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手套、精致的桌毯、小巧的杯盖……记忆中,这些可爱的小物件都是妈妈们用钩针一针一线钩出来的。渐渐地,随着机器制造逐渐取代了人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使用钩针,年轻的一辈甚至连钩针都没见过。作为县里唯一一个锉钩针的手艺人,家住袁庄镇濮桥村3组的王永山老人依旧坚守着这门老手艺。 选好合适的抛光棉,机器调试到最佳状态,王永山拿出事先煅造成型的钩针毛坯,对准角度,开始打磨,待其一端形成扁平状时便可锉出“钩”状。老虎钳、锉刀、小锯子……用来锉钩针的工具不下10种。端坐在桌前的王永山,戴上老花眼镜,捏住钩针的一端,在鼻尖处细细观察了一番,接着拿出一把锉刀,然后又是一把小锯子,随着碎末四溅,一把宛如“钩子”的钩针也渐渐显现出来。待最终成型后,“永山”俩字被牢牢地刻在了钩针的另一端,再缠上鲜艳的塑料丝。老人说,万一买回去不合适,凭着这个牌子可随时来换。 52年前,16岁的王永山还在如皋跟着师傅学修车,看着满大街钩花的人群,他也跟着师傅学起了锉钩针。两年后,王永山带着这门好手艺回了袁庄,在家门口开了一家钩针店。那时候,正值钩花、钩帽子最流行的时候,而整个县里几乎找不到一家卖钩针的店铺,王永山的生意自然是异常火爆。 1991年,作为县里的优秀个体户代表,王永山带着他的钩针第一次走出家乡,来到广州参加了全国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产品展销会。当初一心只想走出家门见识见识的王永山怎么也没想到,入驻展销会还没多久,他的钩针就被哄抢一空,摊位前甚至还排起了长龙。外形独特、颜色鲜艳的钩针还吸引了不少老外购买留念。短短几天,王永山带去的一万多根钩针一下子就全部卖完了。“那时候,整个展销会我是独一家,生意好得不得了。”说起当年的火爆场景,王永山依旧满脸自豪。展销会回来后,他的生意自然也是好上加好,不少外地订单更是蜂拥而至,光义乌小商品市场每月就要供货两万盒。一边要应对外地客户的批发订单,一边还要保证本地的散户购买,纯手工的钩针只靠王永山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他只好拉上妻子和儿子一起帮忙。那个时候,“永山”牌钩针几乎家喻户晓,不论是大姑娘还是老奶奶人手一把,大家都说:“‘永山’牌钩针好用还不累手。”如今,随着机器编织的取代,王永山的生意是一天不如一天,偶尔有几个老客户前来批发点钩针,原来的火爆场景也停留在了过去。望着墙上当年参展的奖状,王永山显得有些感慨:“一枚钩针需要经过22道工序,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好好学习这门手艺了。”当年跟他一起锉钩针的老伙计们都转行了,只剩下王永山一个人还坚守在这个钩针小店里,无论生意怎么样,他都坚持每天锉点钩针,保证规格齐全。一针一线钩织出来的温暖已然远去,锉钩针渐渐地也成了人们记忆中的趣事。说起以后,王永山满是惋惜,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人愿意传承这门手艺,这就断了,实在可惜。只要有人想学,我愿意无条件教他,也算守住了一门老手艺。”(记者 张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