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问道云深书院 论学阳明之教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中国当代儒学网 骆为荣 参加讨论

    岁在辛卯清明节前,笔者应邀赴武汉云深书院,参加由台湾盘古讲堂与云深书院主办的“云深春祭孔子暨阳明心学讲会”。 主办者云深书院创办人孙兴建先生言,本次活动旨在“沾溉于儒家悠远之道统纲常,沐浴于千古不绝之遗风流韵”,“读儒学经典,兴华夏礼仪,推动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会中三日,笔者聆听台湾盘古讲堂山长陈复教授和陜西师范大学儒学所所长韩星教授主题演講,同海内外近百名莅会学者祭圣论学,如坐春风,不亦乐乎!                          
    “云深” 三日,坐而论道,感受良多,自觉对阳明学即阳明之教多有感悟,乃写就《问道云深书院  论学阳明之教》,以履云深书院之约,并讨教于各位同仁与方家。
    一、大迫害成就大学问——阳明学
    阳明先生,即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謚文成,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享年57岁;自号阳明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吏部主事、南京兵部尚书等职。阳明先生不仅在儒学思想上独树一帜,给中国哲学以深远影响,而且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军亊家。时人赞其“才兼义武”,是历史上少见的奇才。其思想被奉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高峰,其学问通常被认定为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传统,批判地吸取了朱熹的理学,而归入“心学”之列。阳明心学集明代心学之大成,在当时的社会犹如一股春风吹遍大地,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甚至影响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其主要著作有《大学问》、《传习录》等,其学生汇编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阳明先生,堪称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
    “文化意识宇宙之巨人”君毅先生在其1972年发表的《王阳明之良知学之时代意义》(君毅著《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03页)文中说:“王阳明先生生于西历一四七二年九月三十日亥时,今年是阳明五百周年纪念,在台湾之‘中国文化学院’预备重新出版《王阳明全集》,并出一论文集;日本出版了《阳明学大系》;在檀香山将有一世界性的阳明学会议。可见王阳明先生仍活在世人心里,这不应当是一偶然的亊。”今日海内外学者,集会云深书院,召开阳明心学讲会,即不是偶然之事,而是阳明先生仍鲜活在今人心中之表证。
    从王阳明的学思历程來说,+二岁起已有成圣成贤志向:“登第恐未为笫-等亊,或读书学圣贤耳。”①十八岁时谒会娄谅(一斋),对娄谓之“圣人必可学而至” 深契之,并励志于经子史。②二十一岁作“宋儒格物之学”:“ 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③格“物” 而不得“理”, 反而大病一场。 二+七岁时“又循其序, 思得渐渍洽浹, 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也。沉郁既久, 旧疾复作” ④。其时察得: 循序致精以读书, 学到的只是一套外在的东西, 与吾心希圣希贤仍不相干;物理与吾心终判为二, 吾心亦未能透过物理的学习而得悟丶得道。阳明因求道之切,乃在儒门以外出入老释有年,“阳明”之号,就是在会嵇山阳明洞行道家导引术时所得, 直至三十四岁: “是年先生门人始进。学者溺于词章记诵, 不复知有身心之学。先生首倡言之, 使人先立必为圣人之志。”⑤三十五岁时, 宦官奸臣刘瑾当权殘害忠良, 阳明因上疏救忠良而被入獄、杖四十、谪蛮荒之地的贵州修文龙场作驿丞;押解途中,刘谨派人追杀,又古庙遇虎而不死。三十七岁时,历尽千辛万苦始达时为蛮夷之区的龙场,筑石棺而卧,欲体验死亡时之心境,而有一猛省,悟到良知,对以前为学求道所遇问题,一一迎刃而解:“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墎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黙,以求静一; 久之, 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 又恐其怀抑郁, 则与歌诗; 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 ‘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亊物者误也。”⑥这即是传誉久远的“龙场悟道”,标志阳明心学思想的基本确立。
    阳明先生遭遇大迫害,九死一生,山穷水尽到石棺中, 超脱得失荣辱与名利私欲,乃至超脱了生死一念, 舍生取义,悟圣人之內圣成德之道, 而悟得圣人之道, 不假外求, “吾性自足”, 成就“心外无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 身心之学”之大学问。德业千秋之“阳明学”,真乃是大迫害引发之大智慧,由大智慧而创立之大学问。君毅先生在其《王阳明之良知学之时代意义》文中指出:“在此时代,我们亦应当重视类似的智慧之光。……阳明说其良知之说由百死千生中得来。他是在柀迫害到山穷水尽之石棺中悟到良知,现在的人类要真悟此良知,亦要经百死千生同被迫害到山穷水尽之大石棺中,方能真正悟到其为一切人类社会及历史亊变之最后的根源。亦只有人类之共致良知,才能创造其未來之光明的历史。”正是“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篇》)。
    二、悟道阳明学要旨
    阳明先生柀后学尊为“心圣”,其学则被称作“阳明心学”。阳明三十四岁时,即言其倡行之学为“身心之学”,非“口耳之学”,实就是安身立命之学,堪当“生命的学问”。 其心学要旨有三,其一曰“心即理”,其二曰“知行合一”,其三则是“致良知”。(阳明兴教行“栽培涵养之方”及踐德政理想立《南赣乡约》等,不在本文所论)。
    1. “心即理” 说:
    阳明先生本人以学宗“心学”自居, 其在《象山文集序》中写道:“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受曰:‘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中也者, 道心之谓也; 道心精一之谓仁,所谓中也。孔孟之学,惟务求仁,蓋精一之传也。……世儒之支离, 外索于刑名噐数之末, 以求明其所谓物理者。而不知吾心即物理, 初无假于外也。”又在《传习录》中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我说个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个,故來心上做功夫,不去袭义于外,便是王道之真,此我立言宗旨。”阳明视“心学”为儒学由始至终之正统,強调由尧舜禹至孔孟,皆主张心理为一、“理”必须求诸“心”,即孟子“仁义内在”之意。
