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叶姓起源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简介:
    叶姓,拼音:yèxìng,shèxìng,在《百家姓》中排行第257位。在2013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41位。当今人口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8%,总人口大约有632万。
    叶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颛顼后裔叶公之后叶子高,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传说,帝颛顼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女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
    季连的后裔鬻能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姬诵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州山(今湖北荆州),立国为荆,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后迁都子郢(今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的曾孙尹戌,在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任沈县令尹(今安徽临泉),又称沈尹戌,后出任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国人民的敬重,他的后代中有人以沈为姓氏者。
    周敬王姬丐二十二年(楚昭王芈轸十八年,公元前498年),沈尹戌在率军与吴国军队作战时英勇战死,楚昭王(熊壬)遂封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旧城)。
    沈诸梁,字子高,史称叶子高,约出生于周景王姬贵十六年(公元前529年)。
    周敬王四十一年(楚惠王熊章十年,公元前479年),楚国发生了白公胜叛乱,国内一时战云密布。消息传到叶邑,叶子高决心从叶地起兵平息叛乱。原来被白公胜召去参与叛乱的将领见叶子高的军队人强马壮,军纪严明,遂纷纷阵前倒戈,掉头一起杀入城中。叶子高由此救出楚惠王,收拾残局,重整朝纲,后被楚惠王封为令尹与司马,身兼军政大权于一身,这在楚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楚惠王将叶子高分封到南阳(今河南南阳、湖北襄樊一带),赐爵为公,从此世人尊其为“叶公”。
    周元王姬仁元年(公元前475年),是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分界的年份。此时的叶公感到后来年轻的一代朝气蓬勃,如果把权力交给他们,会更有利于楚国兴旺。于是他毅然把令尹一职让给公孙宁,把司马一职让给公孙宽,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让贤”。然后,叶公回到叶地,安度晚年。这一让贤之举,被史家们评为不迷权贵、深明大义。
    叶公激流勇退后归隐终老于叶邑,他一直活到八十九岁高寿,这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寿星。叶公在周考王姬嵬元年(公元前440年)临终之前,留下非常著名的“勿以小谋败大作,勿以嬖御人疾庄后,勿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之遗嘱,教育子孙后代“亲贤臣而远小人”。叶公的这一思想,受到了当时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高度评价。
    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叶公的后裔子孙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打部分改沈氏为叶氏,是为叶氏之源,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叶氏正宗,叶邑也由此成为叶氏祖地。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全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得姓始祖。自战国以后逐渐由中原地区向南方及海外播迁,子孙遍及世界五大洲。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的叶公共场所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该支叶氏正确读音作shè(ㄕㄜˋ),不可读作yè(ㄧㄝˋ)。但今人皆读作yè(ㄧㄝˋ),是否可“约定成俗”?仍然值得商榷。
