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大方8月3日电 (记者 蒲文思)由贵州省文化厅、毕节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彝博会”)正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举办。 本次彝博会是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出台后,贵州首次举办的彝族文化专题盛会,旨在整合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川、滇、黔、桂四省(区)彝族区域的彝族文化资源,以“彰显古彝雄风·助推文产繁荣”为主题,共同推动彝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本届彝博会得到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国家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云南、甘肃、四川、陕西等兄弟省市和省内各市州的通力合作,让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研究彝族文化。 “当我看了彝族古剧撮泰吉时,我看到了普世的人类价值。并觉得应该把其与世界分享。我希望能学习到更多有关彝族的文化、历史,并把彝族的文化带向世界。”来自美国密歇根奥克兰大学理学院人类学教授理查德·斯汤普斯认为,本次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正是在历史中学习,活好当下,并规划未来。 贵州毕节市有44个民族聚居、杂居,其中,彝族人口近70万人,占贵州全省彝族人口的75%,是毕节的主体民族。据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佐证,彝族先民在黔西北地区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建立了独具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说到皮质材料制作的艺术品,很多人会想到皮影艺术。旧时的夜晚,白色的幕布后,皮影艺人用灵巧的手操纵影人和道具演出的一个个精彩故事,给娱乐生活匮乏年代的人们带来了无限快乐。事实上,除了皮影之外,在过去,还有一种名为皮画的装饰品,其制作过程和皮影十分相似,也为百姓们喜闻乐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皮画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62岁的市民王亚民依旧坚持着这项濒临失传的艺术。 王亚民祖辈传承下来的这种汉族传统民间皮画经过造型设计、雕刻、上色等工序,将皮料制作成近似剪纸或年画的形式,并配上镜框挂在墙上,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王亚民的皮画手艺源于他的祖父。早年他的祖父做得一手好皮影,但由于当年皮影销售市场有限,逢年过节,祖父便根据皮影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些皮画到天后宫附近售卖,其作品多为吉祥如意的内容,很受百姓欢迎。在王亚民的工作室中,还保留着一幅百余年前的皮画,虽然由于时间久远,表面色彩已有消退,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精巧的设计和精美的雕工。 事实上,人类以皮料作画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时期,在那个时代,与其说是人们制作的皮画,不如说是以皮当纸绘制图案,那些图案记录了早期人类的历史。另外,很长时间以来,西方流行一种皮雕画,艺术家们通过精湛的纯手工或者激光雕刻工艺在皮革材料上进行绘画创作,形成典雅精美、别具特色的艺术作品。不过,王亚民祖辈传承下来的这种传统民间皮画与这些艺术品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皮画经过造型设计、雕刻、上色等工序,将皮料制作成近似剪纸或年画的形式,并配上镜框挂在墙上,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我对于祖父的印象很模糊,他把手艺传给了我的父亲,我小时候总看父亲做皮影、雕皮画,那时,父亲干活,我就在旁边捡他做活剩下的碎皮头玩,就这样,我从小对皮画产生了兴趣。”王亚民说,在父亲的指导下,王亚民十几岁就熟练地掌握了皮画技艺。 从事皮画技艺几十年,王亚民说他从未在这门手艺上挣过钱,之所以坚持下来,完全凭着他对父辈和祖辈手艺的珍视,不忍抛弃。上世纪80年代,艺术上流行创新,让王亚民看到了皮画发扬光大的契机。他将皮画与西方的油画、中国的工笔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将皮画创新为一种写实立体、仿真的风格,借以延续皮画艺术的生命力。 看似剪裁拼接就可以制成的皮画,其实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历设计、绘制画稿、选料、雕刻、塑形、着色、固色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制作时,他坚持延续百年的传统制作工艺 走进王亚民的工作室,屋里摆放着的全是他的皮画作品,初看起来,这些作品就是一幅幅的油画或国画,让你想不到画面上描绘的中式家具、瓷器、乐器、花草、动物等都是用不同质地的皮料制作而成的。 王亚民说,之所以能制作得如此逼真,和他对于各种皮料的熟悉及掌握是分不开的,“皮料的种类、规格有几百种,细看起来,每种皮料厚度不同,纹路也有所不同,制作时选取哪种皮料对于皮画的效果至关重要。”为了熟知各种皮料的特点,他曾经几次跑到沈阳皮货市场,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 如今,王亚民对皮料的运用可谓到了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的地步,“举几个很简单的例子,在皮画中,如果你要表现人脸的细腻,就要用柔软的羊皮将那种肉感凸显出来;如果你要描绘的是一套古典中式家具,就要用制作皮鞋或皮带的牛皮表现出那种坚硬、古朴而厚重的感觉。” 看似剪裁拼接就可制成的皮画,其实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历设计、绘制画稿、选料、雕刻、塑形、着色、固色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如今,他的每一幅作品都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完成。 制作时,他坚持延续百年的传统制作工艺,比如皮料与皮料之间需要用黏合剂粘贴,他使用的是传统方法熬制的鱼鳞胶。王亚民为记者讲述了鱼鳞胶的熬制方法——要选用大片鱼鳞作为原料,将鱼鳞洗净之后,放入传统特质的双层套罐的上层,加入水后熬制,“一般说来,熬制时间需要五六个小时,待鱼鳞融化在水中,水分充分蒸发后才算完成,随后晾干成型即可。”这种纯天然的黏合剂十分环保,抹在皮革上不仅无异味,而且其本身能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具有延展性。 未来,他希望以开班收徒授课的形式尽快将这门手艺传授出去,“哪怕只有一个徒弟能够继承我的手艺,也是好的” 王亚民的作品创作周期长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做工极为细致,可谓实物的逼真重现。曾经,为庆祝红桥区创意街开街,他为创意街上的工艺品火车头制作过一幅皮画作品,他回忆:“在设计这幅作品时,火车头中的每一个部分我都进行了认真地拍摄,为了做到细节逼真,我还钻进车轮内侧进行了拍摄。”记者眼前的这幅火车头皮画作品由上万块皮件组成,不仅各个部分的比例与原物件一一对应,而且连火车头上的铆钉、螺丝、螺母都在作品中原样、清晰地复制了下来。 王亚民秉承的是祖传工艺,即便在一些艺术品比赛中获奖,平日也很少显露这门手艺,直到有一次,有专业人士看过他的作品后,告诉他这是一项天津至今依旧保留着的非常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让他意识到这门手艺是属于天津乃至国家的文化遗存,需要不遗余力地进行保护和传承。 如今,花甲之年的王亚民患有多种疾病,却依旧在坚持创作。曾有人拜他为师,他自己也收过徒弟,但是由于这门技艺学习周期长、学习过程枯燥等原因,这些人几乎都没有坚持下来。未来,他希望以开班收徒授课的形式尽快将这门手艺传授出去,“哪怕只有一个徒弟能够继承我的手艺,也是好的。” 本报记者 肖明舒 摄影 杨宝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