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重解儒家道义,通达人生真谛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平和书院 作者:宋一霖 宋一霖 (2010年5月 参加讨论

    ——《一霖儒家道义研究系列》郑重推介
    宋一霖
    一、总序
    《周易》说:居于形体之上的叫做道,居于形体之下的叫做器,道器交互作用而裁节叫做变,推广而旁行叫做通,举而交给天下百姓使用叫做事业。
    本系列图书因循道的运行,循序渐进、一脉相承、多个角度展示了儒家道义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永恒生命力:
    《中华开源大圣》追溯了儒家文化的源起和圣世体现;
    《儒家道义记》集录译注了彰显儒家道义的经典精句;
    《儒家故事解读》从故事中见道义,以道义解读故事;
    《儒耶道义对话》从儒家和基督教的道义对话中体现儒家道义推及基督教原理的相通共性;
    《儒家道义新解》集成了上述几本书的内容,比较系统、完整地阐释了儒家之道的信仰体系、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
    可以说,这几本书从源起、体现、运用、旁通、集成步步推进,成为贯通儒家道义脉络的一个系列。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学习、探寻、悟思、陈述的过程:
    从新的千年和新的世纪来临之际开始,在整整九年的时间里,暂离尘世生活的浮躁喧嚣,在一种近于“闭关”的状态中,我重新回到了儒家经典以至其他宗教经典的虔读之中,踏上了探寻中华古圣遗迹的文化考察旅程,经历了伏身埋首的文字磨砺时日——
    在数年的时间里,我一部一篇、一字一句的重新反复虔读了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诚心虔读了道教、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伟大历史宗教的若干主要经典,逐渐悟识儒家道义以至其他宗教教义的基本精义;
    在数年的时间里,东至曲阜、会稽山,西达岷山、积石雄关,北至涿鹿、碣石山,南达炎陵、九疑山,爬山、涉水、探洞、入林,我先后足及中国河北、河南、甘肃、山西、陕西、安徽、山东、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十余个省市,实地拜谒、考察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源起的圣地;
    在数年的时间里,结合儒家道义的悟识和圣地拜谒的启示,我回到了平静的书桌旁,在中国以宽容、开放和务实著称的南粤古都广州静静地思,慢慢地悟,细细地写,结合理性思考和直觉体验,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终于完成了这几本书的撰写。
    不论人们如何品评,但可以说,这是我不抱偏见、不带功利虔诚探寻的结果。能与朋友、读者、世人一起分享自己数年学习、探寻、悟思、体验的成果,有益于朋友们的精神、灵魂、灵性长进和人生的健康发展,我就十分高兴了。
    在本研究系列图书问世之际,我还想说明:
    这几本书,并不是学术专著,仅仅可以说是学道言道的通俗读物。它力求平易近人,娓娓而谈,和有志于探索人生真谛和生活真理的普通男女朋友们共同学习、交流和分享自己虔读中外圣典的成果。
    这几本书,遵循“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圣训,谈不上对儒家道义的创造,也只是尽量忠实于儒家经典本义的陈述而已。因而书中难免有大量的经典精句和经典故事的摘引,即使译成白话也只是因为考虑到一般读者和年青朋友们的远古文言程度而迫不得已为之。况且,既然是陈述道义,又怎么能以一己的浅陋之见替代先圣的卓绝数诲呢?古圣先贤,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自然权威,岂敢不敬?
