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为什么重视社会和集体的人权?这是因为儒家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氛中产生的。中国地大物博,土壤和气候适宜于农耕。在农耕生活中,需要共同协作,用集体的力量兴修水利,克服天灾等。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高度发达的家族制度、氏族制度和宗法制度。如何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往往决定着一个家庭、氏族、宗族和国家的兴衰。因此,儒家文化要求个人尊重家庭、社会和国家。个人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享有一定的权利,但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又有义务和责任。 三、对儒来人权思想的评价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人权时,指出人类需要的是社会的人权,他们说:“人权是社会的。人有三种基本需要:即物质生活的需要,如需要食物、住房、穿衣、休息和新鲜空气等。由于人不是动物,所以又有自治和自由的需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有的人的基本需要难于得到满足,因此就需要平等。”(21)因此对儒家的人权观,应以肯定。 儒家人权思想的社会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中国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人伦道德之一部分;它使中国人关心社会和集体、关心人民的疾苦、 “大公无私”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民主思想,鼓舞了中国的先进思想家们,进行改革和革命,对出国的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儒家进步人权思想,对西方民主思想也产生过积极影响。法国传教士曾德昭(Alvare de Semedo,1585-1658)写了《中华大帝国志》(或称《中国通史》)一书。在书中,他认为儒家的世界观是“天、地、人”的统一,天人合一,人天相通;他赞扬《四书》的“圣人政府”思想,认为“圣人政府”是建立在家庭和个人道德的基础上的。他特别欣赏儒家的道德、仁、义、礼、智、信等人伦原则。(22) 在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启蒙主义者吸收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发展了启蒙思想。法国启蒙主义的领袖伏尔泰认为孔子的“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无施于人”的人伦和道德标准,是欧洲人要学习的许多儒家文化的优点之一。伏尔泰特别欣赏儒家的道德观,他说:“西方民族,无论什么格言、什么教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23) 启蒙主义的其它代表人物霍尔巴赫和迪德罗等人高度赞扬儒家的人伦和道德思想.魁奈则说:“一部《论语》就胜过希腊七贤”(24),他要求学习儒家的伦理哲学和政治制度。欧洲人认为中国科举制度的考试和任人为贤的原则是民主的。欧洲各国的文官制度改革都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启发。儒家的进步人权思想思想丰富了西方民主思想。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提倡学习儒家文化,1988年1月,诺贝尔奖金评审委员会在颁奖大会上宣布: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25)目前人类社会还存在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儒家强调的社会和集体的人权,是现阶段人类需要的。因此一定会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 中国目前的文化,并不等于儒家文化,但是其中有儒家文化的传统。要研究中国文化,就需要研究儒家文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稳定、经济腾飞, 日益强大。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正如华人文化圈的其它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小龙”的经济起飞,与西方的文化和人权无关,是中国自己的价值现在起作用。他们所指的价值观,就是儒家的集体主义的人权观。(26) 事实上,中华文化和人权观正在影响着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和人权政策。例如新加坡政府公开宣布了要建立“仁慈的政府”,政府的所作所为,要合乎“道德”和取信于民。新加坡政府奉行着1991年1月5日新加坡国会通过的“共同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可归纳为5点: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植。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些都散发出儒家人权观的强烈影响。(27) 儒家文化并不是封建君王创造的,而是中华民族中的优秀人物,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所创造的。此后由后代不断发展和丰富,形成了有世界影响的东方文化的核心。但是儒家文化诞生在封建社会,因此含有许多封建糟粕。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力宣扬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因此极大地烟没了其中的进步成分。今天我们研究儒家人权思想,就是要发掘出儒家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给予事实求是的评价。 因此在批判儒家封建思想的同时,也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儒家的人权思想。 (1)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载〈新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1915年12月;转引自董小种川:〈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74页。 (2)〈中庸〉。 (3)〈论语.颜渊〉、〈论语.雍也〉。 (4)《论语.颜渊》。 (5)《论语.学而》。 (6)〈孟子.梁惠王〉。 (7)〈韩昌黎集.原道〉。 (8)〈张载集.西铭〉。 (9)《十三经注疏.礼记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册4.卷52.页1. (10) 杨儒宾:“《中庸》、《大学》变成经典的历程”,转引自《台大历史学报》(1999年12月,第24期)。第32页 (11)焦循:《雕菰集》.卷9.页127. (12)《孟子.梁惠王下》。 (13)《孟子.离娄下》;《孟子.尽心下》。 (14)方立天 薛君度主编:《儒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15)《论语.子路》。 (16)《孟子.滕问公下》 (17)《战国策.齐四》。 (18)方立天 薛君度主编:《儒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19)方立天 薛君度主编:《儒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20)《左传.僖公九》年。 (21)R.Tucker:The Marx-Engles Reader(2nd ed.)(W.W.Norton.York,1978),p.43. (22)谢方主编:《中西初识》,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158页。 (23)(法)伏尔泰:《路易14时代》,商务印馆1982年版,第594页。 (24)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 (25)新加坡东亚前所长吴德耀:《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载《走向世界》,1989(5)。 (26)Edited by Tim Dunne and Nicholas J. Wheeler:《Human Rights in Global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7) p.296.杨绍先等著:《亚太五国:传统、改革和现代化研究》,贵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页 来源:http://www.univs.cn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