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从陈氏宗谱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家谱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家谱是一个人出生的证明,是血脉中流淌的记忆,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
    中国家谱由来已久。据专家介绍,在中国最早的甲骨、金文中,就已出现某些家族世系的零星记载,随着时代推移,其记载内容和编纂体例也日臻丰富完备。著名学者欧阳修、苏洵分修的《欧阳氏谱图》和《苏氏族谱》为后人所推重,从而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目前国家收藏家谱最多的地方是上海图书馆,约有一万一千七百多种、近十万册,家谱一般分为世系表、人物谱、重要文章及家训等内容,家训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古人认为,人生有三件大事,这就是修族谱、建宗祠、修坟墓。要完成一部族谱的编修,大致要经过数据收集、发凡起例、内容编辑、印刷出版等程序,具体来讲:一,成立修谱委员会(谱局)首先是组建以家族中负有文名或职务最高的退休官员或族长为首的修谱委员会。编委会旧时一般设主修(由族长担任)、倡修(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今日一般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主编等。二,筹集修谱经费,编委会即所谓的谱局建成后,接下来就要筹集修谱经费。经费旧时一般来自族田、祭田及其它族产的收入,除此之外,每个入谱的男丁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谱银。今日主要通过捐资和族谱预售筹集,部分地方仍有按男女人丁派摊形式集资。三,开局,经费筹集就绪后,编委会就进入谱局动手编修,谱学名称称为“开局”。谱中的“凡例”定好后,一般要出榜通告族人,表明本次家谱编修宗旨、基本体例、数据报送要求。书稿编好后,即请名人作序以弘扬先辈祖德,同时请人刻写和印刷,监修、校阅负责校对。四,出谱,谱书装订完毕后,即通告族人,并择吉日将谱迎回祠堂,这在谱学上叫“出谱”。五,拜谱,谱入祠堂再择吉日举族对谱予以礼拜,这在谱学上称为“拜谱”。六,发谱,拜谱礼毕,即由族长拿出朱笔按序发谱。今日不同之处,主要是将谱稿送到印务公司胶印、铅印,印毕多择吉日(如腊月二十三“进灶”前、三月“清明会”)发谱即可。因为旧时有“先得谱先得福”的传说,家谱迎回祠堂至分发完毕,一般都要安排家谱的保卫事宜,避免“抢谱”现象发生。 
    古代陈姓家谱的特征
    陈姓族谱是一个生命群体顽强行进的真实记载,是一代接一代的连续相传,族谱中的简单和明了的世系图,标示出从源头到现在的浩淼悠长的过程。纵的是祖祖辈辈的相传轨迹,横的是兄弟的按序排列,一丝不乱,万流归宗。
    扬贵抑贱的整体构想族谱对于那些读书入仕者,至于一般的陈姓子孙,则只有一个符号(姓名)而已。另外,谱内派名字号,若冲犯了御名即皇上之讳,必须恭避而改之。名字与祖宗及伯叔父相同的,一概更改。
    陈姓是一个耕读之家,视读和种田为正道,对于经商和其它带有艺人意味的职业,取一种鄙夷的态度,在族谱中只录其姓名,不记载其的事业与成就。 
    重男轻女的深层内涵
    一个家族的生息与繁衍是离不开女性的卓越贡献的,但是自人类进入以父系为核心的社会后,女性的地位就每况愈下,无非被视为一种生育的工具而已,这一点在族谱中尤其表现突出。男女已婚者,男称“配某氏”,而女性则只能称“适某氏”,一个“适”字体现其的顺从和依赖。元配书“配”,继弦(再娶继妻)书“继”,侧室(妾,即偏房)则只能书“副”。她们所生如果是女儿,族谱虽提名而世系就可以不提,如果生了儿子,也要标明是“嫡出”还是“庶出”。女性死了丈夫再结婚,谱中只书“氏”不书“配”;她所生的儿子想迎养归宗,只能在所生儿子的名字之上冠以“显妣”字样,而不书“配”字,表示“其绝于夫而不绝于子”,充分说明对再婚女性的鄙薄。相反,对于夫死而执意守节的,在族谱中则要标明“终节待旌(旌表)”的字样。族谱对于子孙的降临与繁衍,都有详细而真实的记录,决不会遗漏。只有人丁兴旺,才能造成一个家族的繁荣。增长人口,延续香火,必须依赖婚配,所以对于族谱来说,这又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男性的婚姻形态,都用简单的文字予以标示,”发妻书‘元配’,继娶系闺女者书‘继配’,改节之妇则书‘继娶’。男初婚改节妇则书‘娶’,室妾书‘副室’,所以重婚姻明妇道也。其有子女者,于本氏下书子女,明所出也。“(长沙高田《陈氏族谱》凡例)。为了保证本家族的人口质量,明确规定同姓不通婚。族谱中所洋溢的对生的欢愉还表现在对高夀者的颂歌,和对因种种缘故死亡的人,充满一种由衷的哀恸。年过六十的书“寿”,五十以上的书“年”,后面在书其的年岁。对于在不同年限死去,古书上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八岁至十一岁为“下殇”,十二岁至十五岁为“中殇”,十五岁至十九岁为“长殇”,一岁至八岁为“无服之殇”。出生未满三月,则不成殇,例皆不书。家族对于生的眷恋,往往表现为对死的肯定上,即对祖坟的高度注重。族谱中对祖坟所在地的记录必须详尽、准确:载地名必须都甲,恐地名有相同也;载图式必须水来水去,恐图式与山地不符也。这些规定,当然是为了后人寻找祖坟和节日祭扫的便利,同时,也是为了强化后人的“寻根”认宗的意识。