    这几本书,由于是从不同角度、循序渐进、一脉相承地探索儒家之道,无论在经典精句、故事摘引或道义阐释上都存在不少重复,在撰著过程中随着思绪的拓开和体识的深化而内容也有所增补、修正和完善。这样,也许能够增强读者的经文印象,也许能够推动读者逐步比较完全和深刻地领悟儒家道义的精髓真义。
    中华古圣教诲我们:人乃万物之灵。人,是万物中有精神、有灵魂、有灵性的种类,而不是仅仅只有肚腹血肉的禽兽,精神信仰、灵魂皈依、灵性充盈本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我们怎么能单靠肚腹之求、血肉之需而营营逐逐、来去匆匆于人世呢?这样能充实吗?这样能幸福吗?这样能长久吗?这样能永恒吗?学道,达道,立道,弘道,权道,同道:这,不仅在过去,也应是现在,还必将在未来,都是人类存活于世、充实人生、行走正路、长久发展、归于永恒的生命必须。中国古代贞观盛世唐太宗的忠直贤臣魏征的谏言,也许对我们至今仍不失鉴戒意义吧:“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二、内容提要
    之一:《中华开源大圣》(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本书是根据儒家经典、历史典籍、古代传说和中华圣地民间故事撰著的影视文学剧本和影视系列小说集。它通过追述炎帝开创农耕文明、黄帝创立一统古国、唐尧制作农历、虞舜理顺人伦、夏禹治平洪水、商汤伐桀去暴、周文王秉仁立周、周武王兴师灭纣、周公制礼作乐、孔子集成道义的历史、传说故事,艺术展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源泉浚通和根本种植,从而帮助读者了解儒家文化的源起。深刻的道义内涵,精采的故事情节,可视的影视形象,简洁的人物对话,精细的场景描绘,为我们揭示了中华远古圣人们奠立儒家文化根基的艰苦卓越、震撼人心的伟大历程。
    之二:《儒家道义记》(广州出版社)
    本书通过对儒家十三部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的集录译注,从全新的视野和全新的角度出发,置疑以应时应事的儒家等级礼制取代永恒长存的儒家之道的解读误区,首次系统揭示了儒家之道关于皇天主宰、人性为本、天人合一、奉行公则、修养德行、遏恶扬善、诚敬祭祀、权宜变化等的基本精义。简易的精义导读,精采的原文选录,必要的字词注解,平实的白话译文,引导读者走进蕴藏无穷珍宝的儒家文化的神圣殿堂,真切感受中华圣人大道的闪光亮点和永恒生命力,从而初步建立学习、工作、生活以至整个人生走向持久发展的价值体系和精神支撑。
    之三:《儒家故事解读》(中山大学出版社)
    本书通过对儒家经典述及的若干历史故事的忠实记录和道义解读,展示了中国远古时代的圣人、贤臣、霸主、平民百姓以至暴君、邪臣、小人等丰富复杂的历史人物原貌,解读了围绕各类历史人物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或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儒家道义义理,从故事中见道义,以道义解读故事,从而帮助读者自觉培养坚持永恒道义和善于权宜变化相辅相成的正确思维方式和正确行为方式,立足于通达生活真谛而步步前行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之上。
    之四: 《儒耶道义对话》(未发稿)
    本书从儒家和基督教的经典出发,通过对话的形式,以充分的引证、开阔的视野和完全的角度,揭示了儒家与基督教的基本道义的一致性和共同点:最高主宰,人性为本,主人同在,伦理公则,仁爱美德,遏恶扬善,虔敬祈祀,权宜变化,以及它们的会通完全。它告诉我们:儒家道义不仅仅是中国本土主流文化的根本,推广而旁通,它与西方文化的基础——基督教也是殊途同归的。也许,本书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儒家文化的生命所在,对于我们真正了解儒家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共性价值,对于我们在现时学习、践行儒家文化的基本道义,也是大有补益的。
    之五:《儒家道义新解》(中山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通俗的表述和翔实的论证,对儒家之道作了全新的系统解读:儒家之道是贯通天人的精神信仰,是普行人世的公共法则,是修养人身的美善德行,是遏恶扬善的正道义理,和顺时应事的权变思维,也就是恒常真理与权宜变化相辅相成的信仰体系、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儒家之道包括天是主宰、人性为本、天人合一、奉守公则、修养德行、遏恶扬善、权宜变化、禀常达变、殊途同归九大基本精义,是超越时空的永恒长存的普遍真理。本书告诉我们,继承儒家之道的道义传统,禀持儒家之道的开放视野,顺应时移事异的变化发展,我们将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和指向灯塔,从而自信、充实而明智地行进在人生的漫长复杂旅途之上。