    阳明谓“心即理”,即谓圣人之理内在于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理为一。 凸显此说的是《传习录》所载之阳明与其友人的一段对话:“阳明先生游南镇,一位友人指着岩石上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那么,这棵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它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先生道:‘你沒有看到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看到此花时,你眼中此花颜色是如此鲜艳。因此,可以知道此花是在你的心中,不在你的心外。”“心即理”,是阳明心学之首要命题、出发点与宗旨。
    2.“知行合一”说:
    知行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命题。阳明先生主张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之说,阳明三十八岁时首揭于贵州书院。阳明此说,最早记载于《传习录》徐爱录中,即是:“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強调道德认知和践行相统一。
    阳明“知行合一” 的第一意,就是知行不分是知行的“本体”; 第二意,则是知、行不可分为两箇用功,知、行工夫必须合一并进,这即是其“合一并进之说”(见《传习录》),言明知与行在实践上亦为-体。故《传习录》又载阳明曰:“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常相须”,合则两相美, 知和行的合一是其思想归宿。复知行合一本体,用知行合一工夫,是阳明心学在内圣成德上的主要进路和主张。
    3.“致良知” 说:
    阳明先生五十岁正式提出“致良知”教:“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阳明)乃遣书守益曰:‘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⑦“致知”,原出自《大学》;“良知”,原出自《孟子》。“良知”即天理,就是本心 、就是仁;致者,推达之义,是一种工夫,一种修习之功。正如《传习录》中阳明先生语:“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亊亊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亊亊物物,則亊亊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亊亊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阳明五十岁揭致良知教,当是其一生学问之总结,可统率其“心即理”、 “知行合一”诸说。“致良知”,是其身心之学的总纲、“正法眼藏”。 这从阳明寄其子正宪信中所言:“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可证。
    阳明有咏良知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此表明其对孟子的良知作了本体上的发挥,主张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良知人人都有,人人皆可为圣人。心虽有圣愚之分,但“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通过“致良知”的修身磨炼,皆可使“此心纯乎天理”,“明善诚身”,立身做人,达己达人。由此修习之功,就是复这人人本有的本心良知,将天理落实在人生宇宙之中。
    阳明“致良知”,求达至之最后及最高境界,是圣人境界,即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阳明在《拔本塞源论》中云:“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換言之,工夫极致就是阳明所言之“一体之仁”、“一气流通”。 君毅先生在其巨著《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所言之“天德流行境”及“天人不二”、“天人合一”与之相契。
    三、漫谈阳明学之现代意义
    阳明学要人致良知于事事物物,致良知当是每一个人在其当前生活中的事。如人不致良知于其当前生活,于其当前之家庭、国家、社会,或当前之时代的世界,不能祘学阳明,亦尚无真实的阳明学。
    在振兴中华,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从我做起”、“加強自身修养”、“言行一致”的今天,从学术及学术史上把阳明学弄明白,其意不言自明。但仅如此,却不能道明阳明学在当下之意义。阳明学之现代意义,君毅先生所论《王阳明之良知学之时代意义》甚好,今择要而说:
    “对于阳明学之现代的意义,我认为是有的,而且其意义十分重大。说我们每一个人由现在至未来之生命戓生活必致良知而后真实存在,或说人类由现在至未来之生命戓生活必觉悟到良知之存在而致之,然后真实存在,皆不为过。”
    “阳明之悟良知,如用现代之语言说之,我们可说这是一大迫害所引生的智慧。在此时代,我们亦应当重视类似的智慧之光”。
    “落到实处说,良知的光明是在每一人的当下生活中遍照,亦是如阳明所谓万古如一日的光明。……只有人类之共致良知,才能创造其未來之光明的历史。”
    “在此人类之私欲、意见、意气弥漫天地的形成大迫害的时代,此良知之光明仍遍布于人心以表现他自己于此一切私欲、意见、意气与大迫害之进行之中,以指出其光明确是万古一日。此处人如能悟得到、信得及,更将此中已表现之光明加以充拓,此大迫害的时代亦能终止,而无数人们当做的亊、可做的事亦可次第的展现于人之前。”
    “良知不是罪恶之源”。“说人之罪恶亦要依赖人之良知而存在,人依其良知而有其对价值之选择,而強迫他人接受,阻塞封闭他人与其自己之良知之进一步之表现,即罪恶之源,可用來说明西方帝国主义的罪恶,亦可用來说明现代之各形态之极权主义的罪恶,以及人类社会与个人生活中无数之大大小小的罪恶。人时时都可堕入罪恶之渊,然人亦时时可更有良知之表现以自此渊中拔起,而此求拔起之亊之从未休止。……一切极权国家的压力永只能使人口服而心不服,亦必无一真能如此长存下去。这都只因人之良知之明,总是万古一日,亦无所不在,亦永不能停止其进一步之表现之故。”
    “这我无意強迫人接受,我亦只能本我之良知之所知以说,希望大家各以其良知之所知加以印证判定。”
    阳明学之现代意义,一时恐道不明、说不尽。祈望读者君,以己“良知之所知加以印证判定。”
    注释:①—⑦引自王守仁著. 吴光等编:《王阳明全集. 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作者:四川省宜宾君毅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君毅故园文化》主编;宜宾学院君毅研究所、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骆 为 荣                  2011年6月23日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