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学校教育 >

儿童读经——参酌古典教育·再造文化人才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专稿 小慧辑 参加讨论

    2004年12月19日王财贵 博士专稿
    所谓“儿童读经”,就是“教儿童诵读经典”的简称。什么是“经典”?又怎么“诵读”呢?而且又何必强调“教儿童”去读呢?在现代的社会中,这是颇为陌生,而令人一时难以接受的论题。其实,这是吾人祖先所行之数千年的重要教育理念,既一举而对个人与社会有多种利益,又合乎人类学习心理的自然发展。适当地恢复读经教育,是中国现今教育的新尝试与新希望。
    吾人所推广的“儿童读经”理念,包含三个重点:从教材方面说,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从教法方面说,就是“先求熟读,不急求懂”;从教学对象说,则以儿童为主。这样的“教材”是重要而现成的,这样的“教法”是简单而有效的,又正好是配合儿童的心灵发展而施教。所以从一开始,吾人即相信这种教育是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又很容易推广开的。
    我个人思考此问题已有二十五年之久,家庭小规模实验也已十年以上,长期地从理论与实际两方面证实其可行,八十三年一月(1994年1月)才正式在社会上推广,期望激起风气,普遍施行。目前的推广工作,最主要的办法是用讲演历史的方式宣说观念,并鼓励有心人士开班教学。这两年多来,据我记忆所及,大大小小约有二三百场演讲,听讲者约两三万人,而整个台澎地区,截至八十五年六月(1996年6月)为止,已有二三千班,合计五万余位小朋友正接受“读经”的教育。而且此风气有日益扩大之效,依我预期,在三五年内,全国至少应有百万以上小朋友接受读经教育。若持续其效应,则将是五四以来最大的文化运动,而这却是“重新回归文化本位”的运动。回归文化本位,不是顽固,也不是墨守,而是希望保住自我传统的活力,以求更有能力深入了解他人的文化,吸收消融,两相综合会通,为人类开创更充实饱满的文化。
    由于社会对文化教育的需求渐次复苏,认同并希望进一步了解“读经教育”内容的人越来越多,吾人也愿这种理念广为周知。因为就读经教育之特性而言,不论在理论上或实务上,都是非常自然而简单的,所以凡是将本手册看完一遍的人,一定都可完全了解——不但可增长其对读经教育的信心,并且立即可以成为儿童读经的指导者。
    我诚挚地希望从现在起,先以“社会教育”、“才艺教育”的方式在体制外推广。渐渐地走入学校,以“课外”、“课间”的补助教育方式,为老师们所接受。时机成熟时,将可正式纳入体制,编入课程。这种长期的愿望,须要社会上热心文教人士的共同努力。而在这一段过度时期里,家长若想建立起孩子的心灵免疫力,让孩子不受社会污染,想教出一个明礼义、有教养的“君子”,则请在课外立即开始教导“读经”,勿因为了等待体制改变而失去了教育的适当时机!
    请读者诸君耐心地将本手册看完,并参与于儿童读经之教育,则儿童甚幸,社会甚幸!如无充足时间,嫌理论部分太繁,亦可从实务部分先看。
    第一节读经之意义
    首先,就教材说,“读经”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 “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天经地义的常理常道”。“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这些书自古流传,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所有知识分子共认的“经书”,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圣经》等,大体都是给人安身立命的典册。它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搏造文化、推动历史的动力核心。
    今日我们提倡的“读经教育”,所说的“经”,定义可较为松动些,亦即说为:“最有价值的书”。范围是举凡经、史、子、集皆可,而且其价值性亦可以由个人的认定去选取。只要你认为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即可自己选为“读经”之教材。(不过,你如果真正读破万卷之后,可能你也会同意古人之选取罢!)
    为什么非要提倡读经,非要鼓励选读最有价值的书不可呢?我们所说的“读”是“熟读”的意思,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吾人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地吸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迅速的启迪自己的理性。而后对比较浅显性、应用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并且眼界远大、胸襟开阔,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一较为全面性而合理性的规划与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陶养性情,除“读经”外,恐怕别无切实可行。
    所以,“读经”教育的提倡,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在我们现代的社会里,已是刻不容缓。去年,“读经”的新闻见报后,一位耕莘文教院七十几岁的周弘道老先生特地来见我,对我说,他四十余年来,时时想着如何挽救这个社会的文化,总是想不出一条路来,现在看到有人提倡“读经”,他认为这是唯一的有效之方。可见对自我文化的自觉与向往是不分年龄不分宗教,甚至是不分学派、政党及经济阶层的。
    不仅台湾地区需要提倡“读经”,海外华侨社会,想要延续中国文化命脉、维护书香家世,也须要让其子弟“读经”。尤其如果祖国要在开发经济的同时,照顾到文化人心的恢复,最简便有效的办法,还是得从现在起给儿童“读经”,二三十年之后,人心自然较为敦厚,国家也有安邦济民的大才可用。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中国人的世纪即将展开,希望那时的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天地之心、生民之爱的民族,希望那时的中国,是一个真正的礼义之邦,带给世界真实的和平与安乐!
