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蔡仕伟:记录“非遗”,挖掘民间文化瑰宝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人物简介
蔡仕伟,1971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现为独立出版人、平面设计师、汕头大学长江 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他曾先后任职于台湾国华广告、北京奥美广告、北京观唐广告、北京电通广告担任创意总监。2001年开始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 院、清华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授课;近年来受邀于多家企业进行培训授课、讲座。
蔡氏作品至今已在国际及亚太区设计、广告竞赛中获得百余项专业设计奖项与荣誉,其中包含多项华人设计师第一次荣膺的奖项,如连续两年芝加哥雅典神殿博物馆的GOOD DESIGN年奖、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奖、AIGA 美国专业设计学会年鉴奖,以及纽约ONE SHOW设计奖之金铅笔奖。
由于对民间美术、民间文化与手工艺的热爱与感怀,他于2011年开始深入传统民 艺领域,并与合伙人在2012年以出版人身份,独立出资共同创办、发行《首抄本》、《守艺人》、《集物志》等三本关注、记录、推介濒临消亡及珍贵民间手工艺、民间美术的独立刊物,获得业内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以上刊物照片由蔡仕伟提供
    看蔡仕伟所发的微博,遣词造句会让人觉得他就是个北京爷们,但当你和他面对面交流时,言谈间还是我们熟悉的台湾腔,哪怕他曾经在北京生活了20年。 他说自己是“宅男”,平时是非常“宅”的一个人。他不太喜欢应酬,各种饭局尽量避免,却愿意坐在胡同口跟戴红袖章的大妈聊上半天。对于自己喜欢的事,他很愿意花工夫去做,就像他现在所做的民间文艺类刊物出版的工作,从搜集整理资料到写文稿再到结集出版,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却乐此不疲。
苏州的昆曲、评弹都是“很生活”的东西
苏周刊:您曾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是什么机缘到苏州的呢?您对苏州的印象怎么样?
蔡仕伟:我在北京生活了20年,两年前生活发生了些变化就想换个环境;而之前因为旅游来苏州待过,印象还不错,对这个环境蛮喜欢的,安安静静的,尤其是老城区。于是,我就把生活和工作的重心都移到了苏州,已经来了近两年了。苏州是我的中意之选,因为再南方一点,潮湿的天气我已经不太习惯了,虽然我是 台湾人。中国这么大,我觉得苏州的人居环境真的很好。
而且,对我来说,感觉的东西很重要。比如我很喜欢苏州的昆曲、评弹,觉得都是“很生活”的东西,就算我听不懂,但就是觉得很美。有时候你经过别人家,从窗户里透出来他们播放的评弹声,整个就是很平常的生活状态,没有一点装饰性的东西,毫不造作,很平常,但我真的很喜欢。
苏周刊:您说喜欢昆曲、评弹是因为“很生活”,可能这也跟您的创作理念有关吧,您在很多场合都会强调“创意在生活里”的观点。
蔡仕伟:是的,所谓的灵感、创意真的还是在生活里。
苏周刊:您工作很忙,但看您发的微博,发现您还会花不少时间广泛地阅读或是看电影甚至是电视剧,这也是激发创意的一种手段吗?