    三、结语
    通过对儒家道义的源起、体现、运用、旁通、集成步步前行的探寻,我们可以看到:
    儒家之道,是贯通天人的精神信仰,是普行人世的公共法则,是修养人身的美善德行,是遏恶扬善的正道义理,和顺时应事的权变思维,也就是恒常真理和权宜变化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合而为一的信仰体系、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儒家之道包括九大基本精义:
    天是主宰第一:中华民族是一个讲求实际的民族,又是一个有精神信仰的民族。早在远古时期,中华古圣先民就祭拜皇天上帝、万物神灵、圣贤英灵、祖先亡灵,并且已经把这种祭拜仪式化、制度化、日常化和民众化了。中华古圣先民的终极信仰,是至高无上的最高主宰——天(也称上帝)。这一至上主宰的存在是中华圣人观察、悟思宇宙、自然、万物、 人世、人生诸多变化的智慧结晶。作为信仰的天、上帝,是世界终极规律、绝对真理、普遍共性和变化奥秘的神化表述,是永恒常理和变化奥秘的神化表述。当我们说天是主宰的时候,也就是说终极规律、绝对真理、普遍共性和变化奥秘即永恒常理和变化奥秘在主宰着世界一切的运行。天,创造世界,滋育世界,监察世界,纲纪世界;天,无始无终而无时不在,无大无小而无处不存,无声无息而无不覆载,至慈至爱而至威至强,至公至正而变化无穷,至简至易而奥秘莫测,具有慈爱为本的完美、完全秉赋。敬畏天,是人的本分:我们敬仰天的创育伟功,畏惧自己会违天遭罚,在至高无上的最高主宰面前充满敬畏之情。
    人性为本第二:人性是人的天赋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遗传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人之为道,不能不以人性为本,讲求人道,尊重人权。与万物禽兽相比,人具有肉体欲望、情感欲望、社会欲望和灵性欲望四重基本人性需求:肉体欲望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用、性、健、逸等物质欲望的满足是人的肉体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情感欲望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感情特征,人的疼爱、友爱、抚爱、关爱、仁爱等感情需求和瞬时感情即情绪的存在是人的正常情感;社会欲望是人类群居共处的基本需求,自尊和受人尊重、安全和有保障、体现个人价值、发挥潜能和创造性、追求权力、地位与声望等等,都是合符人性的正当需求;灵性欲望是人的精神、灵魂需求,是人类区别于万物禽兽的最根本特征,它才能使人必死的肉体具有永恒的生命。禁欲背弃了人性基本,纵欲则会带来严重的祸患;追求欲望而知道节制,才是欲望中道和欲望正道,而这种节制主要不是指量的节制而是指质的节制 ,即依循天道人理、合乎人世公则和公共道德的正道合宜行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治国自然要以民为本;人民以人性为本,以民为本就要以人性为本。满足人的基本欲望、基本需求、基本利益,又以圣人道义教化人、匡正人,这样就能够施行仁政而成就民治的王道之世了。
    天人合一第三:上有天,下有人,天理下贯人性,人性上达天理,天理与人性是贯通合一的。顺应天理则天佑助,本于人性则人拥戴,顺应天理而本于人性就达到天人合一的极致境界了。一个人,要达到天人合一的极致境界,不可不诚心学道,而学道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诚心方可悟道,考圣可以察道,学经可以通道,受教可以明道。达至天人合一,祭祀、祈祷的功效奇妙。祭祀是端严的祭神仪式,是人们对主宰世界的皇天上帝、对各种赐福人类的神灵、对创建功业而受民敬仰的圣贤英灵、对赋予自己生命的祖先亡灵的祭拜仪式,而对天、上帝的祭祀则是最高最重的祭典大礼。祭祀,要有充分的准备,一般按祭始、祭典、祭毕三阶段展开:有来源而不拘泥,明时日而不失时,讲节俭而不辅张,崇简易而不繁琐,尚宁静而不嘈杂。祈祷是个人性质的祭祀,是日常的祭祀活动,祈祷回归本心的宁静,寻找天、上帝的圣灵,祈求天、上帝的佑助并感谢天、上帝的赐福。但是,徒具形式而不怀虔诚、恭敬之心的祭祀、祈祷是无益的,天、上帝更加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德行:德行良善,感动神明;德行不善,拜也狂然。因此,一个人能以天理节制人性的放纵,虔诚学道向道,本持真诚、恭敬之心祭祀、祈祷,配以良善的德行和言行合于道义,就能够上顺天理、下应人性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极致境界。充盈了!自由了!幸福了!百顺了!