    第二节 成人读经之基本理论
    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读经,也应该读经。不过,在读的心态和方式上,成人和儿童有些不同。本书虽旨在提倡儿童读经,但成人其实也可以读,如成人能认同而开始读经,对儿童读经亦将有更深切的体认。故先说成人如何读经。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一个现代人已很难兴起“读经”的念头了。即使真的有意愿想去读,也跨不过第一道难关,即:“连文字都不懂,怎么读起?”这一困结关涉重大,若不详为解说,以解除其心理的障碍,则一个人将永远不能读经,兹请解说如下:
    有些人认为读经是一件困难的事,非一般人所能胜任,他们喜欢举王国维为例,说:“以王国维那样的国学大师,都自己承认书经还有十分之四五不懂,《诗经》还有十分之一二不懂。可见平常人更是无力读经的了。”
    这种意见流传了六七十年,直到现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有人想“读经”,一定会有旁人耻笑:“你不懂,怎敢读!”甚至连想读的人自己都会暗示自己:“不懂是不能读的。”于是大家就不敢尝试了。
    其实,这种观念混淆了学术规格。王国维是一个“学究”、一个“专家”,他所说的不懂,是指“文字训诂”上的疑难。而自古以来,读书人所说的“读经”,其主要用意是为了要承接文化、开启生命,而不是在于文字训诂的斤斤计较。所以经典上纵使有些文字是千古之谜,也不碍代代贤哲辈出。为什么一些字句不懂就不能读呢?
    再进一步说,纵使单从语文能力方面看,那样的推论也是不通的,如果按照那样的说法,不懂就不可以读,那么我们应该自己反问:“如不去读,何时才会懂?”也就是要问:“底是要懂了才读,还是读了才懂?”如果不懂就不可以读的话,刚好一辈子不能懂,于是就一辈子不可以读,整个社会愈不懂愈不读,愈不读愈不懂,这就是当今天下所以经典沦落、传统解体而文化颓靡的主要原因!
    这种风气,不仅已使中国人不敢“读经”。学术界、教育界过分的提倡白话文的结果,甚至使得全民子孙连“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一齐丧失!此事所关重大: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都是文言、白话兼擅的。正式书面文章用“文言”,游戏之作用“白话”。以文言为主,白话为辅,所以不仅文言文写得好,要写白话文更是得心应手。举例而言:众所公认的古代白话文泰斗施耐庵、曹雪芹,他们本来就是饱读诗书的古文高手!再如近人胡适之,他的白话文写得好,其实并不是天生的,他是从四岁开始就读文言文,十一岁读《资治通鉴》,十三岁就读《左传》了!其他民国二三十年代的白话文作家,无不是个个经典满腹。
    但是,多年来我们忽略了文言白话本来可以并存的事实,也忘了文言是白话的基础,我们几乎没去注意千古以来,经史子集,所有书籍大体都是文言文。本来古人以三五年时间学会读文言文,则上下三千年的一切书籍,皆可悠游其中,“文言文”不只不是文化传播的障碍,反而是一种使文化承继可大可久的设计。不能读文言文,就等于不能读古典书籍,就永远得不到传统文化的薰习。这必使此一民族的文化传承产生断层,甚至消亡。
    而丧失其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很容易同时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这种效应已明显地见于今日。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只凭短短的白话文历史而立教,是把自己简化为浅陋;只一味学习西方,是文化的自我设限而矮化。从此中国将永远培养不出大人才出来。
    须知,人很容易患的一种文化病态,就是“偏狭”两字。偏狭则不能容物,偏狭而过分即成“霸道。”霸道就是鲁莽灭裂,凡不合己见者,一律“打倒”,完全失去理性的涵容性和开展性。譬如喊着要“现代”,就认为必须打倒“传统”;喊着要“西化”,就认为必须打倒“中国”;喊着要“科学”,就认为必须打倒“玄学”。这些都和喊着要“白话”,就认为必须打倒“文言”,是同样一个心态下的不正常心理。这种必须“打倒”而后甘心的心态,其实就是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根本乱源!
    现在,我们在此提倡“读经”,首先就要改正这种偏狭心态。我们应当发挥涵容的精神,当确信:不只是文言白话不相妨害,扩而广之,文化素养与科学精神也不相妨害,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也不相妨害,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也不相妨害。不仅不相妨害,这些同样都是从人类理性中开发出来的价值。文化是公器,其价值是普世的,一个有理性的人,面对各种文化成就,都该同时加以尊重、协同发扬,并且相信各种文化成就都是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融会的。
    而中国经典的研读正是使中国人一面提升语文能力,一面启发理性、开拓胸怀的最直截有效的教育。因为从语文方面说,“经典”正是最优美的文言文,所谓“大文皆自六经来”,有了经典的语文训练,看其他的古文书籍就不在话下了,能读古文,对白话文之欣赏与写作也必多有帮助。从内涵方面说,“经典”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要修身养性、通达事理,以此最为便利。“经典”更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而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我们深信,一个有自我传统底子的中国人,才能提供其所有而贡献于世界,这样反而才是西方人所欢迎的,反而会得到西方人的敬重。而如果一位留学西洋的中国作家、律师、医生、钢琴家或科学家,先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应该不会妨碍其专业成就,反而将因此更富有创造的心灵。因为有了自我文化素养的人,才有足够的眼光来鉴察别人的文化,才有足够的能力来学习别人的文化。所以,想要彻底而深入的吸收西方文化,也须自己先打好基础来!否则,所吸收的,必停留在浮浅而枝末上,这大概是中国费了七八十年时间,而并未学得西方精髓的缘故罢!所以,消极的“全盘西化”的梦,应该醒了,而代之以积极的“全盘化西”。“化西”的意思是“消化西化”。“消化”是以自我为主体,大方地吸受西学,消融而变化之,使西方文化之精粹“化归”为我的营养,以更充实我的生命。当然,要达到这个理想,必先要健全自我的文化体质和胃纳,自己健全了,才足以言“消化”。而要健全自我的文化体质,“读经”正是一条便捷有效之路。提倡全民读经,正是恢复国族文化活力的契机。
    第三节 成人读经的具体方法
    成人读经的要诀是: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吾人现在之所以不能读古典、不能懂传统,过错不在我们笨,也不在我们不用功,而是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没有好好提供我们接触的机会,而且整个时代风气更势同大禁。所以自今起开始人人要自求多福,冲破禁忌,自己重新读起。
    首先选定一本书,只要觉得有价值,不管深不深、难不难、懂不懂,打开第一页,就开始读!首先只读原文即可,不必读注解,以免搅杂。
    如问: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则答:含糊过去!
