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4月27日,杨丽坤出生在云南普洱县磨黑镇的一个彝族家庭,由于她排行第九,身边的人亲昵地称呼她“小九”。杨丽坤四五岁时,她的母亲因操劳过度去世,这个打击给天真活泼、爱唱爱跳的杨丽坤的心灵上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创伤。母亲去世后,家境就更困难了,刚上小学的杨丽坤不得不辍学。 1954年,12岁的杨丽坤和二姐在去看演出时被云南省歌舞团的胡宗林团长发现,认为她有舞蹈天分,被召入省歌舞团当学员。杨丽坤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训练相当刻苦,经常在星期天还在排练厅练舞。由于她年龄最小,团里还给她一些“特别”照顾。在党组织的亲切关怀下,她刻苦练功,业务提高很快。第二年,她就正式参加团里的演出。在很短时间里,她不论在政治上、艺术上发展都顺利,迅速地成长起来了。她先后参加了《十大姐》、《白鹇鸟》、《万盏红灯》、《采茶》、《小卜少》、《赶摆》等集体舞的表演。 不久她便成为独舞演员。她表演的《春江花月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赞赏。她在强烈的聚光下,单凭一人身影,控制了空旷的舞台,举止松弛自若,舞姿优美舒展,以稳健而含蓄的表演,十分细腻地描绘出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这是她心灵的美,化作舞姿的美。这正是她艺术魅力的所在。人们赞她:“好像一枝冰清玉洁,素心芳菲的芭兰。” 1964年,杨丽坤又主演了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宽银幕电影故事片《阿诗玛》,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文革中,这部片子被宣布为“宣扬爱情至上”的“毒草”,杨丽坤被说成是修正主义文艺的“黑苗子”。受到残酷的迫害。她开始失眠,晚上做恶梦。帮派人物说她攻击“红色政权”,强行送到宜良羊街劳动。在羊街,说她不服“改造”,恶毒攻击“中央文革”和“伟大旗手”,被当时的专政机关正式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之后被押回昆明。她的精神被彻底摧垮了。 1978年,《人民日报》刊登陈荒煤的文章《阿诗玛,你在哪里》。之后《解放日报》、《文汇报》又登载了张曙,汪习麟的文章《阿诗玛就在我们身边》,杨丽坤再次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杨丽坤这个名子紧紧地与优秀影片《五朵金花》、《阿诗玛》联系在一起。她的不幸遭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特别是陈荒煤的《阿诗玛,在哪里》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引起了全国舆论的关注。杨丽坤的冤案,一时成为上海人民乃至全国舆论的热点。 2000年7月21日18时30分杨丽坤因病在上海家中去世,她的墓碑,上海一座、昆明一座。她的骨灰,上海一半,昆明一半。2000年8月5日下午,上海各界在龙华殡仪馆举行追悼会。送别无数影迷心中永远的“阿诗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