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庄子识别“千里马”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腾讯道学 佚名 参加讨论

    
    《庄子》外篇《马蹄》篇题释义
    本篇取首句“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的前两字做为篇名。和前面《骈拇篇》一样,全文是一篇完整的议论。由驯马、伯乐而引申到赫胥氏时代、至德之世。
    杨慎说:“是篇一意,语分四节。首尾形容马之性情,曲尽其态。次借陶埴立论,喻有为不若无为。又举至德之世无知无欲,后王立法始疑。末引上古民淳,后世求治太过,便至不可治。”(大意简述褚伯秀《管见》)王鏊说:“分明是一幅画马图。”
    
    相马图
    驯服鸟兽在中国本是一个起源极早的文明开化事件。
    《尚书•舜典》:“帝曰:‘益,汝作朕虞。’”孔安国传:“虞,掌山泽之官。”
    益,又称伯益或伯翳,旧传曾经协助大禹治水,疏导山川,著名的《山海经》一书,欺诈记载四方鸟兽极多,旧题夏禹及伯益所撰。刘秀(刘歆)《上〈山海经〉表》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
    
    秦人发展壮大得益于养马
    秦赵之人祖先兴起于驯服鸟兽
    益后来称为秦人和赵人的祖先。《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祖有大费,佐舜,与禹平水土,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大费长子大廉,以善驯服鸟兽著名,鸟身人言,号称鸟俗氏。其玄孙孟戏、中衍,均能鸟身人言,又以善驾著名,曾为商王太戊御者,以佐殷商,世有功,为诸侯。
    大费次子若木,其玄孙费昌,以善驾著名,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其后子孙有造父,以善驾为周穆王御者,得骥、温骊、骅湼、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穆王以赵城封造父,是为赵人之祖。伯乐为秦人,为秦穆公之臣,古书论及伯乐也往往与造父并提。《吕氏春秋•似顺》:“夫马者,伯乐相之,造父御之,贤主乘之,一日千里。”《淮南子•俶真训》:“奚仲不能为逢蒙,造父不能为伯乐。”
    所以伯乐相马与善驾的故事,应当与秦、赵先祖的驯服鸟兽背景相关。而驯服鸟兽这一类事务,上古也属于王官之一守。其职责又逐渐细化,《周礼•天官冢宰》记大宰之职,“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大抵即上古伯益之职。那么关于伯乐与马的故事流传之广、记述之细致生动,就不足为怪了。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出土有《相马经》残卷,存77行约5200字,内容多为传世《相马经》所无,大抵尚存古史之遗意。
    庄子阐发“动物伦理” 生物如何共同生存
    常人所知关于伯乐与马最著名的论述,可能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所作《杂说•马说》中的名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伯乐相马图
    庄子没有纠缠于知音不遇的愤懑,而是将问题穷究到根本。人类原本和生物聚居在一起,两不猜疑,忽然人类开始驯服动物,穿牛鼻,络马首,不仅动物遭殃,人类自身在利益亦不知何在。杀伤人类最严重的正是人类自己,如果说其他动物的“进化”取决于它们与其他物种的竞争,那么人类的“进化”难道将取决于一些人与另一些人的竞争吗?庄子所阐发的实际上是一个“动物伦理”、“生物论理”的问题,其根本是生物的共同生存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为”。
    庄子之意,真正的千里马实际上只是自然生长的马,亦即野马。
    名家读《马蹄》
    陆长庚曰:“此篇言圣人治天下之过。”吕惠卿曰:“欲马知不至于盗,人心不至于好知者,无他,反(返)其真性而已矣。”程以宁曰:“此以用智治马,而马失其常性,以起用仁义以治民,而开民争利之端,反失其常性。”锺泰曰:“天下固有戕贼人以为仁义者,名曰成物,实则毁之。此《马蹄篇》之所以作。”吕思勉曰:“此篇言伯乐失马之性,圣人毁道德以为仁义,与上篇(《骈拇》)宗旨意同。”苏舆曰:“《老子》云:‘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通篇皆申此旨,而终始以马为喻,亦《庄子•内篇》所未有也。”朱谦之曰:“言以仁义为治,则拂人之性,惟无为自化,清净(清静)自正。”陈祥道曰:“穿牛络马皆人为之……是篇始终言此以排人伪之极。盖谓弃道德而徇仁义,则君臣父子不能无分疑;弃仁义而任道德,则虽禽兽万物可与族处。故以赫胥氏终焉。”褚伯秀曰又曰:“《南华》引古证今,觊复淳风于万一,奈何世道交丧,争归于利,而不可止,卒归过于圣人,岂立言君子所得已哉?切于警人心、救时弊,不得不反以矫之。而或者议其为愤悱之雄,则过矣,善观《庄子》者究其意、略其辞可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