    第二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汉朝时期古叶调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葉调,为南亚古国名,故址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一带,从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起,葉调国曾陆续遣使至中国进贡、经商,与东汉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当时葉调国来中国的商人、工匠、艺人有很多,后移民安居中原地区,并按汉俗以原国名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葉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以后,该支葉氏简笔为叶氏。该支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古代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在古代姓氏演变历史中,曾有以邑为氏的葉阳氏(今湖北荆州)、以官为氏的葉大夫氏等,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葉氏,成为葉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
    1955年文字改革以后,该支葉氏简笔为叶氏。该类叶氏正确读音皆作yè(ㄧㄝˋ)。
    第四个渊源:源于百越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有南郡蛮,世居南郡(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实际上就是古籍中记载的西南蛮夷族,源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百越民族,其中多有取汉姓为葉氏者,世代相传称葉氏至今。
    汉朝时期,南郡蛮葉氏族人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如三国时期孙吴国著名将领葉雄,即是南郡蛮的后裔。
    1955年文字改革以后,该支葉氏简笔为叶氏。该支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⑴.蒙古族叶古禄特氏,亦称叶鲁特氏、亦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gu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尹氏。
    ⑵.蒙古族叶赫氏,源出河名,后蒙古达酋长星根达尔汉灭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迁徙其于叶赫河岸成为叶赫部,以部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he Hala,汉义“盔顶”。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⑶.蒙古族叶克忠氏,属于蒙古新巴尔虎姓氏,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kejong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蒙古族叶氏的正确读音皆作yè(ㄧㄝˋ)。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等记载:
    ⑴.满族费仰古氏,亦称佛尼音布氏,满语为Feiyangu Hala,世居喀尔喀(今新疆东部以及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⑵.满族赫叶哷氏,亦称何雅礼氏,荷叶尔氏,满语为Heyere Hala,世居沈阳。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赫氏、贺氏、何氏等。
    ⑶.满族尼赫理氏,亦称尼柯特氏,满语为Niheri Hala,世居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等地,人口非常少。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⑷.满族颜扎氏,亦称燕札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氏,满语为Yanja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颜盏”,以姓为氏,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颜(民姓)氏、阎(官姓)氏、张氏等。后来的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妃子颜扎氏,是颜扎·布颜之女,生有皇子爱新觉罗·叶布舒,其庶之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叶氏,世代相传至今。
    ⑸.满族叶穆氏,满语为Yemu Hala,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业速布部,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赫尔苏城(今吉林伊通西北六十五公里处)、尼马察(今黑龙江省穆棱县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叶氏、穆氏。
    ⑹.满族叶赫勒氏,亦称叶何里氏,满语为Yehele Hala,汉义“磁”,世居呀哈(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叶氏、慈氏等。
