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怒族人民在与长期生活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物质文化的同时还创造了丰富的口承文学,其中猎神歌独树一帜。解放前,怒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非常落后,长期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悲惨生活。过去,他们在生产上使用刀耕火种、木棍点播,以木锄、石锄、石刀、石斧为生产工具,木臼、木碗、竹桶为生活用具。由于工具所限制,人们无法从事更高、更复杂的生产劳动,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如采集、狩猎的方式来维系自身的生存以及种族繁衍。 怒族猎手们出猎之前和获得猎物的时候,总是按照规矩,虔诚地拜祭女猎神。 拜祭女猎神的原因 一、过去,在怒族看来,飞禽走兽等被一种无形的神主宰着支配着猎人的得与失。当时,对于处于女权时代的女性往往是人们崇拜和赞美的对象.支配得失的灵性自然也会附在女性身上。他们认为,森林里的所有飞禽走兽都属于山神、诸神的家畜,这些猎神管制着一切野兽。谁要获取它,谁就要向她们祈求,就得用酒肉或其它供品与她们进行交换,否则,猎神就会发怒,就会把灾祸降于人们,也谈不上获取猎物了。因此,为了获取猎物避免猎手受伤害必须祭猎神。 二、在怒族人在狩猎中,随着时问的推移野兽已逐步减少,有时猎人收获多,有时收获少,有时一无所获,这就直接威胁着怒族的生存,而要获取猎物的多与少,一切都由猎神主宰。为了能多得到猎物的恩赐,给予猎神所好,感激她们的恩典,就必须在出猎前要进行祭猎神,并以同等的供品与措神进行交换。 三、在狩猎中,要猎取猛兽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伤害甚至送掉性命。如果没有严密的防护措施和高度的警觉以及好的弓箭就会被猛兽吞食的危险。因此,为了封住猛兽的嘴,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就必须在出猎前进行祭猎神,祈求猎神不要伤害自己。 同时,为了使狩猎的经验和技术一代一代传授下去,为了更多地猎获野兽,怒族人们不仅言传声教,而且通过民间艺人的口传形式进行艺术加工,久之便形成了猎神歌。 怒族猎神歌 怒族猎神歌是猎手们在猎到羚牛时吟唱的一支赞美女猎神的歌,它用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结实而勤劳的女猎神即怒族的妇女形象,歌颂了祖国边陲的壮丽江山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从总体来看,《猎神歌》结构完整严谨,内容极其丰富,语言简洁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以不拘一格的诗歌生动活泼地反映出古代怒族人民的狩猎生活全貌。 怒族的猎神崇拜与猎神歌做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不仅仅反映古代怒族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原始古朴的民间习俗,还可以据此了解到怒族口承文学的表现形式及艺术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