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海城退休工人独辟蹊径让古老民间技艺焕发新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中国文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你能想象吗?扁扁的铜丝与五颜六色的彩砂还能同时上画纸,在民间艺术家的手上,变成山水、人物、花鸟、骏马……58岁的海城退休工人赵勇用自己的巧手,将传统的掐丝珐琅工艺与现代的彩砂画技术相结合,让掐丝珐琅这种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民间艺术焕发新生。
    4日,走进海城丽水蓝湾小区赵勇的家中,数十幅大大小小的掐丝珐琅彩砂画映入记者眼帘,小的只有十几寸大,大的有一人高。画上的每个细节惟妙惟肖,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 
    珐琅,又称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传入我国已有600余年历史。上世纪以前,由于烧制水平限制、工艺复杂,珐琅工艺品多以器皿为主。 
    58岁的海城人赵勇,从小就爱好美术、摄影,曾学习过浮雕的技术。1986年,大学刚毕业的他在北京钢材厂实习期间,偶然结识了一位景泰蓝制作工艺大师,启发了他想要制作珐琅画的念头,这一干就是30年。“直到10余年前,珐琅工艺才运用到作画上,并逐步从铜板作画发展到木板作画。想要制作一幅精美的珐琅画,首先要设计一张完美的图纸。”赵勇说,他喜欢民族写生类的素材,为了能将民族画美丽的景色通过珐琅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他把一幅幅美景和人物临摹到画纸上,经反复修改后,再画在木画板上,作为镶嵌铜丝的重要依据。“有时候几天仅能临摹出一张。最难要数掐丝这一步,需要将铜丝按照图纸的样子掐出形状,需要足够的耐心,还需要精艺的手工技巧。一丝一毫都不能差。”赵勇说,在将掐好形状的铜丝进行镶嵌后,还要进行上釉料,最后填色。 
    提到上釉料和填色,这正是赵勇的一项创举,他将现代彩砂前所未有地填充运用到掐丝珐琅艺术画中。该环节也是掐丝珐琅彩砂画制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道工序,一定要将釉沙填平整、均匀。相较于过去在小工艺品、床头、靠背椅上嵌入的“平面珐琅”,这种自创的掐丝珐琅彩砂画被赵勇称为“立体珐琅”。 
    记者看到,经过各种颜色彩砂填充的掐丝珐琅画更为活灵活现,立体感十足。同时,它也将成为独立的一门艺术,不用像“平面珐琅”那样,经过烧制后再依附于其它的物件。“掐丝珐琅彩砂画挂在墙上,自己本身就是艺术品。”赵勇说。 
    “你看我做的这幅《双鱼图》就比较生动。”说着,赵勇给记者拿出了他早期的处女作《双鱼图》。他告诉记者,虽然此前有绘画的功底,可是掐丝珐琅彩砂画对于他来说毕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赵勇不停地琢磨,反复地实践,在网上查资料,去全国各地的市场购买所需的各种材料,经过三个月的创作才完成《双鱼图》。“大家都说这幅作品看起来很有趣,但长期如此也显得单调,所以,我也边做边改进,才有了后面这些相对复杂的‘立体珐琅’作品。”赵勇告诉记者。 
    采访中,赵勇并没有停下手边的创作,不停地用镊子托起扁扁的珐琅,再进行粘贴。赵勇说,由于这项技艺比较耗时,到目前,他所创作的作品也不过40余幅,部分还赠送给了亲朋好友。记者看到,赵勇的作品多以民族人物画为主,兼顾花鸟和山水,无论是《夜宴图》、《花醉》还是“唐卡系列”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掐丝珐琅彩砂画独特的美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