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在辛卯清明节前,笔者应邀赴武汉云深书院,参加由台湾盘古讲堂与云深书院主办的“云深春祭孔子暨阳明心学讲会”。 主办者云深书院创办人 “云深” 三日,坐而论道,感受良多,自觉对阳明学即阳明之教多有感悟,乃写就《问道云深书院 论学阳明之教》,以履云深书院之约,并讨教于各位同仁与方家。 一、大迫害成就大学问——阳明学 “文化意识宇宙之巨人” 从王阳明的学思历程來说,+二岁起已有成圣成贤志向:“登第恐未为笫-等亊,或读书学圣贤耳。”①十八岁时谒会娄谅(一斋),对娄谓之“圣人必可学而至” 深契之,并励志于经子史。②二十一岁作“宋儒格物之学”:“ 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③格“物” 而不得“理”, 反而大病一场。 二+七岁时“又循其序, 思得渐渍洽浹, 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也。沉郁既久, 旧疾复作” ④。其时察得: 循序致精以读书, 学到的只是一套外在的东西, 与吾心希圣希贤仍不相干;物理与吾心终判为二, 吾心亦未能透过物理的学习而得悟丶得道。阳明因求道之切,乃在儒门以外出入老释有年,“阳明”之号,就是在会嵇山阳明洞行道家导引术时所得, 直至三十四岁: “是年先生门人始进。学者溺于词章记诵, 不复知有身心之学。先生首倡言之, 使人先立必为圣人之志。”⑤三十五岁时, 宦官奸臣刘瑾当权殘害忠良, 阳明因上疏救忠良而被入獄、杖四十、谪蛮荒之地的贵州修文龙场作驿丞;押解途中,刘谨派人追杀,又古庙遇虎而不死。三十七岁时,历尽千辛万苦始达时为蛮夷之区的龙场,筑石棺而卧,欲体验死亡时之心境,而有一猛省,悟到良知,对以前为学求道所遇问题,一一迎刃而解:“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墎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黙,以求静一; 久之, 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 又恐其怀抑郁, 则与歌诗; 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 ‘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亊物者误也。”⑥这即是传誉久远的“龙场悟道”,标志阳明心学思想的基本确立。 二、悟道阳明学要旨 1. “心即理” 说: 阳明谓“心即理”,即谓圣人之理内在于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理为一。 凸显此说的是《传习录》所载之阳明与其友人的一段对话:“ 2.“知行合一”说: 知行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命题。 “知行合一”之说,阳明三十八岁时首揭于贵州书院。阳明此说,最早记载于《传习录》徐爱录中,即是:“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強调道德认知和践行相统一。 阳明“知行合一” 的第一意,就是知行不分是知行的“本体”; 第二意,则是知、行不可分为两箇用功,知、行工夫必须合一并进,这即是其“合一并进之说”(见《传习录》),言明知与行在实践上亦为-体。故《传习录》又载阳明曰:“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常相须”,合则两相美, 知和行的合一是其思想归宿。复知行合一本体,用知行合一工夫,是阳明心学在内圣成德上的主要进路和主张。 3.“致良知” 说: 阳明有咏良知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此表明其对孟子的良知作了本体上的发挥,主张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良知人人都有,人人皆可为圣人。心虽有圣愚之分,但“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通过“致良知”的修身磨炼,皆可使“此心纯乎天理”,“明善诚身”,立身做人,达己达人。由此修习之功,就是复这人人本有的本心良知,将天理落实在人生宇宙之中。 阳明“致良知”,求达至之最后及最高境界,是圣人境界,即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阳明在《拔本塞源论》中云:“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換言之,工夫极致就是阳明所言之“一体之仁”、“一气流通”。 三、漫谈阳明学之现代意义 阳明学要人致良知于事事物物,致良知当是每一个人在其当前生活中的事。如人不致良知于其当前生活,于其当前之家庭、国家、社会,或当前之时代的世界,不能祘学阳明,亦尚无真实的阳明学。 在振兴中华,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从我做起”、“加強自身修养”、“言行一致”的今天,从学术及学术史上把阳明学弄明白,其意不言自明。但仅如此,却不能道明阳明学在当下之意义。阳明学之现代意义, “对于阳明学之现代的意义,我认为是有的,而且其意义十分重大。说我们每一个人由现在至未来之生命戓生活必致良知而后真实存在,或说人类由现在至未来之生命戓生活必觉悟到良知之存在而致之,然后真实存在,皆不为过。” “阳明之悟良知,如用现代之语言说之,我们可说这是一大迫害所引生的智慧。在此时代,我们亦应当重视类似的智慧之光”。 “落到实处说,良知的光明是在每一人的当下生活中遍照,亦是如阳明所谓万古如一日的光明。……只有人类之共致良知,才能创造其未來之光明的历史。” “在此人类之私欲、意见、意气弥漫天地的形成大迫害的时代,此良知之光明仍遍布于人心以表现他自己于此一切私欲、意见、意气与大迫害之进行之中,以指出其光明确是万古一日。此处人如能悟得到、信得及,更将此中已表现之光明加以充拓,此大迫害的时代亦能终止,而无数人们当做的亊、可做的事亦可次第的展现于人之前。” “良知不是罪恶之源”。“说人之罪恶亦要依赖人之良知而存在,人依其良知而有其对价值之选择,而強迫他人接受,阻塞封闭他人与其自己之良知之进一步之表现,即罪恶之源,可用來说明西方帝国主义的罪恶,亦可用來说明现代之各形态之极权主义的罪恶,以及人类社会与个人生活中无数之大大小小的罪恶。人时时都可堕入罪恶之渊,然人亦时时可更有良知之表现以自此渊中拔起,而此求拔起之亊之从未休止。……一切极权国家的压力永只能使人口服而心不服,亦必无一真能如此长存下去。这都只因人之良知之明,总是万古一日,亦无所不在,亦永不能停止其进一步之表现之故。” “这我无意強迫人接受,我亦只能本我之良知之所知以说,希望大家各以其良知之所知加以印证判定。” 阳明学之现代意义,一时恐道不明、说不尽。祈望读者 注释:①—⑦引自王守仁著. 吴光等编:《王阳明全集. 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作者:四川省宜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