    又问:遇到不懂的文句怎么办?
    则又答:含糊过去!
    又问:连续几页都不懂怎么办?
    则又答:一一含糊过去!
    又问:这样一直含糊过去,有何功效?说是读经,岂不是自欺欺人?
    则又答:不仅不是自欺欺人,而且是大有功效!
    朱熹教人读书之法,曾引用《礼记》上的话说:“读书如锯木头相似,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请你不要被那些佶屈而深奥的“盘根错节”的“节目”所拘绊而畏惧不前,因为纵使有百分之九十不懂,应当还有百分之十是其中的“易者”,而可以懂得的。须知读经典和读一般知识性的书不一样,知识性的书是有机械结构的,前面懂,后面才能懂,整本书是连贯的。而经典,是智慧的发露,灵光遍洒在任一角落,不一定有连续性。前句不懂,后句不见得就不懂。无论从前面懂起,或从中间懂起,甚至从后面懂回来,均无妨害。可知许多深刻而重要的观念往往都用浅易的语句表达呢!一本书读上一遍,行过宝山,随时掇取,必能多少有所收获。其实,只要懂得其中十句二十句,乃至两句一句,有所会心,便不枉费,此便是文化之根苗、教养之开端,或许此一句二句便可终身用之而不穷。
    况且何必只读一遍,一个人开始读一部经典以后,可以读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八遍十遍……。姑举读《易经》为例,《易经》全文二万四千零二十个字,每日读三十分钟,三天之内便可读完一遍,一个月便可读十遍,一个人若肯咬紧牙根,立志读它六个月,便可读上六十遍,对此书必将渐次熟悉而生亲切之感。进一步可以用同一含糊之法来看注解,半年之内亦可看十家八家,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而语文能力之浸润已在其中,文化心怀之涵养已在其中。一个本来对“经典”心怀恐惧的人,渐渐会有兴趣去阅读有关的文章,渐渐能参与讨论,而且渐渐在生命的各方面产生受用,这便是所谓的无师自通。如有幸能遇到名师指导,则预先有了受教的基础,其收获将更为确实。
    此外,如有三五同好,筹组读书讨论会,亦可考虑以经典为读本。相观而善,效用更大。一般人都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骄奢的心理,紧紧张张的一定要每句都懂才肯读,其实那种心理是错的,是不能长进的。从今起,奉劝读者,要谦虚的承认自己不懂是正常的,不懂更应该读,读多了就会懂。
    朋友,你家里有“经书”吗?如果有,请你从尘封中取出来,拂掉灰尘,翻开第一页,从今开始读起吧!立志先读它半年再说!如果家里连一本“经书”都没有,也是很正常的,不必惭愧,赶快准备一本就是了,也可以从今天读起。荀子说:“天地始者,今日是也。”要让我们的“经典天地”从今打开,在乎一念之间而已!
