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是我国文学历史上出现的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文体,它外形似散文,内部有着诗的韵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最早的赋体作品可能是荀子,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在赋的发展历史中,汉赋是文学体裁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 汉赋的基本概念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汉赋在在结构上,一般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对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带了几笔,稍稍有些讽谏之意。 赋在发展初期,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赋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接近于现代的散文,它吸收了楚辞的“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等特点,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 汉赋的种类 汉赋一般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骚体赋代表作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它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问》的影响,保留着加“兮”的传统,语言组成都是是四言和散句的结合,表现手法是抒情言志。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言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主要代表 贾谊《吊屈原赋》(后被视为“文”)《鵩鸟赋》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 杨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蜀都赋》 班固《两都赋》《通幽赋》 张衡《二京赋》《思玄赋》《归田赋》 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在汉末文人五言诗出现之前,它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从文学发展史上看,汉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