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防城港市东兴市金滩,面对呼啸的海风和浩瀚的大海,一个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京族就会屹立在面前。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唯一生活在海边的民族。京族文化兼具海洋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双重身份,既具有海洋文化的博大包容性,又具有民族文化的地域传统性。 京族历史文化的民族特色 京族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爱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内容广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渔歌、叙事歌等。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非常优雅动听。京族人喜欢的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哈”在京语中是“歌”的意思,哈节,即唱歌的节日。因地区不同,举行的日期也不一致。节日期间,全村欢聚一起,通宵歌舞,并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动。 京族迁到中国的“京族三岛”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京族以渔业生产为主,兼顾盐业、农业,以及边境贸易、海水养殖、旅游等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有本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和风俗习惯。 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 京族以渔业捕捞养殖加工为主的生产劳动和海岛海港海滩海水海风的生存环境,孕育了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可以说,广西12个民族中,除京族外,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如此浓郁的海洋文化韵味。 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首先表现在长期形成的民俗文化上。旧时京族民间宗教为道教、佛教、巫教相混杂而以道教为主,也有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京族“道教”与传统道教有异,其演译为“海神崇拜”。民间习俗活动中有“迎神”,哈节的前一天,村人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迎镇海大王等神至哈亭。 京族的歌谣调有30多种,民歌内容十分丰富,由于生产生存环境的影响,有不少歌曲都与大海相关。当代京族作家作者群体,其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抒发大海的情怀,讲述人与海的恩恩怨怨,歌颂依靠大海生产又与海潮抗争的京族创业者。如民间歌手、诗人苏维光的长诗《石花》和一系列短诗等。 京族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也离不开滨海文化生态环境,如“捉活鸭”、“顶头”、“顶臂”、“顶竿”等。总之,海洋文化元素大海、海鱼、海风、海岸、海港、海景、海神、渔民、渔业、渔船、大网、盐田等,无不浸润于京族文化之中。京族精神生活中的海洋文化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构成了京族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