    第四节 儿童读经之基本理论
    从儿童时期起给予读经,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实施起来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但因为近代的教育观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难想像其合理性,不易接受这样的方式,因此必须略作理论之说明。
    近代的教育观念,大体是以美国二十世纪初年的实用主义为主导,也可以说是以“儿童中心本位”为主。其施教理论的大要是:
    一、教材的选编要按照类化原则,也就是教材要依儿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他能懂的才教给他。
    二、教育的目标是遵循实用原则,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才教给他。
    三、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也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兴趣,有兴趣才学得好。
    如果依照这三原则去推论,是不可以教儿童读经的。不过,以上三原则,虽在某方面看似是很合理,不可反对,但从整个教育的理念看,其实是很片面而值得商榷的。
    首先,以类化原则说,要求教材依深浅的顺序,以适合理解力,这只是应用在“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才完全必要,而人类的学习,不只是科学知识技能。占很重要一面的有关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人格性的陶冶培养,是否也必定要遵守“理解而后学”的原则?又什么叫做理解?是不是所有理解都得像理解数学那样才算理解?这些都是一直被含混的问题。
    其次,所谓实用,有当前儿童期马上可实用的东西,也有他将来成长后所需的东西,要不要一齐照顾?儿童能不能学他现在用不到的东西?需不需要学他将来才用得着的东西?这在当前教育理论中是尚未深切讨论的问题。
    其三,所谓兴趣,是可以用各种方式培养的,是否一定要游戏才有兴趣?是否不了解的东西,就没有兴趣?这种问题,应该由实验来判断才对。
    姑且举音乐之学习为例,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一向只教他能懂的音乐,只教他当时要用的音乐,则一个小学时期的儿童因为只懂儿歌,所以只能教给他儿歌。如是,小学毕业时,他只有小学音乐水平。升初中后,便觉得儿歌太浅,用不上,必须再学少年之歌,初中三年又只学少年歌,毕业时也只有初中的音乐程度。到了高中,初中音乐又无用,又必须再学青年之歌。如此,每长一岁,便没有音乐可用,须学新的音乐,从小学到高中十余年的音乐教育,到高中毕业时,只有高中水平。除了音乐系之外,我们所有大学生、所有成人,一辈子的音乐素养只停留在高中的水平,成人而只有高中水平,便是没有水平。难怪我们社会中的成人,一辈子只能跟着儿女听流行歌,这真是音乐素养低落的表徵,现在书店的音乐类畅销书大多是古典音乐的“入门书”,可见十余年的学校音乐教育是多么贫乏而不足。
    如果换个教育思想,知道教育除了有知识性的学习,和当时年龄实用性的学习之外,另外有性情美感上的学习,和属于永恒性的学习。则在其理解性的、技巧性的学习,如乐理和歌唱乐器上的学习,遵照类化实用原则,配合年龄,由浅到深以外,在其精神性的欣赏方面,却多用高水平的、有美感的音乐,让他多听多接触。这样做,不见得儿童就会排斥,但他的音乐鉴赏力必能在耳濡目染中渐渐培成,而永远成为一个有音乐审美素养的人。请看有些音乐家庭,儿童自出生起即听正式音乐,没听说这孩子会掩耳不听,但其音乐感受力自然与众人不同。
    若要问儿童不懂那么深的音乐,怎么学?则必须辩明:懂音乐和懂数学不一样,我们如果要用现在唯一的知识性的考试方式去考他,那他当然一点也“不懂”,但如果教育思想不那么僵化,如果我们肯从长远的历程看,应该可以推断,他当时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实他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懂”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为儿童不懂,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小时有了默默的酝酿,到了适当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应给教育保留这一扇人生的可贵之门才好。
    我们当然尊重科学、重视实用,但一切以科学为标准而唯实用是尚,泛科学化、泛功利化,可能会抹杀了一些人生很宝贵的面向。
    语文的学习也一样,可分技能性、实用性的一面和文化性、永恒性的一面。技能性大体是认字写字的问题,实用性则照顾他现实上所需用的语文技术和生活观念。依照流行的教育理论,我们的小学国语课本,便只想供应这些现实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儿童所能知、所需用的东西甚为简单,因此我们的国语课本的内容也就跟着简单以适应之,乃至钱穆先生批评之为“小猫叫小狗跳的教育”。如此教下去,到了初中、高中,他除了认得一些字外,其他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便不够用,他必须再打基础,这时他已经太忙,基础打不起来了,他已不可能从语文教育学到深入的永恒性的东西了。若不是大学语文系的人,一生便只能保有高中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他永远成为一个语文程度低落和人文素养苍白的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人人一辈子都在缺乏之感中,十余年的语文教育,这样的浪费是非常冤枉的。古人所谓十年寒窗,便具有一生受用不尽的为学为人基础。
    其实,如果只期望儿童学到两三千个字,以及学会应付他生活的语言,能够表达他的一点文采,是不须要像现今的小学语文课这样大费周章的。我们的教育把它弄得太扭曲繁杂了。
    姑且从认字说起:低年级的认字能力已经是很强了,但是对写字用字则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认字大体是靠记忆力,而写字和应用需有很强的理解力才行。本来,低年级的理解力弱,应着重认字,而少要求书写及应用。字会认了便可阅读,阅读时不太明白也没有关系,从糊里糊涂的大量阅读中,自然会有一些吸收,自可培养出理解力,而大量阅读的同时,也增加认字数量,认字如滚雪球,会愈认愈多,一般智力的儿童,在两三年内,几乎可以认完一辈子所需用的字。起先是会认不会写、会读不会用,但这都不要紧,等长大了,理解力提高了,自然会认会读,就会写会用,这岂不是简单又自然!但是我们正规的教育观念认为,每教一字就要会写一字,就要会用这一个字,才算学会,号称“深究”。其实这是强他所难,所以老半天教不好一个字一个词。最后,认为既然不会写不会用,就是不懂,不懂就不要教,所以课本就那样简单。但虽然教得很少,却要学得很精,天天在原地磨呀磨。老师教得很吃力,儿童也学得很痛苦,不知错过了多少时机、浪费了多少心血、阻塞了多少才华!
    曾有日本学者,认为汉字最能训练图形智力,所以在幼儿园教日本小孩认汉字。他的方法是:每天让儿童念一首中国诗,只念十分钟,便挂在教室后面不管,明天再换一首。三年下来,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可以认得一千多个汉字,比日本高中学生还多。此法如应用在国内,以读经的方式教导,光从认字的价值来说,则三年的幼儿园读经,可能认得三千字至五千字以上,在他升上小学一年级时,便可随意阅读。此时,如能提供无限的课外读物,则一个儿童在小学六年间,不知能吸收多少知识,还愁他不会造句、不会作文吗?一个提早认字的儿童,可以提早阅读,而养成阅读习惯的儿童,不但自己吸收知识,也省了天下父母多少担心!将消减社会上多少游魂和暴燥!
