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元宵之夜 民间技艺 传递对传统节日的敬意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曾记否,这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民俗?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竞猜灯谜、走病驱鼠……这些耳熟能详的风俗,随着时间推移,似乎渐行渐远。
但在上海,还有一些人坚持传承着传统技艺。不论是剪纸达人、舞龙大王,还是用手工为孩子做一盏花灯的普通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民间文化的温度。
“龙奶奶”:由村入城,民俗勿丢
“元宵节剪纸,剪什么内容?”在嘉定区菊园新区,72岁的高维道用剪刀告诉大家:“花灯”和“宫灯”最应景。
生于陕西的高奶奶,从小喜欢剪纸。随子女来沪三年,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窗花达人。虽已年过古稀,但她的作品不落窠臼,每每拿起纸张,总会有全新的创作灵感。
今年,迎来本命年的她以 “龙奶奶”身份创作了好几幅神态各异的“龙窗花”。盘龙的自在,飞龙的气势,还有戏珠时龙的憨态,都在小小尺幅间得到体现。
可一旦放下剪刀,高奶奶就有了紧迫感:“在日本,孩子们小学阶段就要学习剪纸。而在中国,这么美的民俗技艺却少人传承。”高奶奶曾做过37年中 学美术老师,担任过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的理事。只要一有空,就会去各地农村,兜兜转转,看看农家的窗花造型。子女邀请她来上海,初衷是请她照顾小外孙。一次亲友结婚,她送出一套窗花为贺礼,不仅有传统的双喜图案,还有鸳鸯、和平鸽、双鱼等二十多种图案,精湛的技艺令人叹服。
随着求教者渐多,闲不住的她,干脆到菊园新区文化活动中心担任老师,只要一有空,就为社区中老年居民开班授课。至今,上过高奶奶剪纸班的学生已近百人。一传十、十传百,曾一度无人问津的窗花,如今又出现在一扇扇新居公寓的窗户上。
从西北到江南,高奶奶留意到两地剪纸风格不同。“北方的剪纸粗犷、线条有力,南方的剪纸更为细腻”,而她总琢磨着怎么把两种风格融合统一。每次 剪纸,她也有讲究。纸要用“玉版宣”的彩纸,剪刀要三把大中小型号的“张小泉”。以龙为例,龙矫健身形用大剪刀剪出,细部的“鳞片”则以刀片开口,继之用 小剪刀剪出弧度。由于剪纸的内容,多取动植物的谐音以寓意美好祝愿。在授课过程中,高奶奶不单单讲解剪纸技巧,也有意和大家分享每个图案背后的内涵和寓意:喜鹊站在葫芦上,象征“福禄喜事”;牡丹花下游鱼,意味着“富贵有余”;蝙蝠捧着铜钱,则寓意“福到眼前”。端午节要剪“五毒辟邪”,大年初五剪“招 财进宝”。如此,每一个节日变得更为丰富。
在菊园新区的泰宸社区,许多农民动迁户近年来陆续入住这里。高奶奶特意剪了一套恭贺乔迁之喜的剪纸送给新居民。作品里藏着她的寄语:“从农村移入城区。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是传统的民间技艺不能丢。”
“海派龙王”:走出田间,舞向世界
“我们的舞龙表演,火爆全场!”越洋电话那一头,远在新西兰的“海派龙王”陆大杰兴奋地告诉记者。
元宵佳节不仅盛行于中国,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今年正月十五前夕,陆大杰和他的三林舞龙队受邀赴新西兰参加当地华人灯会、进学校等地表演,“‘中国龙’舞到了国外的大舞台上!”
