庄子的生卒年代是公元前365—前290年,所以郭店、上博简中各种书籍也都能为其所能见。 《老子》的形成,应比两批简的时代要早,这是因为下列几点理由: 首先,郭店简里的《老子》三组,只是《老子》一书的摘抄本。这有其内证,《老子》丙组附有《太一生水》,而《太一生水》乃道家后学所作,其文字所本的《老子》篇章,有的不见于郭店简,充分说明当时《老子》绝不限于简本的那么多(李学勤:《论郭店简﹤老子﹥非﹤老子﹥本貌》,《纪念林剑鸣教授史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摘抄本自然要晚于内容更多的原本。 简中还有一些作品,是引申推演《老子》的,例如《恒先》。《恒先》不仅袭用《老子》,而且在思想上有相当大的跨进。这表示《老子》比简早,而且要早相当大的时段。 我们还可以把马王堆帛书中的《黄帝书》放在一起考察。《黄帝书》作于先秦,不少学者都认为应属战国中期(参见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龙晦:《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前古佚书探原》,《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其内容多本《老子》,看来《老子》成书应更早些。我曾从各方面材料考虑,认为《老子》其书“不晚于战国早期”(李学勤:《古文献从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页)。 在《黄帝书》公布以后,学术界为“黄老之学”面貌的揭示而振奋。原来文献艳称的“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的引退截然有别。后来的若干法家人物,都曾于此取义,如慎到、申不害以至韩非之流,殊不足怪,而其最晚的作品是久被贬为伪书的《鹖冠子》。 黄老一派道家的重新认识,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成果,然而这是老子下面道家的别派,对于老庄之间的联系尚未能说明。 释读上博简《恒先》,使我们看到这里缺失的链环。 《庄子·天下篇》于诸子均有批评,最后推尚老聃、关尹,而归结于庄周。文中说关尹、老聃“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实则这样的范畴并未见于《老子》书内。郭店简《太一生水》有“太一”,我曾以为是关尹遗说(李学勤:《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2页)。《恒先》开头便说:“恒先无有”,这恰恰就是《天下》讲的“建之以常无有”,其为老子弟子关尹一系的遗说,是明显的。 《恒先》下面还有一串术语,我读之为“大全”、“大(太)清”和“大(太)虚”。三者均见于《庄子》书内,“大全”见《田子方》,“太清”见《天运》,“太虚”见《知北游》(李学勤:《楚简﹤恒先﹥首章释义》,《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可以清楚地看到,《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希望本文的简短讨论,能促使更多学者注意孔孟、老庄之间学术思想演变的探讨。相信这方面研究不但会更进一步抉发现已发现简文的秘蕴,还将导致对有关传世文献有深入的认识,在不久的将来,再有新材料出现,我们可以有较充分的准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