    ⑺满族叶库哩氏,满语为Yekuri 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⑻.满族叶墨勒氏,满语为Yemol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满族叶氏的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第七个渊源: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禄叶哷氏,亦称努叶勒氏、陆如火氏,为著名的依兰三姓之一,以部为姓,世居黑龙江沿岸、三姓(今黑龙江依兰)、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松花江流域、奇纳林赫哲部(今黑龙江同江秦得利)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Ruyere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禄叶哷氏多冠汉姓为叶氏、陆氏、芦氏等,其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第八个渊源: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民族名称为彝族。
    彝族同胞有自己的姓氏,在文献《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中显示,云南巍山彝族的八万三千七百七十一人中,共有一百四十九个姓氏,其中就有叶氏,据传是叶丹氏的族支,取汉姓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叶丹氏世为四川凉山彝族沽基家族的头人,历史悠久,但总人口不是很多。叶丹氏家族的著名人物有近代革命史中记载的小叶丹,他与刘伯承元帅歃血为盟之事,被彝族同胞传为佳话。
    1935年5月下旬,在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时期,中央红军先遣队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带领下经过彝区(今四川凉山九海子山),部队都进行了民族政策教育。经过一番交涉,彝族沽基家的头人小叶丹提出要见红军司令讲和,刘伯承在彝家海子的水塘边会见了他。
    小叶丹解释了当天与红军为难的是被国民党蒙蔽的罗洪家彝民,并明确表示“听说你们要打大军阀刘文辉,主张彝汉平等,我愿与司令结义为弟兄”。
    刘伯承说:“那些欺压彝民的汉人,也是红军的敌人。我们结义是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
    他们当即在海子边并排跪下,对天盟誓,饮鸡血酒。因为没有带酒,即从海子里舀清水代替。
    当晚,刘伯承在大桥镇一个保长宅院里宴请小叶丹,赠送一面写有“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红旗,并委任小叶丹为支队长,他的弟弟古基尔拉为副队长。第二天告别时,刘伯承又送给小叶丹十支步枪,小叶丹将自己心爱的坐骑大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由于有小叶丹派人在各村寨联络照应,红军先遣队顺利地通过彝民聚居区。当晚在大桥镇,刘伯承买光了全城的酒来接待小叶丹。
    红军先遣队继续前进,一路经过雀儿窝、拖乌、鲁坝、铁寨子等,经过彝人交涉,都得顺利通过。过一个村寨换一个带路的彝人向导,交接很有秩序。
    小叶丹忠实地执行了刘伯承的嘱托,将彝民组织起来,护送红军后续部队过境。他昼夜奔忙,往返于大桥镇和筲箕湾,经过七天七夜,红军大队一路畅行无阻,安全通过彝民区。
    红军走后,小叶丹打起了红军彝民支队的旗帜,在因伤留下的红军某部政治委员的帮助下,坚持了长达五年的反抗白匪的斗争。
    1941年,彝族败类邓秀廷在反动军阀的支持下,竭力挑拨离间,分化瓦解了三个家支的联盟,国民党反动派乘机镇压了彝民支队,抓捕了那名红军政委。小叶丹倾家荡产凑了一千五百块银圆给邓秀廷,把红军政委赎了出来。
    在国民党当局要追究小叶丹与红军结盟的罪责时,他宁愿交出一万两千两白银和一百二十头母羊,甚至倾家荡产,也绝不交出“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旗帜。
    后来小叶丹和沽基尔拉的委任状被败类邓秀廷搜出,国民党当局以“通共有据”,将小叶丹残酷杀害在大桥镇。
    小叶丹在被捕前,含着热泪告诉自己的妻子和弟弟沽基尼尔:“刘伯承这样有信有义的大人物是绝不会骗人的。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旗帜,将来交给刘司令员。”
    1950年春天,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冕宁,小叶丹的妻子从隐秘的山洞中取出了珍藏十年之久的“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红旗,把它交到了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手中。当时,刘伯承含着热泪接过红旗,久久无言。
    在以后的漫长的子里,刘伯承元帅并不经常提起那段大凉山的往事,但却一直尽心地照顾着小叶丹的后人。
    第九个渊源:源于德昂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德昂族叶氏,源出德昂族海氏部落。