    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
    陈姓家族和其它家族一样,非常重视血缘的纯正性,决不容许有丝毫杂质的掺入,是为了先祖血本所含基因准确无误的遗传,还是出于一种伦常观念的考虑,我们不得而,也许二者兼而有之。这种指导思想在族谱中得到十分清晰的体现。一、清理系支,陈姓是非常讲究嫡传长房的,在族谱中必须“长房在前,余皆按次,凡以考始终而序昭穆也。”(长沙《颍川陈氏续修支谱》修谱例章)“子孙繁衍,必须分房列序,方不朦混。”(长沙谭家湾《陈氏族谱》凡例)。同时,长房嫡传,有讲究是否为父亲的原配所生。原配长子的地位,高于继妻、副室(妾)所生的儿子,谱上必须标明“嫡出”、“庶出”的字样。二、正确的承继,如果嫡传长房无子,只能选择发表谈话本房(弟弟)的儿子为继。如果弟弟只有一个儿子,则只能“兼继”,即“祧”;如果弟弟也没有儿子,放可选择外房贤者继之。而长房明文规定不能出继。至于旁的支脉,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凡入继、祧与出继,都必须在族谱中标明。为了保证本族血缘的纯正和人口的数量,陈氏修谱凡例还规定:倘若有出继外姓及随母从继父者,谕令归宗,登名以讳其迹。三、异种必除,为了保证陈姓家族血缘的纯正,对于“异性乱宗”,表现出分外的严厉,“而乱宗莫甚于随胎赘婿及坐堂抚(带养)子,所生非我种类,锄而去之。”(即删去不叙入谱内)。四、谱中同宗,不得乱派。凡无后的,先由亲房嫡侄承继,无则择族中兄弟之子,但不得混乱字派,以兄为父,以弟为子;以孙行而上称祖派,以侄而抚叔为嗣。另外对于育婴子、伪为同姓者,都有明确的规定。
    因为家谱能够证明一个人的身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历代都重视家谱的编修。唐代以前,家谱的政治作用比较明显,选官、婚姻、人际交往都离不开它。为了保证家谱的权威性,家谱往往由政府纂修,由政府设置专门的机构「谱局」保存,以备必要时查验。宋代以后,家谱的政治作用削弱,但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团结约束家旅成员,教育家族后人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地位的作用增强。除了皇帝的家谱玉牒为政府所修、政府收藏之外,宋代以后的家谱均由私人修撰,政府不再干预,也不负责收藏保管,直至清代,政府才对家谱中的行文和格式作出一些规定。在清代,满族人家谱尚具有一些政治作用,旗人袭爵、做官都需要出示得到官方承认的家谱作为证明。与唐代不同的是,旗人的家谱是由家族自己纂修,自行保存,需用时只要送交官府查验就行了。
    宋代以前纂修的家谱,因年代久远,现在已基本亡佚,无从考察其纂修情况,我们只能从前人记录中略为了解一些。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我们从中可以对明清时代的家谱纂修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明清时代,虽说纂修家谱是私人之事,但由于家族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家族稳定,社会也就容易安定。因此,政府对于建家庙、修家谱之类力加强家族团结的事情大部采取支持与鼓励的态度。历代玉牒的纂修,也起了间接倡导的作用。明太祖在位时,就曾为自己的家族编修家谱。以前没有编修家谱习惯的清王朝,入关后仅十二年,即顺治十二年,就提出要为自己的爱新觉罗家族编修家谱。在明清两代的家谱和有关文献中,不断见到政府当局鼓励纂修家谱的记载。
    明清时代的家谱纂修年限的时间长短没有统一规定,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但不管时间长短,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续修,以保证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录。如清代玉牒,皇帝规定每十年续修一次,其余私人家谱,一般是三十年续修一次;也有的是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还有一些家族规定,分支家谱五年一修,合族的公谱十年一修。修谱问隔最长的是武进城南张氏宗谱,规定三世一修,每世通常三十年,也就是九十年续修一次。孔子家谱也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总之,不管多少年一修,应到时即修,到时不修,子孙会被人视作不孝。当然,如果因战乱、自然灾害等特殊原因没能如期续修者,重修时也应在新修家谱的序文中予以说明。
