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又称“刻丝”,是汉族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丝织品,其实物见证于汉代楼兰遗址,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一幅好的缂丝作品不仅需要相当高超的手艺,而且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所以缂丝又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由于经得起长期摆放,又被称为“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昨天,商报读书会讲座再次举办,这次我们和青禾文化合作,请来了中国当代缂丝工艺传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曹美姐讲述缂丝之美。 三十多年来,曹美姐一直致力于缂丝技艺的传承,被全球中国人联合总会主席曾培淦誉为“缂丝皇后”。在讲座上,曹美姐详细讲述了缂丝的历史渊源、艺术价值,并表达了她想建一座“中国缂丝博物馆”的心愿。 早在汉魏之间就有了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当然,缂丝并非真的是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它用很多竹叶形小梭和木梳形拔子按花纹轮廓分块制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这就是所谓的“通经断纬”的织法。整幅作品完工后,悬空视之,满幅透空的针孔,犹如万缕晶珠,仿佛像尖刀刻镂一般,古人形容为“承空观之如雕刻之像”,故又称“刻丝”。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富有双面立体感。“缂丝的特殊技法决定了它的不可逆性,不像苏绣,万一绣错了还有补救的余地,而缂丝一旦织错,只能全部报废,所以尤其珍贵。”曹美姐说。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汉魏之间就有了。在蒙古出土的有汉代“山石树”丝织的残片,它的织造方法“通经断纬”,与北京双塔出土的宋缂丝“紫汤荷花”完全一样。而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中国新疆楼兰古城汉代遗址中曾出土“中西(域)混合风格”缂丝毛织品。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又发现了缂丝毛织物,其制作极为精美。 明清时期成了皇权的象征 自唐代到宋元明清,乃至当今,缂丝长盛不衰。曹美姐说,南宋时缂丝产地就以苏州为中心了,明清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帝皇将相、上层人士无不视缂丝为贵,以此来显赫身份。明朝时,皇家招集天下缂丝名匠进入宫廷,专为皇室贵族缂织龙袍、凤衣、披风、屏障、帘、幕、被褥,枕衣等,可谓巨细无遗,包罗万象,使缂丝用途大增,同时也促使民间缂丝工艺得以加快发展。当时,摹缂名人书画再掀高潮,艺术风格深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多摹缂当时名家的画稿,如缂丝艺人吴圻、朱良栋、王统等缂织沈周、唐寅、文征明等人的画稿即名噪一时,其中缂丝《瑶池献寿图》、缂丝《沈周蟠桃仙图》等佳作为宫廷所收藏。 从明万历年间到清朝的康乾时期,江南的丝织业被皇权牢牢控制着,缂丝也成为了皇权的象征。明清的龙袍衮服、宫闱之内的日用品、官员等级象征的标志——官补,无不是缂丝中的上品佳作。同时,缂丝技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双面缂、毛缂丝和缂绣混合法(即融和了缂丝、刺绣、绘画等多种工艺),所用的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 “清代时,缂丝基本集中在陆慕、蠡口、光福、东渚一带,农户且耕且织世代相传,大都缂织精品,如袍料、帘、幛、屏风、靠垫、山水花卉等,也缂织较次之的各种小片,如和合二仙、寿星、麻姑献寿等,但所缂织的产品都是贡品,当时民间并没有。”曹美姐说,缂丝品种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日用品,如袍、被、披风、靠垫、桌旗、手提包等,另一类是艺术品,有各档屏风,中堂,屏条,插屏,壁挂等。“缂丝织物细密精巧,色彩丰富,不受丝绸工艺用色的限制,能够缂织各式装饰图案,也能缂织人物、风景、花草虫鱼、翎毛走兽、名人书法、写意花鸟山水等等,还可以根据设计的裁制外形及大小尺寸,随意缂织,小如荷包、书签,大如巨幅围屏,壁挂,长如长卷画轴,外形变化如袍、裙、鞋、帽、围桌、椅披、坐垫等。”