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剪纸是黑龙江省海伦的东方红、护林、双录、伦河、海兴、海北、长发等地的剪纸,特点是画幅较大,风格粗犷,刀锋稚拙而有力,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海伦剪纸历史悠久,享誉中外,已成为全省知名的地方文化品牌。海伦剪纸采绘画、雕刻之所长,融粗犷、细腻于一炉,它的表现技法讲求阴、阳、阴阳兼用和衬色压色4种剪法,剪刻并举。1993年,海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称号。 海伦剪纸的由来与发展 地处小兴安岭脚下的海伦市,原是清初皇帝围猎场。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蒙、回、朝鲜等民族的垦民麇集于此。他们带来了我国北方丰富多采的剪纸、刺绣等工艺美术,和满族、鄂伦春族的拨云子、印麻花等工艺相互借鉴,融汇结合,逐渐形成了剪纸艺术。 50——60年代,海伦剪纸在全国就有一定影响。以傅作仁剪纸作品为代表,多次在省和国家级报刊发表,在国家和省展出并获奖。其中,海伦剪纸作品装饰过人民大会堂会议厅,被周恩来总理转赠北海舰队和大庆铁人王进喜。文革期间,海伦剪纸作品出于停滞状态。80年代以后,海伦剪纸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在剪纸的创作内容上体现了多样化。 海伦剪纸的艺术特点 传统的海伦剪纸多描摹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造型简洁洗练,刀锋粗犷有力,冨有写意、神似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海伦剪纸表现的主题又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创作于建国十年大庆前夕的《祖国颂》,突破了剪纸内容单调的局面,扩大了题材,增加了表现层次,发行了装饰,生动地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这个作品曾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上发表,并参加了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国际博览会展出,还赴苏、日、法、新西兰等国展览多次。同时, 新中国成立后,海伦剪纸表现的主题又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创作于建国十年大庆前夕的《祖国颂》,突破了剪纸内容单调的局面,扩大了题材,增加了表现层次,发行了装饰,生动地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80年代以后,海伦剪纸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在剪纸的创作内容上体现了多样化,以毕再生、刘卫平、于中厚为主的海伦市文化馆创作群体注重了精品剪纸的创作。在剪纸的艺术表现手法上,吸纳了美术工笔画、版画、汉代画像砖,敦煌壁画及蓝印花布等艺术处理效果,着力表现古朴、稚拙、浑厚、精细的艺术风格,使海伦剪纸迈上艺术创作的高峰。 此外,海伦剪纸曾参世界文化博览会,在7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销。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黑龙江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黑龙江日报》、《人民画报》、《黑龙江画报》、《民族画报》等60多家新闻媒体都对海伦剪纸艺术进行了专题报道和介绍,使海伦剪纸在黑龙江文化中独树一帜,并真正叫响了国内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