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氏父子在蜀的学术活动及影响 程颖、程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其父程晌对二程兄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于程氏父子人蜀问题,父子三人中比较肯定的是程晌和程颐父子二人到过四川,其人蜀的学术活动和著述以及二程的理学思想对宋代四川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及蜀学的理学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程的父亲程晌(1 ( X ) 6 年一1090 年)于治平四年( 1067 年)知汉州(今四川广汉),程颐人川随侍。以往认为程颖、程颐均来过四川。但程颐亲撰的《 明道先生行状》 却不载程颖人蜀之事,使人对此事产生怀疑,以致认为程颖“不可能随侍父亲入蜀”[1]。 程晌知汉州时,重视教育,大兴州学,士子受学从化者甚众。程颐随侍其父于汉州,为其父代写了汉州州学的策问。以学问之道、诸经大要及当世之务策问学子,其中也包含了他的理学思想,以协助其父从事州学教育。程晌并请宇文中允出典汉州州学,以教乡人弟子。程颐为此作《为家君请宇文中允典汉州学书》 及《 再书》 ,提出“生民之道,以教为本”的重视教育的思想。 程颐此次人蜀期间,曾有成都之行。据《 河南程氏外书· 卷十一》 记载:“先生过成都,坐于所馆之堂读《易》 。有造桶者前视之,指《 未济》 卦问。先生曰:‘何也?’曰:‘三阳皆失位。’先生异之,问其姓与居,则失之矣。((易传》 曰:‘闻之成都隐者。”' [ 2 ]对成都治《 易》 的隐者关于《 未济》 卦“三阳告失位”的见解感到惊异。即程颐游成都时,见一蔑匠带有一本《 易》 书,正欲洁问,而蔑匠先说话:你曾学过《易》 吗?并问程氏为什么《 末济》 卦是“男之穷”。程颐思有所不及而问之。蔑匠回答:是因为“三阳皆失位”。即《 未济》 卦卦象之九二、九四、上九都是阳交居阴位,皆位不当而失位,由于阳交有象男、刚之义,既然一卦之三阳艾皆失位,所以称为“男之穷”。程颐涣然有所省悟,但第二天再去时,蔑匠已不见踪影。后来袁道洁人洛阳,拜程颐为师学《易》 ,程颐则对他说:“易学在蜀耳、”〔 ’〕 为何不去求之?应该说,程颐所说的这句话是有根据的,因为在当时蜀中确有不少易学大师,而且在整个两宋时期,蜀学大盛,注《易》 者不绝,就是程颐本人的《 伊川易传》 也作于其后的编管地四川涪陵。 程颐的第二次人蜀是在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 年)十一月,诏送涪州编管。次年程颐在编管地涪州长江北岸的北岩撰其易学及理学代表著作《伊川易传》 ,于第二年元符二年(1099 年)正月撰成。在这期间,程颐的蜀中弟子、涪陵本地人憔定从其学《 易》。通过憔定,程颐的理学得以在蜀地传播。 在涪陵编管期间,程颐的另一蜀中弟子谢提也与程颐保持着学术交往关系。元符元年(1098 年)十一月初九,程颐撰《与金堂谢君书》 ,与谢提讨论《 春秋》 大义,并论及如何治《 易》 的问题。其书云:“若欲治《 易》 ,先寻绎令熟,只看王弼、胡先生、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贯,余人《 易》 说,无取枉费功。”叫《 宋元学案· 刘李诸儒学案》 亦载:“谢提,字持正,金堂人。… … 《 尹和靖语录》 云:‘蜀人谢提,以所著《 春秋》 请正程子。程子答以更二十年方可讲此。”’谢提不仅就《春秋》 与程颐讨论过,而且还撰有《 易义》 ,受到程颐思想的影响。 程颐在蜀著书立说,传道授业,教授学子,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学术活动不仅直接促进和推动了宋代蜀学的发展,使蜀学理学娜还通过其门人尹淳,再传至四川理学人物李石,扩大了程颐理学在蜀地的影响。 宋代四川易学盛行,注《 易》 者不绝,这与程颐的《 伊川易传》 写作于涪州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分不开。程颐的蜀中弟子憔定受程颐易学的影响,撰《 易传》,又将其易学传之张浚、冯时行、张行成。