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木鼓是佤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使用的民间乐器,佤语称库洛、克拉。历史久远,形制古朴,发音低沉,应用广泛。1700多年前,已在我国今台湾省流行。佤族人民聚居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阿佤山区。在每个佤族村寨里,至少都有一对木鼓,大的为母鼓居左,小者为公鼓居右,供放在寨中高地的一间竹制木鼓房里。佤族人民视木鼓为尊贵而神圣的乐器,制作木鼓的日子被当作盛大的节日,称为“拉木鼓”。 叫谷魂 佤族的男人剽悍、女人俊美,天生能歌善舞,他们的木鼓舞气势雄浑,甩发舞狂野奔放。八月的晚上,阿佤人敲起木鼓歌舞,他们称之为“叫谷魂”,是佤族为了祈祷丰收的一种祭祀活动。 阿佤人把“木依吉”奉为“万能之神”,而木鼓就是“木依吉”的化身,是佤族山寨的保护神。在阿佤人看来,人们只要面临灾难、陷入困惑,就可以敲响木鼓,向“木依吉”倾诉和祈福,“木依吉”也总会不遗余力地一一满足。 木鼓老了 祭祀活动是村寨的管理者之一,“窝朗”尼桑组织的。但是第二天,尼桑在稻田里意外地发现居然有病虫害在作祟。病虫害如此猖獗,即便躲过了其他灾祸,粮食产量也不会有多高。尼桑忧心忡忡。不是已经举行祭祀了吗?难道天神没有感知? 佤族木鼓舞 阿佤人认为,当发生天灾人祸、稻谷欠收时,必定是自己在什么地方得罪了供奉在木鼓中的天神,该为木鼓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了。可是祭祀之后,如果灾难并没有远去,这就代表木鼓也会像人一样,不可避免地老去。当木鼓年事高迈,与天神沟通的能力就会减弱,就必须得制作新木鼓来替代已经老去的木鼓。 尼桑查看了木鼓房里供奉的木鼓,发现木鼓不仅表面出现了糟朽,声音也已经失去了力量。老木鼓年事已高,这让尼桑决心要制作一架新的木鼓。阿佤人把制作新木鼓的过程叫做拉木鼓。 传说,佤族的第一个木鼓是一段腐烂的空心木头。生活在山野的佤族最初是以本能与争夺生存资源的野兽相抗衡,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他们敲响了这段木头,木头竟然发出低沉的吼声,吓跑了野兽,感恩的阿佤人对这段木头充满了敬畏和期望,认为是天神木依吉附体,拯救了危难的阿佤人,便开始仿照木头的样子制造木鼓。传说从远古走来,其中究竟保存了多少人类已经丢失或早已淡忘的记忆,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木鼓浓缩了佤族先民从利用自然工具到创造工具的发展演进,有了木鼓,孤寂的生活就生动起来,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也就有了依附。 卜鸡卦 拉木鼓必须首先请示寨子里的魔巴岩朗的同意。在阿佤人的世界里,魔巴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自佤族祖先诞生起就有了魔巴。岩朗同意了 现在要做的就是杀鸡看卦,占卜哪天可以上山,去挑选拉木鼓的树木。岩朗说,第三天日子才好,要到那天才可以上山去挑选木鼓树。日子确定后,整个村寨都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 等到第三天,魔巴岩朗又杀了一只鸡看卦,说是要占卜在哪个方向选做木鼓的树。一行五人在山林里搜寻了半天,比较来比较去,岩朗魔巴终于挑定了一株红毛树。 拉木鼓 第二天一大早,寨子里的青壮年再次汇集在广场上,女人们穿着最美丽的服饰,男人们互相在对方的身上画上牛头和太阳的图案,这是拉木鼓前的最后准备工作。 一行人来到选定的红毛树前,要经过十分复杂的程序,才能把树砍倒,拉回村寨。 拉木鼓 砍下树段后,岩朗魔巴在木鼓树段的前面撒米和水酒等祭品,叫路上可能伤害到的小树小草们的灵魂让道,其他人各拉一条藤绳,以拉木鼓歌为号子,步履齐整地往前迈步。 拉木鼓的歌声在山野回荡,穿过一道又一道山梁,远处地里干活的人听到歌声,大老远地跑来,加入到拉木鼓的队伍中。 三个小时后,木鼓终于拉到寨子门口。岩朗在木鼓上打下一颗鸡蛋,表示木鼓完全离开了原来的树灵,属于阿佤人,并将阿佤人服务了。 之后,木鼓被拉到木鼓房外面,开始由技艺高超的木匠来凿木鼓。此后的每个晚上,阿佤人都会聚集在木鼓房外,燃起篝火,唱歌跳舞。 半个月后,木鼓终于制造完成,人们又跳起了木鼓舞,把新木鼓请进木鼓房。 雄浑悠长的木鼓声,回荡在山谷河川,此时距离稻作收成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木鼓真的能够保佑阿佤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吗?在这笼罩雾霭的神秘世界里,山谷无言,唯有鼓声悠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