蔡仕伟:很多做设计的人都会在工作时开着电视机,有时就是个背景声,听到有兴趣的东西时看一眼,如果需要专注时就调到静音模式。我比较喜欢历史剧或像《探索·发现》这样的节目,如果看到正在播这些内容,就不会转台了。
电视剧也看得挺多的,像我当年刚到北京时,看了不少像《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 之类的电视剧,我觉得这是吸收本地文化的一种方式,有助 于让自己融入新环境。哪怕是现在的一些电视剧我也会看,我喜欢接触这种讲老百姓的东西,比如《空镜子》、《裸婚时代》、《八兄弟》就不错,除了反映现实也刻画了人的心理等等,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有联系的。
应该为珍贵的民间手工艺留下印记
苏周刊:您本身的专业是平面设计,但近年来把工作重心转到了做有关民间文化、手工技艺的刊物上。那您这方面的兴趣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蔡仕伟:这么多年,我一直算是设计圈里面的人,以前年轻的时候也想过要做刊物什么的,当然题材还是会围绕设计或视觉方面的东西,但毕竟那时做商业案 子总是很忙,其实想归想,根本就没有时间来付诸实施。正好两年前遇上人生的转变,四十而不惑,有了机会和空间,就想去实现年轻时关于做刊物的想法。那么具体做什么呢?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手工艺方面的东西,这就像是我血液里存在的隐隐跳动的脉搏,是我小时候就接触并喜欢的东西。那时学校会请民间老艺人来给我 们上课外活动课,教我们捏面人、扎草蚱蜢,自然很能引发我们这些小孩子的兴趣。
对于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台湾的“文化建设委员会”有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调查、采集与整理相关资料;设置民间技艺的传承、研究与发展机构;学校进行乡土教育;通过实施《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 加强传承技艺的工作;对于在民族民间艺术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者和长期从事调查、研究等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 和团体实行奖励制度;筹办展览,举办民俗节庆活动,以此来弘扬传统艺术,调动民间艺人的积极性;加强社会教育和全民美育,以增强全民对民族艺术的体认与传承意愿;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等等。这些举措实施多年来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仅在教育研究方面建立了宝贵、扎实并且系统的资料库,在全民认知与推广普及方 面也得到了年轻一代的接受与重视,更重要的是因此而获得了众多文化成果,在文化交流、推广上都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和声誉,也为台湾的文化传承工作在民众、艺人之间建立了有效的传续桥梁。
其实,就我个人的想法来说,传统民间艺术中有60%到70%甚至更高比例的东西将来是要进博物馆的,这也无可厚非,但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能透过各种手段留下来当然是好的,就算最终不能留下,也有纸质的文本甚至影像资料的纪录,为它们曾经的辉煌留下印记,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过这些好东西,甚至可以据此 去复原。这也是我做《首抄本》、《守艺人》、《集物志》这几本系列刊物最本源的想法。
苏周刊:民间手工艺项目数量非常多,您在规划选题时一般以什么标准来选择呢?
蔡仕伟:基本上我可能会以工艺的稀缺程度,也许还有自己的一点喜好来选择,通常会选一些不那么有名、认知度没有那么高的项目来做。就拿年画来说,不 管是天津的杨柳青还是苏州的桃花坞或是四川绵竹年画,都已经是被传开了的项目,社会关注度也比较高,就不会成为我的选题,因为我更希望做些雪中送炭的事。而老河口的木版年画比较没那么有名,我们就把它作为选题了。再比如在印染方面,一般人都听过蜡染和蓝印花布,了解再深一点的可能听过夹缬,它是通过雕花版 来制作印花布的,而像枫香染之类的听说过的人就很少了。还有像手工纸,经过前期调查,据我们初步统计全国各地还有40多个大小作坊,其中处于少数民族地区 的大概占了三分之一。我们在规划选题时就会倾向于那些并不广为人知的内容。
目前,我们同时在做几个选题,只是进展程度有所不同:有的是在准备阶段、资料搜集阶段,有些是文字先形成。有了选题后,讲什么、怎么讲,是比较费脑 子的。包括我们八月新出版的《集物志》第一辑的“火花”专题,火花这么多,怎么在讲述中体现它的脉络性的东西,这并不容易。下次我们可能会做长命锁的选题,而那么多的长命锁的工艺、造型、材质等各不相同,怎么切入来讲,需要好好思考。还有官服上的补子等,也是我们未来想做的选题之一。这个系列的选题更偏 重于我个人兴趣的一些东西。还有以前的老商标、老广告等,我也有兴趣,但那个面更加广,我希望做专题时既要放出去也能收回来,让别人能看到有一定量而又脉络清楚的呈现。如果光是图版的罗列,那三个月就能出一本,但那不是我想做的东西。
苏周刊:您的系列刊物中做了什么和苏州有关的选题吗?
蔡仕伟:还在准备中的缂丝专题跟苏州有关,我们会去采访几位有名的传承人。
我收藏东西是相信缘分的
苏周刊:您做了这么多民间文化、手工技艺方面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那您本人是否也有兴趣收藏这方面的有意思的东西呢?
蔡仕伟:多多少少都有些收藏的。我当初收藏的都是自己有兴趣的东西,而不是按什么门类专门去大批地收。每类东西可能也就十来样。因为我自己是做设计 的,如果看到收藏品有合适的寓意,也会放到设计中。到后来,有蝙蝠图案的东西就成了我的收藏重点,现在总数有了一百多样吧,其中最多的是各式各样的簪子和长命锁。我收藏东西是相信缘分的。
以前在北京时我一般两个星期去一次潘家园,看到喜欢的东西,会很有耐心地砍价,一次不行就下次再去,最后以合适的价钱拿下。如果再去时那件东西不在 了,那说明它跟我没有缘分,也不必强求。当然,我的收藏品中也有一些是从专业藏家那里收的,像我手上戴的这个清代的九连环银戒就是。那位藏家的收藏到了怎样的级别你知道吗?很多博物馆或展览单位要办银饰展都会找他,他可以分门别类地拿个几百件出来,可能展出后别人就整批买走了。但到了下次再有这样的展览来 找他,他照样可以再拿出很多来,他的藏品之多可能连他自己一下子都说不清。
苏周刊:您现在收藏的有蝙蝠图案的最大物件是什么啊?
