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一间老旧的店面内,一位老人坐在工作桌前,正在一块匾额上刻字,尽管台灯发出明亮的白光,但老人依然一丝不苟刻得很慢,一个上午仅仅只刻了一个字的一撇。老人说,匾额雕刻是细工慢活,需要的是耐心。 阜阳老字号“盛祥武记”匾额雕刻传人武礼民 近日,雨中的老北关北大街冷冷清清,路人稀少,远处的一栋在建高楼工地上也没有发出往日的轰隆声,老阜阳行署家属院路对面,一间老旧的店面内,一位老人坐在工作桌前,正在一块匾额上刻字,尽管台灯发出明亮的白光,但老人依然一丝不苟刻得很慢,一个上午仅仅只刻了一个字的一撇。老人说,匾额雕刻是细工慢活,需要的是耐心。 这位老人叫武礼民,是阜阳老字号“盛祥武记”匾额雕刻传人。眼下,刚刚退休,身患重病的他,拾起了匾额雕刻,这门在阜阳接近消亡的手工技艺。 让建筑的眼睛更明亮 在拜访武礼民老人前,原以为他的店面内,匾额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然而,记者走进他的店面发现,墙上仅挂了四五幅匾额。不过数量少,但个个都是精品,木匾质地坚硬,上面刻着的行书、隶书等字体入骨三分、遒劲有力、雄健洒脱,置身于这些匾额之中,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在古代,匾额与建筑物相伴而生,被誉为建筑的眼睛。”武礼民说,我国的匾额历史悠久,始于秦,盛行于明清,它集书法、篆刻、木雕、堆灰、泥金艺术于一体,构成一道独特的匾额文化和风景。匾额,又称扁额、牌额,按形式可分为竖匾和横匾两种,多缀于古建筑上,与雄伟壮观的建筑交相辉映。在文化价值上,匾额中蕴含有文人骚客之艺术创作,积淀有制匾艺人熟练技艺及辛勤劳动,文人与匠人和谐融合之双重优势,使匾额之美,发挥而至于极致。 提起自己雕刻的匾额,武礼民说,这可是个个价值千金。“在文化价值上,我雕刻在匾额上的对联、诗句等,都是临摹名人的,如郑板桥、赵朴初等。”武礼民说,就仅仅算手工成本,一对竖匾,他需要雕刻用时2个月,按照工地上小工月收入3000元,一幅匾额的价值也在6000元以上。 一直以来,匾额收藏属于冷门,近来却渐受藏家和普通百姓的青睐,其市场行情也是水涨船高。而在阜城,武礼民也是唯一手工匾额雕刻艺人。那么,武礼民靠着雕刻匾额挣到大钱吗?“我雕刻的匾额极少出售,都是自己收藏用,如果碰到有缘分的,我甚至还赠送过。”武礼民说,雕刻匾额是自娱自乐,当作退休后的一大爱好。 让技艺坚守中传承 武礼民是祖传的老北关匾额雕刻世家,老字号叫作“盛祥武记”,专司制作古旧牌匾。幼时,随父亲传习祖传的匾额雕刻技艺,独立门户后为了谋生,改行到家具厂当了一名油漆师傅。“成家以后,正值文革时期,匾额雕刻技艺被认为是四旧,靠这个手艺压根不能谋生。”武礼民说,尽管不能从事匾额雕刻,但他从来没有丢掉过这门技艺,坚信有一天这门技艺会被社会重新认可。 改革开放后,尽管传统手工技艺百花齐放,但受机械制匾技艺的冲击,手工匾额依然缺乏市场,为了养家糊口,武礼民只能搁浅自己的匾额雕刻梦想。“近10年来,儿子、女儿上班挣钱了,家里条件好了,在工作之余,他经常把时间花在这门技艺上。”武礼民说,特别是去年,他从单位退休后,回到了北关北大街,重新挂出了“盛祥武记”这个招牌,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梦想。 很多人看来,匾额雕刻仅仅是在木板上刻字,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匾额雕刻技艺非常复杂,包括选材挑料、制版打磨、起腻油漆、持刀雕刻等10多道工序。武礼民说,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严谨,一步做错了,都要重新回到选材挑料。 尽管技艺精湛,但武礼民依然在潜心研究这门技艺。记者在他的工作室看到,各类制作匾额的古书籍琳琅满目,其中包括一些清朝的书籍。“我现在正研究华表匾额,就是在匾额的基础上,在四周镂空雕刻,做出好看的装饰,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武礼民说,匾额雕刻作为一门手工技艺,必须在创新中传承,否则随着时代发展也会没落。 呼唤技艺传后人 阜阳老字号“盛祥武记”匾额 眼下,痴迷于匾额雕刻的武礼民,有着一个深深的忧虑:“我的技艺传承人在哪?”武礼民说,此前,匾额雕刻技艺传承都是祖传,子承父业。而现在,儿子有自己的工作,并不感兴趣。前些年,武礼民被查出身患重病,尽管目前病情稳定,但武礼民依然担心,如果在短时间内找不到传承人,阜阳的匾额雕刻技艺,会不会在他手中失传? 近年来,不少手工艺人在社会中找到了传承人,传承了技艺,而武礼民认为,匾额雕刻在社会上很难找到传承人。“匾额雕刻,是文学艺术和雕刻艺术的有机结合,匾额艺人既要懂木工活、油漆活、雕刻技艺,还要有很深的古文造诣。因此,要学会这些,必须花费很长的时间。”武礼民说,而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缺乏耐心,很难坚持学下去。 留住一种手艺,就是留住一段历史。武礼民说,如果谁对匾额雕刻有兴趣,都可以到北关北大街来找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许这样就能够找到传人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