张浚撰《 紫岩易传》 ,冯时行撰《 易论》 ,张行成撰《 周易通变》 等,在当时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后,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张拭撰《南轩易说)) ;著名易学家李祀撰《 用易详解》 ,以史证《 易》 ,突出了《 易》 学的实用性;宋代蜀学及宋代四川理学的集大成者魏了翁撰《周易要义》 和《 周易集义》 ,合义理与象数为一,这些都程度不同地受到程颐易学的影响。 二、中原洛学在蜀的传播及辐射带动作用 著名理学家程颐两度人蜀,其理学代表著作《 伊川易传》 写作于涪陵,这本身就是宋代蜀学及理学的组成部分。程颐的理学思想不仅促进了宋代理学的发展,而且对宋代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辐射带动了蜀学的理学化。一方面,程颐在蜀的学术活动,包括著述、讲学,直接体现为宋代四川理学的一部分,并通过其蜀中弟子如谁定、谢提等影响了四川理学;另一方面,程颐的著名弟子尹淳在程颐之后也入蜀活动、讲学,传播程颐的理学思想,扩大了其在四川的影响。此外,程颐的蜀中后学如张浚、李石等也继承了程颐的学说,使理学在蜀地进一步流传,为南宋四川理学的大发展起到了铺垫和过渡的作用。 (一)谁定、谢提。憔定、谢提是亲炙程颐的两位蜀中弟子,两人都对易学有研究,并都曾就易学问题向程颐请益。除易学外,谢提还对《 春秋》 作了研究,并请教于程颐。谁定、谢提作为程颐的川籍弟子,在程颐人蜀期间,都曾与其师程颐保持着学术联系。谁定后来将其易学传授给籍溪胡宪和白水刘勉之,以及张浚,通过他们,对南宋理学两大家朱熹和张拭均产生了某些影响。 憔定,字天授,涪州(四川涪陵,今属重庆)人。年轻时好佛,后弃佛归儒。曾学《易》 于郭囊氏。郭囊氏易学乃象数易学,与程颐之义理易学不同。以后谁定从学于程颐,弃其所学而学于程颐之学。据《 宋史· 憔定传》 记载:“憔定字天授,涪陵人。少喜学佛,析其理归于儒。后学《易》 于郭囊氏,自‘见乃谓之象’一语以人。郭囊氏者,世家南平,始祖在汉为严君平之师,世传《 易》 学,盖象数之学也。定一日至沛,闻伊川程颐讲道于洛,洁衣往见,弃其学而学焉。遂得闻精义,造诣愈至,浩然而归。其后颐贬涪,实定之乡也,北山有岩,师友游泳其中,涪人名之曰读易洞。”谁定曾两次问学于程颐,第一次是谁定至北宋都城沐梁时,听说程颐在西京洛阳讲道,于是洁衣前往,放弃过去的学问而向程颐求学,并闻其精义,取得一定的造诣而归四川。第二次是程颐贬官涪陵时,憔定作为涪陵本地人,自然与其师相处,向其问学,师生相与探讨易学,以至涪陵人将其读书处称为读易洞。憔定曾撰有《易传》 ,对后世产生了一些影响。朱熹早年之师胡宪、刘勉之曾从胡安国习二程之学,从憔定学《 易》 ,这对朱熹产生了一定的间接影响。在朱熹之后的蜀籍理学家魏了翁把谁定看做二程的“大徒高弟”, 他说:“大徒高弟,如谁天授、谢持正皆班班可考。”阁认为憔定等受二程影响,且把程氏理学在四川发扬光大,给予较高评价。就张浚曾受学于憔定,并影响到其子― 著名理学家张拭而言,谁定确实对宋代四川理学的发展有过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宋代四川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谢提,字持正,金堂(今属四川)人,元丰进士,官至博士。程颐高弟,曾往洛阳见程颐,从程颐学。著有《 易义》 十二卷,以及《 春秋义》 二十四卷,又《总义》 三卷困,均不传。《 河南程氏外书》 对谢提间学于程颐作了记载:“昔又有蜀人谢提提学字持正,解《 春秋》 成,来呈伊川。伊川曰:‘更二十年后,子方可作。’谢久从伊川学,其《传》 竟不曾敢出。” 表明谢提撰有解《 春秋》 的著作,将其呈程颐。而程颐答曰:二十年后,你方能作此书。说明程颐对学生著书,要求很严格,如果不是确有心得,不要轻易著书。不仅对学生,即使对自己,程颐也要求非常严格。他的《伊川易传》 的写作,历时多年,成书以后,也反复修改,不轻易示人,直至晚年才传给学生。《 宋元学案》 也对谢提的事迹作了一些记述:“谢山答临川杂问曰:谢提于宋儒林中无所见。尹和靖语录云:蜀人谢提,以所著《春秋》 请正程子。程子答以更二十年方可讲此。则当与刘绚同时,胡氏行辈稍后之矣。今观其书,亦无甚精蕴,以之备《 春秋》 一种可耳。提尝赴京,先至洛,见程子。问以何往?答曰:将试学官。程子曰:求为人师,而试之乎?提遂不行。事见遗书,则当以布衣终也。”〔日〕 认为谢提问学于程颐,将其解《 春秋》 的著作请正伊川的时间,当与刘绚问学于程颐同时。按刘绚,字质夫,元佑三年(1088 年)卒,如果《 宋元学案》 谢山所言不差的话,那么谢提初人洛阳问学于程颐的时间当在元佑三年刘绚逝世之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