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据考证,制陶是黎族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在史前时期,海南岛上已有黎族的先祖在此活动。作为海南最早的移民和开发者,他们陆续登上这块岛屿后,大致沿各大河流上溯至岛内南半部地区繁衍生息,也由此在荒岛上留下了特有的文明印痕。陶器就是古人类维持正常生活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器具,黎族原始的制陶术自然留下文明的印痕。 黎族地区的制陶技术保留在哈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等区域。 黎族的制陶技术,从考古学上所发现的泥片,应该是存在于史前的制陶史上。考古学家曾在三亚、陵水一带发现了带有拍印几何印纹的陶器,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我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大约有一万年历史,在海南,从目前考古发掘材料来看,海南的陶器至少也有长达六千多年的历史。 文献中也不乏相关记载,在东汉以后的史书中已开始记载黎族的祖先(俚人)在海南的活动情况,而且当时制陶术就早已传至海南岛,宋朝的《诸蕃志》卷下曾记黎族“以土为釜,瓠匏为器”,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记黎人:“缌绠绩木皮木布,陶土为釜。” 搓泥条 昌江黎族原始手工制陶技艺采用的是泥条盘筑法。先将泥土放在石臼里舂,然后倒在筛子里筛,经过几次操作,用手细细抓泥粉,感觉没有粗粒后,匠人把泥粉倒在事先洗净的长凳上,舀水倒在泥粉里,和泥后反复搓揉将水和泥粉捣至完全均匀后,取一块泥团铺成薄饼状做陶底,将陶底移到已铺好布的方凳上。把捣泥搓成条状,把条泥绕着陶底粘好,一连绕粘了四圈后,用小木铲轻轻拍打泥条,使之变薄变高,一个圆型的陶皿初显其型。接着用小木棍轻擦陶坯外表,使之光滑。用螺壳刮陶壁,使陶坯中间向外凸起。匠人接着搓了一根泥条粘在上面做成陶皿的边沿,再在边沿上做一对手柄。最后搓了一根小泥条轻轻地填补泥条与陶底的接缝。这样,一件煮菜用的陶皿就做成了。 制作陶坯 制作好的陶坯要放在阳光下晒6至8天,至完全晾晒干后,才择日烧陶。一般烧制的时间为两个多小时,为了增加陶器的坚硬度,在取出陶器之前,用一种黎语叫“塞柴涯”的植物树皮捣烂后,取其汁液与一种叫“柴构仁”的植物放在一起浸泡,并淋在刚出火的陶器上,经过淬火后的陶器马上变声,这样,陶器即算制作成功。 烧造陶器 黎族制陶技艺向来“传女不传男”。在过去,妇女制陶时甚至不允许外人或男子观看。所谓“女制陶男莫近”。从挖土到制陶坯、烧陶,通通由妇女来做,男子只是砍木柴、挑陶器等杂活。对于这种习俗,目前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说法,大家比较接受的说法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将制陶技艺传给妇女,为的是使妇女在生活贫困或男人遭遇不测时能靠这门手艺维持生计。 泥条盘筑法之类的原始制陶工艺至今在海南岛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仍有传承,这对史前制陶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黎族保留着制陶的原始形态和特征,真实地再现着原始的制陶过程,不失为中国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 古老的黎族制陶术为今人了解中国古代陶器的制作历史和演变过程提供了佐证。由于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黎族原始制陶术在上世纪末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瓷器、玻璃器、金属器、塑料器等替代陶器进入日常生活,黎族制陶逐渐萎缩,尤其是“文革”期间,几乎全部停产。现在懂得制陶的黎族艺人寥寥无几,制陶技艺濒临消亡,但其仍属制陶工艺历史不可或缺的片断。因此,我们理应加强抢救和保护,而不应当任其消失而导致我国的制陶历史出现断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