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北京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已历经300多年。清朝时期,聚元号弓箭铺位于北京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内。这一时期的弓箭大院属于皇家特设的兵工场(皇家作坊),那里的弓箭铺均属皇家专有,从业者大多为皇亲,并以满族为主,其产品均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清末,弓箭作为兵器已被洋枪洋炮取代。清朝国库空虚,这些皇家弓箭工场沦为民间作坊。这时执掌聚元号的是第七代店主王氏(同行称其为小王)已无心经营弓箭铺,最终山穷水尽,只好将其祖业变卖给杨家。 弓箭制作 弓箭制作 弓箭是一项古老的发明。中国有制作弓箭的传统,弓箭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社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弓箭的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序和要求极高。“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它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优良传统,历经了一系列社会变故后仍保留了传统制造工艺,是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研究我国社会发展、礼仪娱乐、兵器工艺、民族习俗、生产生活和工艺美术、竞技体育等方面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聚元号”杨氏制弓世家早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项。“聚元号”自创办起,就隶属清廷,其生产、销售都由朝廷控制。直到清灭亡,才沦为民间作坊。1998年在中辍近四十年后,由于对祖国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自觉,杨福喜毅然先后放弃了两份工作,改从其父杨文通学艺,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历经周折,终于全面继承了“聚元号”--即清代皇家弓箭作坊的全套技艺,所用原料、工具、技法均与《考工记》、《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所载相近,所制各类弓箭品质精善,深受各界好评。但是,“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压力。“聚元号”第十代传人杨福喜目前的生活窘迫,工作条件与环境都很差,而且没有徒弟来继承他的手艺。如果不加紧采取保护和传承措施,失传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鉴于以上所述原因,朝阳区文化馆对“聚元号”的历史传承关系、工艺特点和生存现状进行了调研,并作出了详细的保护和传承规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