    奉守公则第四:道行于人世为公则。公则,是天下之人的公共行为准则和公共游戏规则,是人生存于世的起码规矩和伦理底线,是一切圣人盛世和有序治世的维系纲纪和普世常法。公则建立在“公”字的基石之上:公正而不偏私,公平而不倚重,公义而不失中。日常生活十公则,来自上天的启示,来自圣人的制作,来自经典的记载,人人都必须奉守不违,官吏更应成为奉守公则的楷模:不得横暴伤害人;不得杀人;不得盗窃;不得抢劫;不得诈骗;不得淫乱败坏人伦;不得贪贿损害公事;不得侵占他人所有的一切;不得不抚不孝;不得逆乱于内乱。奉守公则,我们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而存活于世。这就必须以教化为先,通过教化使人人皆知自己的起码规矩和伦理底线,而以惩罚作为教化的辅助,施罚则务必慎之又慎。奉守公则,人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修养德行,人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社会义人,从外在强制公则的奉守,内移为美善德行的修养,是人生发展的必然道路。
    修养德行第五:道存于人身为德行,顺天、做人、禀道、守则必修养德行。以仁爱为核心的勤、新、仁、义、礼、智、信、宽、谦、慎即勤俭、革新、仁爱、禀义、礼敬、智慧、诚信、宽容、谦虚、谨慎是儒家古圣倡导的十美德行。但是,禀持十美德行修身有十不及十害,也有十过十弊,过犹不及,达不到或过了头都不能恰到好处地奉行十美德行,并非过了头就比达不到好一些。中华古圣在倡扬美善德行的同时也要防止它的过分,注重美善德行为本而防止它的过分两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达到一种适中合宜的中庸境界。中庸十德禁戒十不及十害,也避免十过十弊,是德行修养的极致境界:勤俭而知休逸、革新而知保守、仁爱而知疾恶、禀义而知自重、礼敬而知质实、智慧而知笃行、诚信而知辨情、宽容而知执正、谦虚而知自信、谨慎而知敢为。一个人要达到中庸至德的境界,并非不可能,这就离不开先知先觉者的教化和个人的逐步积累、永无止境的追求了。当然,这并非说修养德行只能靠自己,良师、益友、贤辅补己之短、补己之过的功效也是必 不可少的。
    遏恶扬善第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善恶俱存的世界:灵界有皇天上帝与妖孽邪灵的并存,人世有圣贤君子和不肖小人的并存,人心也有善良和邪恶的并存。明辨善恶,区分是非,知道对错,是做人的起点和智慧的入门。常理是辨别善恶的标准:顺应天理,因循人性,顺天应人,奉守公则,修养德行,奉行常理为善;背逆天理,否弃人性,背天逆人,违反公则,失丧德行,违逆常理为恶。善恶源起于外界的作用、内心的欲望、外界力量与内驱欲望的合力,归根结蒂取决于个人的选择。欲望滋生意念,意念导致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品性,品性决定成败,成善陷恶都是逐渐积累的结果。善恶也非凝固不变:圣贤之人作恶会变成邪恶之人,邪恶之人为善会变成圣贤之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自是天道人理,但是这种报应并不像直线因果、立竿见影一般简单,善恶报应的时机、方式是人测不透的上天奥秘。遏恶扬善,是上天之道、人心所向和圣人所行。只不过,善恶并非一个绝对的行为衡量标准而是一个相对的比较准则,它是就人与善恶准则相比较而知差距、人与人相比较而知远近而言,从而勉励人们离开邪恶而走向良善。