    德昂族同胞普遍通傣语、汉语、景颇语,没有本民族文字,许多人均能用汉文或傣文。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
    德昂族人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群居于怒江两岸,是开发云南地区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中所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是德昂族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先后臣服于汉朝、晋朝及南诏国、大理国,元朝以后,德昂族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族、汉族、傈僳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嗜好,他们善于种茶,家家都栽有茶树。过去,德昂族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的普遍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变了这种情况,和其他民族一样有平等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统称为崩龙族,后在本民族的要求下,于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
    德昂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习惯于按属相和排行给孩子取名,也使用汉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光(龙)、沙(蛇)、牙(马)、麻(羊)、新(猴)、收(鸡)、灭(狗)、交(猪)。生日的属相是什么,就以什么为名。男孩是属相前加“阿”字,女孩的属相前加“立”字。例如,牛日生日的男孩叫“阿包”,牛日生日的女孩叫“立包”。若按排行取名,则不分男女,称呼为腊锁(老大)、腊左(老二)、腊约(老三)等。
    德昂族人结婚生子后,便起有讳名。凡有了孩子并已取名的夫妇,则连同他们的长辈在内,不论何人此后都不能直接呼他们的名字。德昂族人的家里若长子或长女早逝,则以次子或次女的名字代替称呼其父母。有的还没有生儿育女,但也可以预先取下孩子的名字,而按此名来称呼。
    德昂族人认为,对已有了子女或虽然子女去世了但年龄较大的人,再去直呼他们的名字,是很不礼貌的。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德昂族人多改采用汉姓,据文献《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中称,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邦外村,有海氏改汉姓为叶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保安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叶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叶子高(沈诸梁)、小叶丹。
    迁徙分布
    叶氏是一个古老而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41位,现今人口约632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8%左右。
    得姓之后的叶氏族人,最初发展很缓慢,见于史籍的叶氏名人也不是很多,学者臧励禾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叶氏名人仅有叶子韶一人;《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收录的唐朝以前名人也只有叶万椿、三国吴人叶雄、晋人叶谭、叶子韶四人,而叶万椿还是为淮南王刘安所遇群仙“八公”之一的“自号”,并非一定姓叶;叶雄是叶调国叶氏后裔。因此,关于叶氏的迁徙情况只能从现存的一些谱牒资料中窥知端倪。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南阳堂《叶氏族谱》记载,自叶公起,叶氏族人多代出河南。叶氏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直至终老。叶公生有二子:长子名重,为周楚邑令,配樊氏,生凝,为楚大夫;次子名才,袭父爵,字芈骝凸,号璧英,一子名盼,后为司马。其十一世叶淑和为秦朝长沙(今湖南长沙)太守;二十世叶崇,为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二十五世叶颁,为长沙(今湖南长沙)太守;四十七世叶尤,字茂永,东汉时为太尉,居南阳(今河南南阳),分为六族。
    汉朝时期