    要解决当今语文教育问题,须从教育观念入手,即不要再迷信“懂不懂”的理论。要把人当人看,不要只把儿童当作理智的“工具”看,要正视儿童学习能力的特性,要给予他合乎人性的教育!即是先要分清实用的知识学习和永恒的文化学习的不同。而在实用的考虑上,以提前认字和增广阅读来代替单调繁复的课文深究。在永恒性的文化陶治上,参酌加入“儿童读经”的教育!也就是除了现行的“只陪儿童长大,长大后即无用”的教育以外,参酌加入一些有长远意义的“经典教育”。
    儿童的经典教育总括地说,只有两个重点,即是:从教材说,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从教法说,就是要他多念多反复乃至于会背诵!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原来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电脑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式的设计和应用。没程式空有资料,则资料是死的,没资料空有程式,程式却是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即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其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二十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总是缓慢上升,十三岁以后方有长足之进展,十八岁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
    我们提倡儿童读经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儿童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你不准备些有价值的书让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学课本,甚至背电视广告。而且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一辈子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一生都受其益。(根据近年的实验,读经半年一年之后,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儿童,可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能力。)但如错过了十三岁的时机,将永无翻身之地。好像一个弱视的小孩,过了十五岁就无法再训练了,此点请务必慎重关切,勿错过了时机!
    有些人认为理解才重要,认为叫一个不理解文意的人背书,是不应该的,认为那是“填鸭”的教育,所以特别讥之为“死背”“食古不化”而反对之。殊不知,该“死背”的时候就须“死背”,应“食古”的地方,就须“食古”,这正是合乎人性的教育。他如果善于背而给他背,他很自然就背上了,怎可说是“填鸭”呢?“填鸭”,是鸭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现在,儿童背诵的能力强得很,好像一头有四个胃的牛,给他“读经”,应该比喻为“填牛”!填多了,他会慢慢“反刍”!你现在不给他好好的“吃”几本经典,正是“饿牛”,等他长大了,一点本领也拿不出来。所以这时不给儿童背诵,正是浪费他的时光,遏止他的成长。反之,如果理解力发展未到时机,硬要他“理解”,就像现今的科学教育,教材太深,超乎正常学生的理解力,又加上参考书和联考的推波助澜,造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的儿童青年“怕”数学、“怕”科学!因为有关理解力的推进,在儿童少年时期,是只能凭其天生的发展,而很难训练的。天分高、早开窍的,只占少数,我国的科学教育是以高标准来要求一般的学生,所以有绝大多数的人产生学习上的困难,而这困难是不能“勤以补拙”的,是打他骂他也没有办法的。没有能力学习而硬逼着他学习,学生本人和全家人都为了数学科学教育,生活在恐惧痛苦中,长达六七年之久,这才是真正的“填鸭”元凶呢!我真希望我们的科学教育学学美国,把数学科学教育的难度降低两三年程度,使人人先不怕数学科学,而代之以多量而多变的习作,以养成善用思考的习惯。我们初中高中的数学科学知识实在太深,平时生活用不上,而其高度又不足以参与发明创造,变成两不着边!其实一个民族要迎头赶上科学,恐怕不是教一般人在课程上塞得很多就可以的,而是要出“天才”,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要靠天才,我们应在发现并特意培养科学天才上努力,方是正途。一般人所需要的思考训练是逻辑和人生哲学,而我们高中教育却没有逻辑和哲学,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是想要以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演算来训练洞察力与思考力,但学那么深的数学理化,又要求解题速度,刚好不能培养其洞察的眼光和思考的习惯,只有令他在学校时以解题技巧掠取分数而已,只令他一辈子害怕思考、心胸滞浊而已。这样的教育不但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连整个社会的“科学精神”“研究风气”也都被扼杀了,此“科学填鸭”之过也。
    所以,科学教育与语文教育走的是两条路,都应好好照顾。在儿童时期,让他在语文学习上“死背”“食古”,犹如电脑之输入资料,愈多愈好,选择愈珍贵的愈好,“食古”多了,其中自会有所酝酿发酵,将来他理解力发展到了,或生活经验的时机恰合了,自然“活用”出来。生命是难以测度的,你安知“食古”一定“不化”?依认知心理学家的观察,记忆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对提高,其想像力也比较丰富。我们当然不能像考数学这样确切判定他一定懂还是不懂,也不能像实验室实验一样预测他什么时候能用得上,甚至怎么用。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的是:预备着总比不预备好,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要等到要用时,一无所有,事到临头,只凭原始的一点聪明,因着刺激而反应,常不免慌乱失措,窘态毕露!
    以上是从“懂不懂”、“有用无用”的角度看,说经典教育是可以暂时不懂,但将来却有大用的,以破除当今偏颇的教育思想。若再进一步说,光从“用得上、用不上”的角度来衡量经典教育,也还是很表面的。究实而言,让一个儿童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薰陶,是要他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这是人类天经地义的期盼,这是教育主政者以及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
    现今社会上校园中问题青年、问题学生愈来愈多,大家都知道,原因不是出在经济上,也不在聪明不聪明上,甚至也不是知识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文化教养的问题!文化教养之出问题,其来已久,病怎么来就要怎么去。有人天真的以为社会乱到一个程度,就会“物极必反”地自我纠正,这是错把天地的自然变化误想成文化也会如此。天地可以自然的循环,但文化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坏,是人的自我破坏;好,也需要人的自我培植。我们社会必须重植文化之根!而植文化之根的最简易可行之策即是教儿童读经,使他及早受文化的浸润。这种工作,虽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这却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一个谋国以忠的政治家,所应慧眼洞见的远谋!
