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尽管没有文字,但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积淀在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上,并以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传达出来,植根于社会生活的羌族多声部民歌就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目前,羌族的多声部民歌仅存于松潘县小姓乡与镇坪乡的少数羌族山寨。这里地处高山峡谷地带,仅临镇江关至毛尔盖的一条公路,交通闭塞,往来不便,构成了“羌族多声部民歌”赖以存留的特殊地理环境。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原生态唱腔,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唱腔,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多以领唱与跟唱组成的二声部方式演唱,偶尔也会出现三个以上的声部。歌唱时先由一个人起调,随之有人和音、补音,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气势恢弘。古歌主旋律不变,随着人的情绪高低,补音与和音的旋律此起彼伏,是一种酣畅淋漓的即兴之作。 节奏与节拍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节奏、节拍有自由与规整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与多声部民歌的体裁有相应的联系。山歌、酒歌、风俗歌中,多数节奏、节拍均较自由灵活而多变;劳动歌、舞歌的节奏、节拍多数鲜明、整齐。多声部民歌的基本节奏形态有均分及非均分两种。均分节奏大多出现在劳动歌或舞歌中;非均分节奏以短长型及长短型运用较多,多出现在酒歌、风俗歌等羌族古老的民歌题裁中。 音阶调式 羌族多声部民歌以五声性六声音阶为主,其次为五声音阶和四声音阶。在调式类型上,主要分为单一调式:以徵调式和羽调式为主;功能性交替调式:在多声部民歌中运用最多,以羽与角、商与羽的五度功能性交替调式和角与羽、羽与商的四度功能性交替调式为主;色彩性交替调式:以羽与徵之间的大二度和角与徵、羽与宫之间的小三度为主。 歌词特点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歌词除歌唱者即兴编创之外,大多由世代相传而来,有的相当古老。因此,有时演唱的多声部民歌连歌唱者自己也不清楚其具体的含义。歌词结构与音乐结构结合紧密。 总之,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民间音乐中独具代表的音乐形式,千百年来,始终与羌族历史、羌族礼俗、羌族文化以及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紧紧相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映衬着羌族先民艺术创造的历史光辉。2008年6月“羌族多声部合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