    叶氏族人的南迁始自东汉末年,始迁祖叶望。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的南阳堂《叶氏族谱》、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均视叶望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字世贤,雁门太守,汉末时为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归隐,人称“楼舟先生”。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由青州渡江而南下,侨居丹阳之句容(今江苏句容),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之后裔不断向外发展,分别迁到了浙江、安徽等地。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及《玉岩叶氏宗谱》中都说叶望四世传至琚,仕钱塘令(今浙江杭州),爱民如子,号之曰“叶父”,在当地百姓的一再挽留下,安家钱塘,并成为当地望族。琚次子叶俭,字亚父,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为括苍太守,授折冲将军,宦居括苍(今浙江丽水)。叶俭之后世居松阳卯山之右。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说:叶望五世孙硕,迁新安歙县。
    另据晋永嘉之乱带来的大批移民潮推测,期间叶氏族人南迁的当不在少数。晋永嘉年间,皇室内讧,由争权演变为八王之乱,战火遍及中原。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刘渊乘机起兵反晋,其族弟刘曜攻入洛阳,西晋灭亡。晋室遗族仓皇南逃,最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在永嘉之乱中,中原士族纷纷南奔,并有大量百姓逃难过江,先后有近百万人之多,在这次南迁浪潮中,中原叶氏族人当有不少移居到了福建、江西等地。
    唐、宋时期
    叶氏族人的大举南迁在唐朝有两次,第一次在唐朝初期。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泉漳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参,率府兵三千六百名,战将一百二十三名入闽征讨,其中众多叶氏士卒,战后在福建各地定居繁衍,史称五十八姓入闽
    第二次在唐朝末期。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举兵南下,中州地区的叶氏兵众跟随二王南下,在福建转战八年,王氏兄弟在福建建立“八闽王国”,叶氏将士也在福建各地定居开族。当时以北方为主要聚居地的叶氏当不在少数,由于资料匮乏,其具体迁徙情况已无法得知。
    宋朝末期是中原叶氏南迁的又一高潮。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惨重破坏:“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菽粟梨枣,亦无人采刈”;“民多流亡,土多旷闲,遗黎惴惴,何求不获”。靖康二年春,北宋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后定都临安。靖康之难后,直至南宋灭亡,宋金对峙,战乱不断,大批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被迫不断向南迁徙,持续近一个半世纪,其中不乏中原叶氏族人。
    由于年代久远,记载叶氏族人在上述几次大的移民过程中的迁徙情况并不是很多,一些叶氏族谱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叶氏迁徙到了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如安徽《休宁陪郭叶氏世谱》称其始迁祖叶尚或,南唐时自湖州苕溪迁休宁陪郭。据《叶氏族谱》记载,后唐清泰年间(公元934~936年)叶一琅任朝奉大夫,随官迁至江西赣州府信奉县。叶一琅之孙延庆再迁至福建兴化府仙游县。根据族谱记载,唐宋南迁的叶氏族人中,主要来自河南,来自河南的叶氏分别迁居到了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
    福建仙游《古濑叶氏族谱》中说:“始祖叶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叶炎会者,随宋南渡,卜家仙游之古濑。”《佛岭叶氏谱序》中称:“吾稽叶氏,居雍州,徙居光州囱始县。”《思实公重修族谱序》中也说:“吾祖河南固始人也。”《明元公谱序》中谓:“吾宗自光州入闽。”
    江苏吴县《纪革叶氏支谱》中称:始迁祖叶寿三,宋室建炎南渡,自汴迁东洞庭纪革。
    浙江淳安、遂安、开化《叶氏宗谱》中记载:一世祖为叶翥,先世为河南人,因官迁居歙之黄墩。历五世曰豪,不满王安石新法,避地遂安承凤,后名叶村。
    四川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中记载: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
    这些都说明,叶氏祖根在河南。因此,直到今天,福建省叶氏各宗各系,追述其宗,十有八九称其祖上原籍为河南光州、中州。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繁衍,到宋朝叶氏已成为大姓望族。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说“叶氏,宋朝为著姓”,史籍《宋史》中立传的叶氏人物有十二人,而《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宋朝叶氏人物有四十七人。从这些名人的籍贯看,《宋史》中立传的名人全部为江南人,其中浙江籍三人,福建籍三人,江苏籍一人。《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四十七名宋朝叶氏人物中,除两名籍贯不详,一名为河南人外,其余四十四人全是江南人,其中浙江籍二十人,福建籍十九人,仅两省就占八成以上,其余为安徽、江苏、江西等省人,由此可见此时的叶氏已鼎盛于江南了。