    权宜变化第七:权宜变化是儒家生命活力之所在。天道、人世、人生变化的永不停息和莫测奥秘,决定了权宜变化是禀道行义的必要智慧。所谓权宜变化,就是指顺应天道、人世、人生变化的永不停息和莫测奥秘而权衡适宜和随机应变,即因应时间、地点、对象、情况等的变化而权衡适宜和随机应变。权宜变化要顺时而变,应地而变,因人而变,适应具体情况而变,掌握权宜变化之术:预作准备,未雨绸缪;见微知著,见几而行;慎始慎终,慎终如始;学习正确的分析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变化状态、变化性质、变化缘由、变化关联、变化阶段、变化过程、变化转换、变化因应等若干环节进行分析和应对。等等。我们要善于审时度势,权量地宜,因应对象,讲求实际,遵行百变百应的权变智慧,推进真理正道的实行。执一不变必然危害道义,徒知权变更会酿就祸患。结合禀执恒常道义和通达权宜变化,才能走向道义的完全。
    禀常达变第八:儒家之道含不变常理和权宜变化两端,不变常理和权宜变化两端相辅相成,就形成了道的运行:常理贯通权变,权变蕴含常理,常理和权变融会贯通,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并持久发展,人世也才能达到长治久安。所以,儒家之道,是贯通天人的精神信仰,是普行人世的公共法则,是修养人身的美善德行,是遏恶扬善的正道义理,和顺时应事的权变智慧,也就是恒常真理和权宜变化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合而为一的信仰体系、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学道行道务求成熟,随意掇取片言只句,偏颇固执一理一端,都会败坏道义的实行。圣人成圣,就在于能禀道而行;常人能禀道行事,也一样能成为圣人,成为尧舜。世道有治有乱,成治或致乱的根本奥秘就在于能否行道:禀行道义,天下成治;背弃道义,天下致乱。或陷乱世,或成小康,或达大同,都取决于人类是奉行道义还是背弃道义的选择。古语说:“本枝百世。”根本稳固而枝叶茂盛才能百世不衰;禀执道义而顺时应事,也才能长治久安。
    殊途同归第九:中华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教谕世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孔子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圣人,深刻洞察到了求同存异的认知真理。与儒家相比,道教、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创立背景和教义哲理、实践与仪式、经验与情感、叙事与神话、伦理与律法、社会与制度、物质形式诸多层面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但它们在基本道义上却存在着相当的共同性和高度的一致性:至上主宰的信仰,对人性的关怀,至上主宰与人的精神的相通合一及祭祀、祈祷、修炼的功效非凡,人群的行为公则,个人的伦理道德,善恶自有善恶报应,善于灵活应变,等等。对于差异宗教的共同性、一致性、统一性的认识,早已存在于中外先圣先师的教诲之中,也存在于今世有识之士的探索之中。人们正在认识到:多样化的同一和同一中的多样化,展示了儒家和诸多宗教和平而繁荣的发展前景。从差异的宗教寻求共同的主道,持共同的主道兼容差异的宗教,差异的宗教相辅和共同的主道相成,诸差异的宗教和合融汇在全世界最高主宰的真理光明之中。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善处宗教差异而不是一昧扩大差异,寻求主的启示的共同性而兼容诸种宗教的差异,能够节制人类私欲的膨胀放纵,人类就能够迎来一个和平、发展、进步、繁荣的新世界。而正在复兴的中华儒家文化,禀承儒家先圣孔子“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博大胸怀,一定能够为这个新世界的来临作出自己的卓越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