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晨蕊 文并摄 走进门头沟区大峪街道月季园社区一区居民张广江的家,随处可见木质相框、笔筒、工艺摆件等手工制品。别看这些作品精美别致,可它全出自张广江之手。今年已经62岁的张广江,利用收集到的废旧木材,雕刻制作了1000余件手工制品,并把部分手工品赠给了社区居民。 张广江迷上木雕手工制作的起源,还得从他所从事的职业说起。退休前,他在门头沟区育新学校负责劳动技能的教学工作。为使学生们学好手工制作,他把所有的心思和时间都用在了木制模型制作上。他把自家阳台开辟成了工作间,出资1万多元购置了多种设备。在这个几平方米的阳台上,摆满了小型车床、旋床、台钳、钻台等。 月季园社区一区周边几公里范围内,到处布满了张广江收集废旧木材的足迹。“我基本上每天早上5点多就出门了,一边溜达一边踅摸哪里有废木板。”张广江说,周边几个社区,谁家在装修,他比居委会还清楚。当然,在收集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困难,有的居民不愿意把木板给他,张广江也不生气,笑呵呵地说:“不给就不给呗,我给您放回去,再去别的地方找。” 去年,张广江退休,老伴李卫芹心想:“退休了,就不用再在家里倒腾这些木板子了。”可是,没想到,退休后张广江对木质手工艺的痴迷愈发严重。一天,张广江在商场看到了天坛的木质拼接模型,便买回了家。回家后,张广江就带着模型把自己关进了小工作间,“我也不画图纸,就按照人家的那个模型一件一件的描零件的轮廓,然后再一块一块地拼接。”张广江说,一个约20厘米高的天坛模型,近200片零部件,花费了他小半年时间。因为部件较小,很锻炼人的耐心,“最麻烦的是打磨这些小部件,磨着磨着就烦了,烦了就扔那儿,去客厅喝口水,再回来接着磨。”张广江说,虽然困难,但现在每每提到这个模型,张老师满满的都是自豪。 常年跟刀、木打交道,难免会受伤。今年春节前,社区准备给社区里的树挂些饰品,热心的张广江前去帮忙。在修整树木时,可把废弃的木棍带回家,用作雕刻原材料。在整理时,他的手不小心被一根木刺扎到了。“张老师也没和我们说,自己就回家了。我们不放心,跟着到家一看才发现,张老师的手指上有血。”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说到这件事时,仍是心有余悸。但张广江当时却不以为然,想自己用小刀把木刺剜出来,后来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劝说下才到医院医治。那段时间,张广江因为手受伤,不能继续做工,但他也没闲着,上网查找资料,学习新的木质手工艺技能和技巧。 虽然,张广江并没有把这件事看得很严重,但老伴李卫芹却很在意。打那以后,李卫芹每天都给张广江的兜里装上几片创可贴,以备不时之需。 “做木质手工艺品,不仅常受伤,还会弄得屋里到处都是木屑,每天光墩地就要好几遍,还要擦柜子,免得落得木屑沉积。”李卫芹说,尽管如此,她每天都默默地把屋子收拾干净,用行动支持他。 张广江不仅在做手工上执著、有耐心,还是社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谁家桌椅板凳坏了,都找他帮忙修理,居民下棋用的象棋,也都是出自他手。寒暑假期间,他还协助居委会为社区里的中小学生进行木制手工艺培训,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有的家长询问张广江要不要办课外班,但被张广江拒绝了。“如果孩子喜欢可以到我家里来,边学边玩,我免费教。”张广江说 。 不久前,门头沟区大台中心小学的领导得知张广江退休了,专门上门聘请他担任学校劳动技能课的辅导教师。现在,张广江每周都要乘坐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前往大台中心小学,教授孩子们木制手工制作的技能,虽然比较辛苦,但他却觉得这样的生活十分充实,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传承了传统文化,同时也向孩子们传播了变废为宝的理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