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认清自己国家(民族),从古到今,经过那些变迁、转折、扭曲而成今天的模样;与自己的历史得失,互为对照、交错而得到的结论,才是进孔门入孔室的“敲门砖”。以己推彼,鲁迅先生一生似在西湖操舟,风和浪静,没有碰过如孟子说的“生于忧患”之时,与诸 葛亮讲的,长于“危急存亡之秋。”加上壮年早逝(56岁),要他了解孔子一生是由孤儿、贱鄙、困厄、颠沛、危难……交错煎熬,配以好学不辍,才蜕变而成了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心灵尊师、教育家、政治家,似乎是强鲁迅所难,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2)呀! 鲁迅《在现代社会的孔夫子》摘要 文章内容分七段: 一、从孔子画像,揣摩孔子模样: “报纸报导,孔子的圣庙在日本汤岛落成。湖南省主席何键将军,寄赠了一幅珍藏的孔子画像。……倘是画像……我曾经见过三次……说起从这些图画上所得的孔夫子的模样的印象来,则这位先生是一位很瘦的老头子,身穿大袖口长袍子,腰带上插着一把剑,或者腋下夹着一枝杖,然而从来不笑,非常威风凛凛的。假如在他的旁边侍坐,那就一定得把腰骨挺的笔直,经过两三点种,就骨节酸痛,倘是平常人,大约总不免急于逃走的了。” 二、作者在山东旅行,联想当年孔子坐车时的滑稽样子: “我曾到山东旅行。在为道路的不平所苦的时候,忽然想到了我们的孔夫子。一想起那具有俨然道貌的圣人,先前是坐着简陋的车子,颠颠簸簸,在这些地方奔忙的事来,颇有滑稽之感。这种感想,自然是不好的,要而言之,颇近于不敬,倘是孔子之徒,恐怕是决不应该发生的。但在那时候,怀着我似的不规矩的心情的青年,可是多得很。” 三、只知《四书》、《五经》的儒者,一旦面对洋鬼子就张皇不知所措: “我出世的时候是清朝末年,孔夫子有了‘大成至圣文宣王’这一个阔得可怕的头衔……政府对于读书的人们,使读一定的书,即《四书》和《五经》,使遵守一定的注释,使写一定的文章,即所谓‘八股文’,并且使发一定的议论……于是和《四书》上并无记载的法兰西和英吉利打仗而失败了。不知道为了觉得与其拜着孔夫子而死,倒不如保存自己之为得计呢,还是为了什么,总而言之,这回是拼命尊孔的政府和官僚先就动摇起来,用官帑大翻起洋鬼子的书籍来了……。” 四、孔子生前吃苦,死后成了摩登圣人。 “孔夫子在本国的不遇,也并不是始于二十世纪。孟子批评他为圣之时者也,倘翻成现代语、除了‘摩登圣人’,实在也没有别的法。为他自己计,这固然是没有危险的尊号,但也不是十分值得欢迎的头衔。……孔夫子的做定了‘摩登圣人’是死了以后的事,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苦头的。” 五、孔子只有一个弟子子路: “弟子虽然收了三千名,中用的却只有七十二,然而真可以相信的又只有一个人(子路)。” 六、孔子学问跟一般民众无关: “孔夫子到死了以后……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装……但比起后来输入的释迦牟尼来,却实在可怜得很。……孔夫子之於中国,是权势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七、孔子为民众本身(设想)的,却一点都没有: “中国的一般民众,尤其是所谓愚民,虽称孔子为圣人,却不觉得他是圣人”;对于他,是恭谨的,却不亲密。但我想,能像中国的愚民那样,懂得孔子的,恐怕世界上是再也没有的了。不错,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这就是‘礼不下庶人’。成为权势者们的圣人,终于变成了“‘敲门砖’,实在也叫不得冤枉。” 我 的 异 见 一、孔子时代,既无照相,也缺少绘像的环境,技术。至于现在大家所见到画像,及电视连续剧《孔子传》里的孔子,都是作者凭心意想当然耳情形画出来的,究竟有几分神似,得看作者对孔子思想、气质、神韵了解多少而定。其中以唐朝吴道子画的最为流行。不论那一种,大都画得老态龙钟,行将就木的样子,与我读《论语》从孔子言行而揣摩超凡脱俗,雍容大度的形象大不相同。二00二年十二月,参加“云南省海峡两岸孔子学术研究会”,会后,参观座落在大姚县石羊镇的孔子铜像:粗眉环眼,方脸青髯,文质彬彬,神态自若,庄严而不失亲切,这才是弟子们记述夫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本来面目。(3)及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4)子贡对夫子形象的描绘,应不是鲁迅凭自己主观意识形容孔子是一个“很瘦的老头子……那样威风凛凛,令人难以相处,急于逃走……”的怪物?而《论语》是古今学者公认最能显现孔子思想、言行、举止的一本书,孔子弟子客观将夫子至中至正形象用文字描绘出来,一定比鲁迅想当然的真实很多吧? 二、山东之行,作者发挥他的天马行空思想,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坐车时威风凛凛却又狼狈模样,没有人愿意跟他受罪。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把《论语》里面的四章仔细品味过; 1、“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5)时的怡悦神态? 2、“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6)弟子各自率性而动的场景? 3、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7)师生融睦无间之情?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晒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二三子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詠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8)即或在现代的学校,亦难见到似他们师徒毫无忌惮各舒己志的率真国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