    有些现代人的心态,凡是不能一时见效的,就等不及,凡不能供将来耍嘴皮、争名位的,就认为没有用,这是社会风气的浮浅,是人间世的衰象!要给儿童读经,凡此等陋习鄙见均须淘滤净尽才可。
    附录:儿童读经与潜能开发
    德国医学博士,台中市中港诊所医师 林助雄
    近来,儿童读经风气渐开,参与者中不管老师、家长、学生都信誓旦旦、兴趣浓厚地为其效果庆贺努力地义务推广。儿童读经之成果,在推展者和参与者来讲,只要见到读经儿童之记忆力改善、行为转好、学校功课进步……等等初期现象,就算成功。他们认为,社会风气之改善以及将来伦理道德之提升,将随这些未来社会中坚的成长自然地去达成。今从脑的科学观点就儿童读经如何透过潜能开发成就上述种种温馨的成果,尝做说明,充为共襄盛举。
    背书,若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躲开师长责骂,这种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法一直在压榨学生的左脑,同时忽略了右脑的开发,对于一位正在学习、成长的小孩来讲实在不理想。因此,近些年来,由于越了解左右脑功能,在教学方面就出现更多合乎人性并具潜能开发价值的新观念、新做法来倡导,目的是要能达到左右脑平衡,藉以提升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期使人类的智能做最大的发挥。
    儿童读经的方式,不求理解,只是背,表面上看来,还是左脑的训练而已,然而就因为在背经的过程当中,完全松懈、有趣,使脑波从β波转换至α波,也就是说,读经背经的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机会舒解身心压力,并能在α波的脑与潜意识互动过程中加强了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及记忆力。
    儿童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为透过视觉作用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所以,整个读经过程恰恰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加2至5倍。
    其实,单从左右脑平衡的目的来讲,儿童不一定要读经,就是读其它的东西也有效果,只要把握住轻松并有韵律感地重复念唱即可。然而,一再重复的念唱,即使没有刻意去理解,所读唱之内容不只是会存入大脑记忆,它更会烙印在潜意识时,而潜意识的妙用就是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所以儿童读经,选择古圣贤的智慧精华是正确的,因为假以时日,有读经的人多少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多让左右脑平衡、多处在α波下会增进脑力开发,包括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创造力等,也就是让潜能更有机会发挥,所以儿童读经是被肯定的。至于透过经典潜移默化,使心性向善向上的边际效用则是今日社会风纪败坏、道德沦丧的根治妙方,基于此,全国上下都需重视并共同来推展儿童读经。
    21世纪将是智慧的世纪,无论人工智慧的科技产品或人脑智慧的开发都将极为兴盛,但是对人类来讲,是福是祸都还难以断言,因为人性若不能向善,即使拥有非常科技与人脑智慧只能将犯罪升级,因此未雨绸缪计,全世界都应正视看似不起眼的儿童读经。
    第五节 儿童读经的实务之一
    (教材问题)
    既然费如此大精神来读经,其教材当然须有所选择。而要选出恰当的教材,其实是很简易的,只要遵守一个标准,即:选“最有价值”的书!整个人类各种长远传统中,所谓最有价值的书,就是那几部,你不必考虑它难或易,大部或短篇,也不必考虑合不合现代,甚至东方或西方等等……
    首先,“难不难”是成人的标准,说难,都难,因为文字难,义理也难。但儿童只要看懂注音,甚至只要跟者读出声音,不必强求认字写字,便无文字的难易问题;儿童只要会念会背,不必强求理解,便无义理的难易问题。
    再说“大部和短篇”都一样,小书背全部和大书背一半,都一样有大效用,如果读经时间长,更不必管大小长短,因为这本背完背那本,大部短篇都全背到。
    其次,对于“合不合现代”,也不必太过在意,因为经典中有“理”有“事”。如果说理处,自是永恒的教训,无所谓现代不现代;如果说事处,也是借事显理,而我们可以从事上推求其理,古事便亦可今用。如此读书,才可以培养出转化创造的能力,如果要求凡所读之书都要有现买现卖的“速食”之效,号称“合乎现代精神”,恐未必是长远之谋,也未必是学子之福。
    此外,“东方西方”都有深远之典册,都值得一读再读反复背诵,理论上都可以用同一心态读,不过,先把握自己的传统是比较合情合理的。
    就中国人说,较多人选择先读中国本有的经典,这是人情之常。但听说当今也有佛教界大德认为今世能通三藏经论的法师愈来愈少了,为了培养弘扬佛法的人才,一开始就教儿童小沙弥背诵佛经,当然也是可以的。我甚至非常敬佩此大德之用心,并预见在此师父培育下,将来必有佛门龙象出现!