    清代谱禁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祖先名字如果犯了庙号、御名、亲王名直至孔子名讳的,一律改用同音字以避之。这就是说,很多人要为自己的祖先改名字,这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可也没办法,脑袋和饭碗比死去的名字要重要的多。当然,避讳也不是针对一般人家的,即使皇帝家谱玉牒中写到皇帝名字时也要避讳,或用一块黄绫盖住名字,或只写庙号、谧号。其次,在追溯祖先时,不准妄自攀援,只能以五世祖为始祖,或以带领全家或全族迁至当地的祖先为始祖。在清朝,只有皇家是最高贵的,其它百姓均是治下子民,如果攀援到几十代上百代之外的祖先也是皇帝,以帝族自诩,岂不混淆视听,引起混乱吗?以五世祖或始迁当地之祖为本家族祖先的上限,则一切人家最多只能是豪门世家,祖先也是子民,现在仍为子民,心安理得,不存邪念。第三,结构上不准出现「世表」、「博赞」之类,以符合庶民身分。世表、传赞等是史书体例。世表在史书中只能用于皇帝国戚,达官显贵,传赞也不是普追庶民之家所应该使用的。为此,世表一律改成世谱,傅赞取消。同时,谱中还不准刊载祖先画像。此外,对于明代以来家谱中经常采用的只供形容古代芾王诸侯的用词,如始迁为开基,置业称创业,造屋称启宇,复兴称中兴等僭妄之词,一律恢复原称。第四,行文中遇到清代的年号,要换行抬一格写,有时考虑到不断换行,太浪费纸张,也可采用在本行空一格再写,以示尊崇。在行文中如有晚明的年号,一律删掉,换算成清朝年号,或直接写明唐王某年或桂王某年。此外,文人惹祸全在笔端,因此,对于家谱中艺文类的文章严加审查,只要有违碍文字,一律抽改,更有许多在此时新修的家谱,干脆取消这方面的内容,不要艺文类,以保无虞。
    在谱禁严格的时期,很多家族在家谱修成之后,不顾家谱不外傅的规矩,恭恭敬敬地迭交地方官员审查,以保安全。
    可是,宋代以后的家谱,都由私人所修和珍藏,很少会流传出去。再说,子孙给祖先改名字,本身就不符合传统的道德准则,家谱的序、傅、艺文,通常是修谱人家用以炫耀家世之所在,不容粉饰,据实而言,又何以能够骄人。先人画像,原也是家谱的特色之一,如果去掉实在也是使人感到遗憾的。因此,即使在谱禁最严厉的时期,除了一些较为谨慎、或有在朝做官的家族严格遵守之外,一般家族大多没有严格遵守。尤其是乾隆之后,统治者对思想文化方面控制逐渐放松,再加上全国新修家谱数量激增,无论是哪方面,已没有精力或不可能再一部一部地审查所有家谱了,清代的谱禁也就逐步取消了。
    家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已基本定 型。明清两代,家谱的格式大致排列如下:
    (一)谱序: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其内容为叙述修撰缘起,本谱的修撰历史与内容大要及修订年月等,作用是宣扬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来能敬祖向善。如果本谱是续修之作,那么除收载新写的序外,以住历次修谱的旧序,也一并收入。有时为了增光族望,还请当代名人写序,并将以往名人为前谱所作的序也依时代先后排列收藏。谱序在有些家谱中亦有称「引」、「谱说」、「谱铭」、「谱券」等。
    (二)题辞:不是每部家谱都有的,主要是前代皇帝或名人为本家族或家谱的题辞,放在显著位置,主要是用以炫耀家世。
    (三)恩荣:集中记载历代皇帝对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包括各种敕书、诰命、御制碑文等,有的还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员为本家族题写的各种匾额。目的是通过重君恩来彰明祖德。
    (四)凡例:也有称谱例,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编写体例,收录范围,各种著录规则、结构特点、本谱中各类目的立类理由,适用范围,各种可入谱和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以及诸如如何避讳等行文要求。
    (五)图:明清时代家谱的卷首,一般都有图版,内容不完全相同,一般总具有祖庙、祖茔、祠堂以及水源或住宅四至图。
    (六)节孝:宋代以至明清,特别重视节孝,家族中出了节妇孝子,是全家族的光荣,因此,很多家谱在首卷都立节孝一章。
    (七)像赞:将本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熏陶后人的目的,有些还刊载一些先人遗墨。
