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糖画技艺: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

http://www.newdu.com 2017-12-17 中国传统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两种。糖画是地道的民间画种,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广泛流传于巴山蜀水之间。目前,糖画技艺已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申报单位是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文化馆。
    
    糖画的溯源
    据考,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坚瓠补集》中有一首诗,真实记录了糖画盛行的情况:“熔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录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腹。霉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丞来年亦纸糊。”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又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姊妹艺术的造型手法融于一体,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糖画的艺术特色
    糖画艺人作画的工具和方式很是特别。“画笔”只是一个长柄的铜勺,色彩则是那熬在锅中的饴糖。要作画了,艺人就舀起一勺热乎乎的“糖稀”,勺向前斜伸,微倾,手臂就那么缓缓地移动着,手腕就那么轻轻地抖动着,粘稠的还冒着热气的“糖稀”遂如一条细细的线,悠悠地连到大理石板上,很能让人想起“不绝如缕”这个成语来。要不了多大一会儿工夫,随着铜勺时疾时徐的抖动,或是大龙,或是小鸟,或是老鼠,或是小狗,甚至是立体的自行车、花篮……就从石板上“出世”了。少顷,石板上的“糖稀”渐凉渐干,再粘上一支竹签或者用透明的塑料纸罩好,然后轻轻地撬起来,就是一幅甜蜜的画了。阳光照耀处,金灿灿,明晃晃,擎在手上招摇过市,在小孩子家看来,这当然是格外风光。
    2007年6月,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的锦江展厅内有一件特殊的立体糖画。这是国内第一次出现的一条由3吨白糖制成的全长20米、高3米的“糖龙”,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这条硕大的“糖龙”呈腾空状,周身鳞甲全部由金黄色的糖片组成,栩栩如生、耀眼华丽。而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糖龙”的“龙骨”全部由钢筋连接而成,骨架竟长达20米,高达3米,整个“糖龙”由20多位糖画民间艺人忙碌了十多天才完成。
    就像一切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一样,糖画也有着它特殊的魅力,别看它简略得只是一个轮廓,但或龙或凤,或鸟或兽,却又无不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极生动,极传神,却很能印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境界。那曲折有致的线条细若游丝,却也显得硬朗、坚挺,风骨棱棱,颇有些铁画的意趣,而那别致、大胆、诡异的造型,则更能让人联想到国画中的大写意,甚至现代派绘画的情味。欲了解更多四川文化的相关知识,欢迎登陆中国传统文化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