    又听说有基督教、天主教人士,也想利用教堂开设读经班,一面唱“圣诗”,一面教读论孟、老庄。因为文化是无国界无种姓的,以一个西方的宗教,在中国尊重发扬中国本土文化,更显示其宽容性,同时也是最根本的一种“社会服务”。
    又现在有儿童英语班要儿童背诵英文简易童话,也未尝不可。不过我想,如在相当基础之后,能背诵如圣经或莎士比亚的英文经典原作,收效可能更大更长远吧!这种书,背一句就是一句,所背不必多,背上一两百页,可以一生受用。
    有些少数民族,他们祖先流传下一些歌谣赞颂或神话等,如其敦笃精要,也应让子孙们从小诵习,以维族类之特色,并易开启其高远心志,参与于理性之开发与族群之融谐。
    所以读经教本的选择,可随个人的见识喜好而认定或安排其先后次序,无论如何,只要所读的是“经”,便都有大利,不必太过患得患失。不过如有人要我提些建议,我的建议是:
    与其读诵一般书,不如读诵三字经。
    与其读诵三字经,不如读诵千家诗。
    与其读诵千家诗,不如读诵唐诗宋词。
    与其读诵唐诗宋词,不如读诵文选古文观止。
    与其读诵文选,不如读诵百家诸子。
    与其读诵百家诸子,不如读诵十三经。
    要读诵十三经,则当从四书起。
    四书又以论语为先,这是民族文化之根本命脉所在!
    当然一本读完,可以再读一本,乃至以上之书全部读完。 近几年,我们所实验的读经班,一开始所选用的教材是论语、老子和唐诗,一是儒家之本,一是道家之源,一是公认的文学之宝,三本都是很重要而基本的,可供采择给初学者。当然这三本都背过了,或许可以让他背孟子、诗经、易经等……一个人不在十三岁之前就把易经背熟,这一辈子很难在易学上有成就了!其他有关意义深远的文化性学问也大概如此。
     第六节 儿童读经的实务之二
     (教法问题)
    一、教学原理 儿童读经教学的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找机会让他多接触,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它的原始方法是:
    “老师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念完一段了,再带一次或两次或多次,然后教学生自己念一遍,再念一遍或两遍或多遍,然后或全体一齐念,或部分人一齐念,或个人念,你念他念,再跟着念,再一齐念……”
    总之,就是反复再反复的多念,最后是把这些内容背起来。这样的方式是人人都会教得来的,而且也是人人都会学得来的,这里有很多的念,而很少讲解,或甚至不讲解。
    这么简单的教学法,如果教本选用拼音本,则任何人,只要读过小学二年级以上,认识拼音符号,就可以当指导读经的老师。因为不必讲解,所以不需要科班出身的专家,任何家长只要准备了书本,甚至不需要书本,只要影印或抄写,马上可以教自己的小孩,或者开一个类似才艺班的读经班,教一班儿童。如果原来有教学经验当然最好,如无教学经验,只要有热诚,就可以开始教了。从做中学习,渐教就渐有心得了,千万不要为了找一个科班的教师而耽误了儿童的学习年龄!
    二、教材的顺序
    最好又最简单的方式是按经文从头教起,一章教过了教第二章,接着第三章等等,尤其像论语、老子、唐诗一类的书,根本没有所谓重要不重要可选择。而且或长或短并不会造成差异,因为短的可以连几章而变长,长的可以切成数段而变短,等到儿童背熟了,他反而会喜欢长诗长文,他一背起来,就像长江大河一样滔滔而下,其乐融融。
    三、教学的时间和教学进度
    不管是家庭中由父母自己教自己小孩读经,还是在学校或读经班团体教学,其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教学进度的推展,都是很自由的,在此只能提供一个读经实验班的规模,以供作参考。
    教学时间:每周上课一次,每次一小时半。(中间或可休息)
    教学进程:因为同时读三本经典,所以课程也依经典分为三阶段,每阶段又分三小段,即复习、考试、教读三部分。其详情是:
    第一阶段,复习论语,题材是上周或以往所背过的内容,约用十五分钟,(儿童对他熟悉的东西,是愈念愈起劲的,儿童读经的声音是清纯优美的,这时教师可以倾听欣赏或跟着朗读。)其次是考论语,考上周所教的内容,或摘一章两章,或全部各章一气相连。(不大相关的各章,要连在一起,这在成人很难做到,在儿童却轻而易举。并非连章有什么道理,只是为了让他多念几遍更加熟悉而已。)考试可以用口试,或一个个考,或两三人一齐考,高年级也可笔试,但对生字不必要求太多,以免增加其负荷。考试时间约十五分钟,然后教新的论语课程,大体是十章,(视长短可略伸缩,刚开班时,儿童没有背书经验,可以先教三章或五章,视情况慢慢增多,大体以二分之一学生每天自修三十分钟所能应付的进度为准。)每章带念两三次即可,这就是本周的“家庭作业”。新课程带读约用十分钟。
    第二阶段,依一样程序教老子,先复习老子,五分钟;考老子,十分钟;教一或二章新课程五分钟。
    第三阶段,依一样程序教唐诗,复习五分钟,考试十分钟,教新课程十分钟,约二三十句。(实验班是从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开始教起,因为那是成人不肯念的部分,我们就先教儿童背起来,以免他将来也没机会念。)
    剩下最后五分钟,可以交代事务,激励气氛,联络感情等等,一堂读经课程就在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中完成。
    以上各种安排,可随教师意愿而任意调配,如果在家中或在学校,则时间运用上更是不同,都是可以随机而变的。
    四、教室气氛的营造
    教室最好保持热络而不混乱,专注而不死板。儿童本来就是活泼的,而且是喜欢念书背书的,所以只要顺势利导,教室气氛很容易保持良好状况。不过还是须要提醒几点,以供注意:
    第一,不可为了求好心切,而要求程度整齐划一。须知,全班只要有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通过要求就应该满足了,要在前面带那些跟上程度的而有成就感,不要在后面赶那些跟不上的而受挫折。跟不上的人只要跟在后面,多听别人背几遍,偶尔也记得一些,就有了大受用。教师没有挫折感,是使读经教学能维持下去的最大保障。若是家长教自己小孩,也不可太着急,一着急就坏事了。