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时四年半创作《贵妃醉酒》 作为缂丝文化遗产项目四位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曹美姐从事缂丝事业已达30多年。曹美姐告诉记者,在她多年创作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大型缂丝作品《贵妃醉酒》。 “这幅作品高1.7米,宽2米,取材于国粹京剧《贵妃醉酒》,摹缂的是有‘中国国粹油画第一人’之誉的油画艺术家刘令华先生最著名的代表作。”曹美姐说,一改以中国工笔画为底稿的传统,《贵妃醉酒》以西方油画为蓝本,是敢为人先的一次尝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自2005年8月开工,《贵妃醉酒》历时4年半,耗费4万多个工时,共用了用了1000余只梭子1000余种色线,创造了单幅缂丝作品耗时最多的世界纪录。织造时,缂丝艺人分作两班,每班两人轮流缂织,平均每人每天在机上换梭数千次,最后的成品要用15个人去抬。“为表现油画色彩浓烟而又具有立体感的服饰等物,我们在缂织技法上大面积地运用了拼线法,即将一股16根丝用10—30种色丝拼绞而成,通过梭上调色,使色彩过渡自然,产生图案斑斓瑰丽的效果。最难的是贵妃的眼神,运用了20多种色线缂织,使其两只醉酒后的眼睛依然风韵十足、传神动人。”这是曹美姐为庆祝上海世博会特意制作的,在世博会上一亮相,全场惊艳,后来被上海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馆评为金奖并收藏。 而在2008年,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要求,曹美姐用缂丝精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奥林匹克五环旗”,两面旗帜质感厚重,闪耀着蚕丝的光泽,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感,2009年两面旗帜搭载神舟七号飞船上天,现收藏于中国航天博物馆。 当天,曹美姐还带来了多幅作品给在场的书友欣赏,有《一团和气》、《花开富贵》、《凤凰牡丹》等,无一不是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她还带来一些小片,给书友传送观赏。曹美姐说,缂丝非常低调,再鲜艳的颜色感觉也是淡淡的,但蕴含着我们中国传统的美,有着让人沉静的力量,“我有时候心烦,看看它,感觉就会静下来。” 想建一座“中国缂丝博物馆” 其实,在前天的讲座上,约好的时间稍稍过了一会,曹美姐才匆匆赶来。她有点抱歉地告诉大家,她当天早上去了上海,现在是刚从上海赶回来。不过,她也兴奋地说,她一直想建一座“中国缂丝博物馆”,这次和上海东华大学谈合作,事情有点苗头了。 “明清时期,苏州是中国缂丝业中心,精湛的技艺举世闻名。我在这行做得越久,了解得越深,我就越为苏州缂丝感到骄傲,就越想把这个行业传承下去。”曹美姐说,对她来说,缂丝不仅是工作,更是一项事业。她抓住一切机遇为缂丝做推介,让大家走近这门古老的传统工艺。2005年,曹美姐创立了仁和缂丝研究所;2009年,曹美姐走出苏州,在京城成立了北京曹美姐缂丝艺术工作室;2011年,她又成立了北京曹美姐缂丝文化有限公司,并与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建立了“缂丝文化公益基金”,以更好地传承保护“缂丝”这个宝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缂丝是纯手工工艺,如今在这行业工作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几乎没人愿意继承,这可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传统工艺,失传了多可惜呀。希望这次讲座让更多人了解苏州的传统文化,将祖辈留下的东西延续下去。”曹美姐说,“缂丝工艺易学难精,传承力度不广。既然传承到我这一代,我就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而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朝一日能建起一座“中国缂丝博物馆”,好让大家容易、直观地感受缂丝艺术。 虽然现在建立“中国缂丝博物馆”的事情有了点苗头,但曹美姐表示,她最希望的还是能把它建在苏州,“毕竟苏州记录过缂丝最为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是我的家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