    (八)考:有疑则考。一个家族,存在几百年,千余年,自然有些事情不太清楚,然修谱时又必须写上,因此,只得进行考索。通常需要进行考证的,大抵有如下内容:姓氏来源、迁徙经过和原因、某些世系、仕籍、先人科名以及祠庙、祖茔等,也有的家谱对这些内容称之为谱镜、谱撮。
    (九)世系:也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根图,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这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通常是五代为一表。
    (十)世系录:也有的家谱作「世序」、「世系考」、「傅实」、「行实」、「世录」。是对世系表的解释,即记录一个人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内容包括父名、排行、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官职、功名、德行、莽地、葬向、妻妾的生卒年月日时、封诰、岳家、子女、女嫁之人、有无富贵外孙等,特别重生死、血统。
    (十一)派语:记载族人的排行宇语,中国古代家族排行都有一定寓意的,大多是由皇帝、名人、祖先确定的,子孙后代,一代一字作为排序。如孔子后代排行字语为:希、伯、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就是明清两代皇帝赐予的。
    (十二)传记: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是本家族每个男性成员均有,而传记则为家族中有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的入传。传记又分为内传、外传两种,内传为女子有懿行的,外传为男子传记,可由后人写,也可请当代名人写。
    (十三)宗规家训:可单称为家规、家训、家箴、规约,相当于家族法规,内容广泛,基本上为修身、齐家、忠君、敬祖、互助、守法等方面。其中一部分为规的,族人必须遵守,如有违犯,则以家法制裁。另一些为训语,主要为劝戒的内容,教人做人行世的道理,这部分通常称为家教。还有一部分为庙规,也称家澧,为家族祭祀礼仪,如祖庙、祠堂组成,祭祀、婚丧仪式等等。这部分内容是古代伦理道德在家谱中的集中体现。
    (十四)祠堂、祠产、坊墓:记录家族祠堂的历史与现状、规制、神位、世次、祠产、义庄、义田的管理和祖茔及各房墓地的分布和坐向等。
    (十五)先世考辨:主要为叙述家族历史,如得姓始未、始祖、支派、迁徙、分布情况。尤其是本支的迁徙、定居历史和各支外迁史,以及一些同姓、同宗的考辨等等。
    (十六)志:家谱中另一种比较重要的内容,大多为家族中专门数据的汇集,如科名、节孝、仁宦、宗行、宗寿、宗才、封赠、历代祖屋、祖茔、祖产分布等等。这是明清家谱取法于史书中的志」,即专门史而成。
    (十七)杂记:其它类不收或遣漏的均在此处叙述,大多为本家族的一些专门数据,如男女高年、争讼、田产、茔地等,范围很广很杂。
    (十八)文献:也有称著述、艺文、文苑,收载的均为本家族先人的著述,其中包括各种家规、家训、家范、墓志、行状、诗、文、帖、简、奏疏等。有的是全收,有的仅开列目录。
    (十九)修谱姓氏: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为领衔、编纂人姓名,一为捐献经费人姓名,均列在谱末。
    (二十)五服图:五服是古时家族法规的重要依据,很多家谱后附五服图,为了令族人重视和了解,不得干乱。
    (二十一)余庆录:家谱修成,末尾照例留几页空白纸,上书「余庆录,意为子孙绵延,留有余庆。
    (二十二)领谱字号:为了防止家谱外博,一般在家谱后都有顺序号,然后登记在册,某人须某号,定期抽查。
    此外,近代一些家谱后,有的还附有一些统计图表,如人口等。
    以上所说的家谱的各种格式,并不是每部家谱都完全具备的,家谱的详略程度不一样,格式分合也不一样,排列次序也不完全一样,但总体来说,基本上是按照上述次序排列的。
    明清两代的家谱编修达到了中国中古时期的高峰,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人家谱,大都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明清两代家谱编纂的目的与宋代一样,主要是为了记录家系,和睦家族,教育族人,提高本家族在社会中的声望和地位。因而,明清两代的家谱内容比宋代增加了许多,为了抬高和标榜家族高贵,很多家谱采用了「大宗之法」,动辄上溯几十代,上百代,必定以古帝王或名人为先祖。除将家族世系排列清楚外,又增加了传记、著述、祠堂、家规、家训等方面的内容,人物的记述也增加了子女、婚嫁、岳家等方面的情况。为了隐恶扬善和保持血统纯净,还规定了各种不准入谱人物的限制。行文重视文采。为了使家族世系的延续得以永远记录下去,还规定了续修家谱的年限,所有这些,使得明清时代的家谱纂修更系统,价值更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