    第二,少责备而多鼓励。须知此事难得,对有成就的学生常加鼓舞,一直让他维持在高峰上,他愈背愈快速,终可达至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又须知此事并不紧急,对应付不良的学生也不必责备,说不定有一天他开窍时就上路了。此种教育不同于数学,数学是基础不懂,全盘乌有;读经是随时可提可放,只要肯等待,渐次上路,为时不晚。把教读经,当作和儿童共同成长,以轻松好玩的态度来教,千万不可开骂或开打。
    第三,宁安静勿躁动,宁简单勿繁琐。有人以为“寓教于乐”才是适合儿童的,其实未必,儿童也不一定永远喜欢乱糟糟的情境,儿童有时也很喜欢平和安静,读经的气氛,以稍带安静的悦乐为好。
    五、提高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
    教儿童读经,最常遇到的难题是有些儿童提不起兴趣,有很多家长或老师都备受压力,甚或放弃,这是很可惜的。但须知凡是教育都会有这种问题,人生要长进,即多多少少要付出些代价,儿童偶尔的畏难不前,本是极正常的现象,也并无一定有效的办法可以完全防止。只是,天下教导读经而愉快成功的人已经那么多了,只要老师家长有信心、有诚意,儿童偶尔的排斥应该可以轻易克服才对。在此只提供一些可能的建议,做为参考:
    (一)“流行”可以制造兴趣:儿童心理是很重视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比较不排斥了。所以只有一个人读经较难,如招集邻居亲友的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大为提高。
    (二)“大人的热力”可以感染儿童的兴趣: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起初儿童若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去等待,有些家长不但有热诚,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读经,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而温经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是最好的亲子活动。这种状况当然不可多得,所以有时也要用些手腕。
    曾有一个很有诚意要让其小孩读经,而小孩却不大有兴趣的家长来问我办法,我告诉他说:“回去正经的告诉你的小孩说:‘其他一切皆可商量,只有读经这一件事,不可商量,你非读到小学毕业不可!’”此法果然有效,但只提供给有极大信心的家长用。
    最近有人向我提议,设定一个全国共同读经的时间,我想这也是一种“创造流行”以及 “亲子参与”的好办法。兹订于每天晚上八点到八点半,为“全国共同读时间”,欢迎各家庭随时在自己家中响应参加,各依自己的进度去读。则到时全家一起读经,邻居也在读,全社区都在读,全国到处朗朗书声,有了固定时间,有了亲人相伴,又知道有广大的小朋友陪读,儿童就较有兴趣,而容易养成习惯了。
    (三)“情感”可以维系兴趣:家长平日与小孩情感浓厚者,较易带动兴趣,老师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读经。
    (四)“成就感”可以提高其兴趣: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即当表示满意,加以赞赏,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
    (五)“奖励”可以吸引其努力: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记点数,或盖章或发卡,累积点数而给奖,奖品可以是礼物或图书礼券,但最方便的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
    (六)“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读经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但如不会变花样,只是平平常常亦可,有时平平常常也有一种引人的土气,其中也有趣味。儿童的感应最灵敏,他也会被诚恳所感动,并不是非玩花样不可。
    (七)“讲故事”、“讲有趣的常识”,不管与本课有无关系,都可以增长兴趣。
    (八)最不得已是“做游戏”。
    (九)如果有些人依然提不起兴趣,而且反抗太大,则放一放、停一停也没关系。只要他还没有到十三岁以上,都还有机会等到他回心转意!(不过,十三岁以上的人,要等他自己省悟过来,再有接触经典的机会,这时大体已是四五十岁或七八十岁了。真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呀!)
    如果在小学中,由老师来教读经几乎没有兴趣不兴趣的问题,只要老师有热诚、有信心,就可以带起来,所以在学校中推广是最容易的。可以全校读,也可以班级各别读。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读,最好是每节上课铃一打的三分钟,大家一面念、一面等其他小朋友进教室,也帮助教室的气氛静下来。一天念个二十几分钟就差不多了。这样利用零碎的时间,不但不会增加工作压力,反而可以收到读经之乐趣。
    以小学老师这样优厚的条件,而不教读经,实在是很可惜的。但是还有些老师认为多了读经教学,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这其实是一种极大的误会。级任老师若能每天利用二三十分钟的时间,把读经当作国语的“补充教材”,则大概在施行半个学期之后,全班小朋友的注意力会较集中,记忆力也会增强,整体学习能力大为进步,不仅国语进步,连社会科也会进步,甚至对数学自然科的理解力也会提升。
    除此之外,在经典的薰陶下,儿童的气质会有显著的变化,性情较为稳定笃厚,较能友爱同学、体谅父母、尊重老师。有许多老师在班上教了读经后,教学渐渐轻松。有些学校全体读经后,发觉学校问题渐渐减少。这些都是验而有徵的。吾人认为今后中学的校园问题,应该要在小学解决,方便有效的解决之道,即是全面推广读经,最好是将读经课程纳入体制,则许多老师的辛劳可以减免,而许多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的问题更可以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