    明、清以来
    明清时期叶氏已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见于史载的各类叶氏名人较以往大大增加。《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有明清叶氏人物一百十七人,从这些名人的居住区域分布来看,明清时期叶氏族人已经繁衍到了大江南北,但仍以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为多。《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明清叶氏一百十七位名人中,在有明确籍贯的一百人中,浙江四十五人、江苏十九人、上海十六人、安徽七人、广东六人、福建六人、湖北六人、江西三人、河南和山东各一人,这说明此时叶氏发展的中心仍然在今浙江、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安徽等东部沿海一带。
    目前,叶氏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此时已是足迹遍天下了。尤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分布最密集。海外则依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叶氏华人,已经遍布全球很多地方。
    字辈排行
    浙江叶氏一支字辈:“茂盛宗世万嗣继启志成”。
    浙江衢州定阳叶氏字辈:
    乾元支派:“阳春佈德泽万象尽皆新祥瑞均文汝时景永伯应凤自兆祯毓芳秀承绍先忠良傅奕工天必赐其昌”;
    泰元支派:“泰阳咸受啟君贤际会新时乐书田德孟以本尚文勝茂积良有余庆绍先奇芳原光万世惟天祿赐齐”;
    新编字派:“仁义傅家政谦恭耀祖声荣华时应懋守正福长春”。
    湖北丹江口叶氏字辈:“中永胜兴单正春方维其启大光先世文明应发祥良材绵国祚伟烈焕朝纲率祖谋猷远承宗德泽长连科登甲第历代播书香福自前人造万年卜吉昌”。
    湖北叶氏一支字辈:
    原派:“文明兆瑞继世永昌”;
    续派:“天星顺正朝庭安邦光宗耀祖发传定章”。
    湖北恩施叶氏字辈:“正大光明远文章道德长本端忠永茂自立世炎方仪龙仁生显国兴振家邦广信招宏达思戌启元昌”。
    湖北武汉叶氏字辈:“一本周宗德泽恒芳自天之佑万世维昌聪敏英杰与祖争光经伦治国礼义兴邦继文绍武辉映南阳”。
    重庆江津叶氏字辈:“亦昌文宗似思贤源本良祖德恩洪志富贵庆春长”。
    重庆泸县叶氏字辈:
    原派:“荣海添本永孟廷文明世之启尚“;
    续派:“宗清凝祚兴修谱万年显光绪雨后颜”。
    重庆大足、铜梁,四川隆昌、雅安叶氏通谱字辈:“维廷芳文大清忠美德伦全奕世同永振家声名上达熙朝锡爵普尊崇”。
    浙江永嘉叶氏字辈:“宏仲祖始伯孙汝名士承光尚道良立国明天启定元同萃嘉祥会计升懋德丕显荣贤哲可昌学修来晓鹏伟康胜建宁逢锦浩永强丰正欣恒博旭俊盛”。
    福建南安叶氏字辈:
    原派:“显克文子于君卿甫叔懋孝悌式光乃祖燕贻孙谋永昭迪古”;
    续派:“相国训典奕世弥遵忠炳日月德垂后昆金玉华胄阀阅明伦凤毛济美福禄长存商诸苗裔宜绍前勋”。
    安徽肥东叶氏字辈:“昌宗耀祖德和顺道清龙”。
    广东丰顺叶氏字辈:“宏运振兴雍恭和顺”。
    江苏叶氏一支字辈:“硕德缅先哲宏谟发远枝祯祥开南国传烈绍西岐孝悌绳其祖”。
    四川成都叶氏字辈:“仰湖逢春文奎陛藻树东庆桪启祜”。
    叶氏一支字辈:“向自奇祥会文明启世昌立朝崇国志代发一然长培本登伦已道德永安康”。
    8.典故、趣事:
    叶公好龙
    源于汉朝时期刘向所著的《新序·杂事》。那里记载道:“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春秋战国时,有个叫沈诸梁的人,字子高。因为楚王把叶地封给了他的父亲,后来他继承了父亲的封地,所以人们称他叶公子高。他非常喜欢龙。天上的龙神听说叶公如此喜欢它,就打算前去拜访叶公。有一天,乌云满天,不一会儿,雷声大作,原来是龙神从天而降,前来拜访叶公。当它的头刚凑近叶公住房的窗子时,尾巴已经甩到了正厅。叶公见了真龙后,吓得面色如土,拔腿就跑。由此可见,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来比喻喜欢空谈而不敢面对实际。有时也指名义上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非的如此。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
    死后佳:南宋名臣叶衡,为汤邦彦所谮罢相谪居彬州。一天,叶衡染病在家,亲朋旧友都来看望。叶衡问众人道:“我恐怕活不长了,但不知道死后舒服不舒服?”一位书生说:“死后很舒服。”叶衡惊奇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死后很舒服?”书生说:“假若死后不佳,死亡的人们就全都逃回来了。然而自古至今,死去的人还从来没有返回的呢。因此,我知其死后很舒服。”满座之人都被他的幽默逗笑了。
    叶圣陶与酒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生爱酒嗜酒,先生酒量很大,很少有人见他醉过,但他有过两次醉酒,一次是1946年朱德总司令的六十岁大寿,叶圣陶应邀赴宴,“酒逢知己千杯少”当时十分高兴,酒醉难以自持,被工作人员护送回家!一次是抗战期间应邀与英国教授雷纳先生较量酒量,两人“酒封对手”,一直对酌到太阳西下,最后雷纳先喝醉了,而叶圣陶却能自己走回家,当然醉倒在家里!