海派舞龙,一珠九节、龙长18米。一人持竿领前,每隔五六尺再有一人掌竿,随着节奏互相配合、蹲停跳跃,彼此呼应,一条“巨龙”便能上下翻腾、呈现出龙腾云霄的飞动感觉。
“三林舞龙,起源于明清时期。”陆大杰介绍,旧时灯会、庙会和行街巡游时,百姓都会自发组成舞龙队热闹一番。年过六旬的老陆,出生在三林老街。儿时逢年过节,总有舞龙人来老街表演。每当此时,他总是眼睛也忘了眨,情不自禁地跟着舞龙队从老街的东头一直走到西头。1993年,陆大杰加入市舞龙队成为教练,舞龙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1997年,在第八届全国农运会的开幕式上,由他设计主持,一场由1500人组成“巨龙腾飞”表演,技惊四座,让陆大杰赢得了“海派龙王”称 号。当时,1500名舞龙队员手持1500把各种色彩的绸伞组成一条 “巨龙”,飞奔在八万人的上海体育场上,时而叠罗汉,时而腾云驾雾,聚散有度,花样百出,生动演绎了“龙”出神入化又蹁跹矫健的形态。
“这些年来,三林舞龙不断创新。与狮舞、云排舞、鼓舞、鱼灯、旱龙舟、龙型风筝等相结合,观赏性、感染力更强了。”在“龙王”麾下,三林不仅有了竞技舞龙队,还有 “娃娃龙”、“学生龙”、“女子龙”等,舞龙团队达20多支、足足五六百人。龙年伊始,陆大杰和他的舞龙队格外忙碌,几乎每天都有两三场演出。
“在新西兰表演期间,许多当地市民成了‘中国龙’的‘粉丝’。”陆大杰说,“进入农历龙年,舞龙人将努力把‘中国龙’演绎得更美,以此祝福祖国,祝福上海龙腾虎跃、欣欣向荣。”
民间灯彩师:保留传统,记取文化
“店里买的花灯没味道,我们自家做花灯”。元宵渐近,嘉定区徐行镇的居民奚松林接到“新任务”:为5岁的外孙和12岁的孙子做两盏“龙头灯”。
64岁的老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虽然如今住在公寓里,却仍牵挂着田园生活。元宵节临近,他忍不住给孙辈描述着自己儿时庆祝节日的场景:农民们把稻草捆成火炬大小,点燃后跳到自家田里,一边挥舞“火把”,一边口诵祝愿,祈望风调雨顺、大获丰收。农家的孩子,则提着自家做的花灯在田埂上奔跑,花灯大大小小,每盏都是手工制作,独一无二。
爷爷的描述,让孩子们眼馋,纷纷缠着他要“独一无二”的花灯。奚松林琢磨着:龙长什么样子,大家都没见过。但书上说,龙是“鱼须、虾眼、牛鼻、 狮鬃、蟒身、鹰爪、鲨鳍、鲸尾”的组合。为做好龙灯,老奚特意去嘉定汇龙潭公园,观看园中池塘内的龙头雕塑,心里暗暗描摹筹划:家中现有的酒瓶包装盒,大小合适,正好能做龙身;老伴用来织毛衣的绒线,颜色金黄,做龙须不错。如今新小区里难觅竹篾,便从厨房找了装竹笋的小筐做成龙头。而画龙点睛之笔,是龙的 双眼。因为龙眼需要从面颊上突出,因此老奚用硬板纸做成两个圆桶竖在龙头上,再按上亮晶晶的纽扣做眼睛。连龙的两只角,老奚都想好了,就用烟盒裁成。烟盒的材质不仅质地坚硬,颜色也闪闪发亮的。装上电池和小灯泡后,老奚的龙头灯初具雏形。他期待着元宵节当天,孩子们能提着它在夜幕降临的小区里奔跑,亦如当 年农家的孩子一样,把这份简单的快乐代代相传下去。
38岁的郁桂芳,同样为儿子制作了一份“不可替代”的元宵节礼物。一只红色的草编灯笼,是她此番独创。除去买草、染色和准备的时间,光是编织就 花费了整整五个小时。她说,嘉定徐行草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青年传承者寥寥。“何不将之与元宵花灯结合在一起。”有了念头以后,她便自己 动手。当滚圆的红色灯笼做成,大家都觉得新奇有趣。她说:“我和老奚都不是专业的灯彩师傅,坚持在元宵节自己做灯笼,不为别的,就为保留一份对传统节日的 敬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