蔡仕伟:最大的是有蝙蝠图案的木雕桌子,清代的,上面刷着黑、金两种颜色的漆,虽然不是什么特别好的木头,但颜色方面,黑色和金色的搭配是我所喜欢 的。这张桌子是我在潮州买的,也是从一位专业藏家手里收的。他家有四层楼都当仓库来堆放木雕的东西,各种木制结构的部件他那儿都有几百套几百套的。他就是有那个门路,有些大户人家败落或拆迁什么的,拆下来后他就整个拉走,都是论斤买的。
为推广民间手工艺投入时间金钱很值
苏周刊:您在做这些民间文化题材的刊物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在搜集资料时有什么事特别难忘吗?
蔡仕伟:我碰到很多事情倒不会把它看成是什么困难,关键是需要大量时间在那儿“磨”,做这件事非常耗时间。另外,《集物志》中有些选题,我们会跟真正的专业藏家合作,那必须要付版权费。
而我们去找的那些手艺的传承人为人都非常好。我们的方式是前期找到相关资料,找到他的住址,直接就过去了,那他们都很开心,配合度都很高。去年在做 老河口木版年画选题时,我们向他们买了一套五块的老木刻版,他们自己就剩三四十套,卖掉一套就少一套了。我们就跟传承人商量,那位老人家知道我们是要去推广这些东西,而且展示时也希望有这样实物,后来就同意了。买下来也不便宜,五块版7500元,但我觉得很值。像浙江瑞安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的整套工具我也都买了。
苏周刊:您收了这么多的东西,到时也得有专门仓库来存放了。
蔡仕伟:我的收藏是挺广的,比如毛主席像章收了有两千个,最小的也就指甲盖那么大。全国和各省市的粮票我也收,曾经从专业藏家手里一次就买了四个集 邮本的东西。另外,像做糕点的木模子、木匠用的墨斗之类的,那种东西在旧货市场都没人要,但我都有兴趣。后来就主要按“蝙蝠”主题来收了,只要有蝙蝠图案 或纹饰,只要东西真且老,品相也好,就会尽量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收入囊中; 尤其我在各地出差或旅游时,有时间就会向别人打听旧货市场在哪儿,什么时候开门,然后就会去那儿遛遛、看看,淘淘东西。
苏周刊:在我印象中,设计是个很现代的行业,您却这么喜欢古旧的东西,这看似有些矛盾,您觉得呢?
蔡仕伟:这些东西还是相关联的。我个人觉得这些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是智慧的结晶,有很好的工艺或是很好的含义在里面,现在很多年轻人把传统的东西都当糟粕肯定是不对的。
我以前经常会跟朋友开玩笑说,等我老了就去西安买块地,然后往下挖,多半能挖到好东西,如果没挖着,就把地让出去,重新买一块再挖。(笑)
长居北京之外,国内旅游我去得最频繁的地方是安徽、浙江和山西,尤其是山西,我自己都数不清去了几回了。不管是徽派建筑还是山西的宅院,这些建筑我都很喜欢。我个人不太喜欢名山大川,更喜欢老旧的民居之类的,因为它有人的味道。
能为国内美术教育尽点心力挺好的
苏周刊:您现在做教学工作是专职的吗?
蔡仕伟:我在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平面设计方面的课程,是正式受聘的,每个学期都要去。但我们是集中授课的方式,一个学期有六周时间过去集 中授课,上完就可以走人,等下学期再去。那对我来说这样灵活的方式是比较好的,也有时间做其他事。这个学期9月16日开课,到10月底11月初就能回苏州 来了。
受聘在高校教书是希望能为国内的美术教育尽一点力量。这些年目睹着国内美术教育改制与各种变化,也看到不少误人子弟的学校,现在有机会贡献点心力,挺好的。更何况也不是占去百分百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会坚持下去,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和所学教导学生。(陶冠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