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南方山水画的开创者董源、巨然被画史并称“董巨”;北方山水画的开创者荆浩、关仝,史称“荆关”,四人合为五代十国、北宋间的四大山水画家。下面,我们就重点了解下荆浩的画作艺术特色。 荆浩工诗文,通经史,唐末隐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他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贡献尤其巨大。他将“水晕墨章”的画法进一步自觉地加以发展,使之趋向成熟。同时,荆浩开创出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气势雄伟,风格峻拔,为后来关仝、李成、范宽等人最终发展完成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初步格局。除山水外,荆浩在壁画创作方面亦颇有造诣。荆浩的画作艺术特色大致有如下几点: “有笔有墨,水晕墨章” 历代画史画论著作都爱引用荆浩这几句话:“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本人在《笔法记》中说:“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这两段话确实概括了荆浩艺术的一大特色。 六朝以来,山水画都是青绿设色,勾线填彩。从盛唐、中唐开始出现水墨山水画,属于开创者行列的有张璪、王维、王洽等人,然整个社会尚未形成风气。到五代,水墨山水画日益成熟,经荆浩进一步发展,上升为理论性的“有笔有墨”,并对水分运用也更加讲究。用笔与水墨相结合,更有助于表现大自然变化万千的气象,在绘画审美观上是一种拓展,在技法上也显然有助于消除那种刻板的笔迹。如前引答大愚诗中所说的“墨淡野云轻”,就是水墨微妙的艺术效果。 “大山大水,开图千里” 荆浩之前的山水画,很少见到表现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布局。由于太行山气势磅礴,使他的审美眼光发生重要变化,认识到“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由于他放眼于广阔空间的雄伟气势,终于在五代绘画中创立了“开图千里”的新格局。 北宋沈括《图画歌》写道:“画中最妙言山水,摩诘峰峦两面起。李成笔夺造化工,荆浩开图论千里。范宽石澜烟林深,枯木关同极难比。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 荆浩生养于中国北方,隐居于太行山中,有人论述《匡庐图》并非是荆浩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而是作者以北方的深山大岭加以丰富想象的产物。荆浩是否真正登上庐山,《匡庐图》是否是直观的审美观照,无关宏旨。可以肯定地说,庐山在荆浩的心灵中,具有崇高地位,他钦慕着这座被称为“神仙之庐”的名山,他向往着这座瀑泉飞流的大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