    “叶开泰”药店
    “叶开泰”药店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并称为“中国四大中药店”,创建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创始人叶文机。明崇祯十年(湖1637年),叶文机到汉口行医,在汉口北岸的大码头鲍家巷口设“叶开泰”药室,悬壶应诊,自制成药,以药行医;以医荐药,经销药品,医药两便。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初期,汉口已崛起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经过清雍正、乾隆(公元1723~1795年)盛世的发展,汉口以新型的工商业市镇的面貌出现在他人面前。在这时期的叶氏积极扩充业务,改药室为药店。尔后吸取叶氏前辈精通医药原理传统的经验,不断改进成药配方,经过长期反复地试验摸索和精心研制,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创制出独特的名贵成药,使叶开泰的声誉大大提高。从公元1859~1930年,是叶开泰的飞跃发展时期,被列为中国四大中药店之一。三百多年来,叶开泰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几千年来的医药文化遗产,积累了制药的丰富经验。叶开泰素以传统经营特点:“不断改进配方,创制新药。精选优质道地药材,原料遵古分开炮制,合剂投料准确,精工监制,一丝不苟。货真价实,疗效显著”而驰名中外。叶开泰创制的独特传统;成药中最负盛名的首推“参桂鹿茸丸”、“八宝光明散”、“虎骨追风酒”、“十全大补丸”等名产珍贵成药。为确保优质,叶开泰严格恪守古训:“宁缺勿滥,不好再来。”因而盛誉经世不衰。1912年春,“叶开泰”药店迁至大夹街陶家巷口。1953年6月1日,由叶氏家族经营了三百二十二年的叶开泰药店的制药部分,组建并改名为武汉市健民制药厂,由“叶开泰”的老板任董事长。1988年5月25日,“武汉市叶开泰制药厂”招牌再次挂在了武汉市健民制药厂门口。
    “扫叶斋”和“踏雪居”
    薛雪是当时姑苏城里几乎可与叶天士并驾齐驱的名医,但因为发生了一点误会,两人几乎成为势不两立的“仇家”。薛雪把诊室改名为“扫叶山房”,笔锋龙飞凤舞,酷像秋风扫落叶般酣畅。叶天士则以牙还牙,改诊室为“踏雪斋”,仿佛真的将薛氏踏在了脚下一样,以解心头之恨,从此两人“相见不相识”。这样一直持续了几年。有一次,叶天士年近八旬的老母亲生了重病,高热不退,大便数日未行,甚至到了神昏谵语的地步。叶天士明知是一个典型的阳明腑实证,应该用大黄承气汤泻下,但是十分担心母亲的体质不能承受这样的虎狼之药。犹豫不决之际,忽然想起了薛雪,自言自语道:请教同道,取长补短应是医生的美德,何不请薛雪帮忙拿个主意?遂遣家人前往“扫叶山房”延请它的主人;薛雪得知叶家人的来意,本就对叶有几分钦佩之心的他便欣然随来人同往,给叶母诊病。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一笺承气汤的药方开出,叶天士一看便连连叫好,并诚恳地说:“正合我意。薛老弟不愧为吴中名医啊。”薛雪则谦虚道:“其实叶兄早巳成竹在胸,只是借我的手证实一下你判断的正误罢了。”用药后,叶母很快转危为安。叶天士和薛雪也互相引为知己,“扫叶斋”和“踏雪居”的匾额也被摘下,再末使用,并成了中医界的一段佳话。
    冤家巧遇洛阳桥
    到泉州的游客,一般总要游览洛阳桥。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人称“海内第一桥”,建于1053—1059年。千百年来洛阳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最令人拍手称快的可数“贾似道与叶李相逢于洛阳桥”了。叶李曾因弹劾贾似道被贬漳州,后赦罪回朝,路过洛阳桥时,适逢贾似道亦这时倒台充军海南崖州,也经过此桥。冤家路窄,两人相逢于桥上,叶李触景生情,于桥上赋一诗:“君来路,吾归路。来来去去何时住。公田关子竞何如,国事当时谁汝误?雷州户,崖州户。人生会有相逢处。客中颇恨乏蒸羊,聊赠一篇长短句。”诗中“雷州户,崖州户”运用的是丁谓诬陷寇准,贬寇准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后丁谓也因罪被贬崖州(今海南琼山)司户的典故。贾似道过洛阳桥不久,来到漳州木棉庵,被郑虎臣所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