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戏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江西、广西、浙江、湖南、湖北、云南、贵州、重庆、四川以及陕西等地,是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属于民间小戏剧种。花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俗称灯夹戏、花戏等,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同时,花灯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出风格。2006年5月20日,花灯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灯戏的伴奏特点 音乐方面,湘西花灯戏声腔主要来源是灯调,同时也大量运用民歌小调为戏中的唱腔。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剧团的相继建立,剧目空前丰富,音乐也从主要为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体制,吸收丰富了打击乐,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戏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湘北花灯戏声腔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另还有一种古老的尺调,仅一支曲子。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面,有大琴、套胡、战鼓等;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化风俗音乐和外来的曲调。湘南花灯戏的过场音乐可分为吹打曲碑和丝弦曲牌两种。湘南花灯戏的打击乐源于当地民间的打击乐,随着花灯戏艺术发展,引用和变化了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 花灯戏的套路特征 在表演艺术、脚色行当、舞台美术方面,这三种花灯戏也各呈特色。湘西花灯戏在表演艺术上继承了花灯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态的扇法、幽默风趣的矮桩身段。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不同动态经过提炼加工,艺术地体现在这些“套子”和“圈子”中。 新中国成立之后,花灯戏得到新生和发展。湘南花灯戏对传统剧目和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创作了一批新剧目,不断提高了演出质量,涌现出了《划线》、《十月花》、《张木匠和妻》、《十月小春》等一批优秀的剧目,参加省、地级会演,湘北湘西花灯戏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最近的十几年里,湖南花灯戏又有了许多的发展。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创作出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剧目和挖掘整理出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内容的传统剧目,为湖南花灯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以及受邻近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种花灯戏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都各有特色,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然而,尽管花灯已走上了舞台,但花灯的根仍然深深地扎在民间。欲了解更多中国戏剧文化的相关知识,欢迎登陆中国传统文化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