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镇遗址发掘出土的部分瓷器复原件(1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 珑摄 本报上海12月8日电 (记者曹玲娟)青龙镇,是文献记载中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地处古吴淞江出海口。后因吴淞江变迁,港口功能逐渐丧失,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的青龙镇遗址,仅保留了青龙塔等少量遗迹,依稀可以追溯旧时风貌。 上海文物局、上海博物馆8日在沪宣布,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获得重大成果——考古发现的瓷器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证明了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增添了新证据。 瓷器产品运到青龙镇后转口外运 为了解青龙镇遗址的文化内涵,2010年至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据统计,青龙镇遗址历年考古发掘出土了来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窑口可复原瓷器6000余件及数十万片碎瓷片。青龙镇出土的瓷器绝大部分为南方窑口,唐代以越窑、德青窑、长沙窑为主,至宋代渐转为以福建闽清义窑、龙泉窑、景德镇窑产品为主。其中,大量的福建窑口的瓷器与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发现的瓷器组合非常相似,说明当时许多瓷器产品运到青龙镇后,进而转口外运,主要销往高丽与日本。 隆平寺塔基形式刷新国内发掘纪录 目前,中国市镇一级的聚落考古工作尚少有先例。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在历经多年的考古勘探后,基本摸清了青龙镇遗址的范围,为沿通波塘两岸分布。考古发掘发现了唐宋时期的房基、水井、灶、铸造作坊等遗迹。特别是2015年至2016年发掘中,发现了文献记载中的青龙镇“北寺”——隆平寺塔塔基。 隆平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这是上海第一次经考古发掘确认的古塔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塔基,塔基为八角形的砖石结构,塔身外有双回廊的副阶。考古发掘显示隆平寺塔塔基以地宫为中心,采用夯土堆筑而成,地宫上部以两条十字相交的木板作为封护,其结构特殊,不同于目前国内已经发掘的塔基形式,在中国古建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隆平寺塔地宫发掘证实“中藏舍利” 据介绍,隆平寺塔基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地宫,隆平寺塔地宫为仿塔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8米,南北宽1.2米,高1.42米。地宫宫室内壁为石板砌筑,下面铺满各时代钱币万余枚。地宫中置套函,函外左右各有一座阿育王塔。套函共有4层。套函内发现了一个铜瓶,瓶内装有4颗圆珠,其中3颗为水晶质,它们应当就是佛教圣物舍利,这一发现也与文献中关于隆平寺塔“中藏舍利”的记载相符。 专家表示,青龙镇遗址考古确证了青龙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港口,新发现的隆平寺塔为研究青龙镇的市镇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隆平寺塔塔基及其地宫的发现,为研究北宋时期南方软土地基下塔基的建造工艺与地宫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在中国古建史、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