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寻找传统手工技艺6:乡间篾匠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岳西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在苏轼的诗中,竹子清新高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境全出。
    篾匠这一天天与竹子打交道的职业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随着塑料、金属制品的出现与普及,篾制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篾匠这一行业也日渐没落。精巧的篾匠,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基本功样样扎实,件件通晓。剖出的篾片,粗细大小均匀,清白分明;编的蔑器,美观大方。近日,记者在温泉镇资福村中心组见到了篾匠师傅--刘和明。(实习记者 储翔)
    在刘和明的家里,整个堂轩都是老人的工作间。刘和明老人今年85岁,从14岁开始学习蔑编手艺,到现在的耄耋之年,已经做了71年的篾匠。虽然现在从事篾匠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刘和明依然坚持着,“做了一辈子的篾匠,现在让我放掉,我还是舍不得。”刘和明说。
    门口摆放着刘和明已做好的扒柴篮、簸箕、筲箕、挎箩、笸篮等竹制农具。看着那些还在被使用的篾制品,刘和明感慨地说:“现在大部分的篾制品都被塑料或金属制品代替,还在坚持使用的已经找不到几个了。”
    “虽然塑料制品便宜又方便,但竹制品更加结实耐用,用个十几年都没问题,而且还环保。”他指着家里的各种竹制品说,这些都是他亲手制作的。有的都已经用了几十年,还非常牢固。
    篾匠的蔑刀不外乎分两种:沉而大的用来砍竹剖竹,轻而小巧的用来剖篾片蔑丝。以前编织竹器的篾匠,在乡间不可或缺,市场广阔。家家户户都具备着生活必需的实用篾器,用烂了就得添补或是新置,自家不会这门手艺,就得请篾匠到家,砍竹、剖篾、编制。德行高尚手艺精湛的篾匠,给别人做活儿总是比为自己做还要一丝不苟——丢得起架子,丢不起名声。
    从怎么削竹篾能让其既有韧性又不会因为太薄而被折断,怎样调节竹篾之间的松紧,每样竹制品的规格是怎样的到一件件成品在自己手中完成,当年的刘和明就跟随自己兄长努力学习蔑编手艺,认真研究蔑编的制作流程,直到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篾匠。
    刘和明摊开手掌,手指处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老茧,掌心处的皮肤被磨得非常有韧性,“刚开始的时候,手经常被竹刺扎破,做得多了,手也就磨出来了,再硬的竹刺也不怕了。”刘和明搓搓手说,学这门技术必须得能吃苦。
    刘和明的工具看上去不很复杂,一把将竹子盘成细篾的篾刀,是必备的工具。再就是竹尺、刮刀、竿刀、凿子、锤子等,还有一件特殊的工具被称为:剖篾机。这玩意儿不大,却有些特别,铁打成像转轮一样,安上一个手柄,有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只见刘和明拿着它插在需要修补的地方,把柔软结实的篾从小槽中穿过去后,蔑的表面会修饰得更光滑和圆润,这种剖蔑方式起到打磨的作用。
    “老了,不如从前了。慢慢的一些活也干不动了。”说这话时,刘和明语气里充满了无奈和感伤,“现在做篾匠的不多了,不过还是希望其他同行,能坚持干下去。”2015年,篾匠被列入岳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保护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
    在如今这倡导绿色环保无公害的背景下,人们的健康越发受到重视,许多塑料制品,总是让人们担心塑料所隐藏着毒素。返璞归真,还是倾心于篾匠手制的篾制器用品,美观大方、经久耐用,最为关键的是:绿色,环保,养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